評論 > 民意 > 正文

王宏恩:2024台灣大選:「藍白合」崛起與失敗的今生來世

作者:

就在美國民眾慶祝感恩節的同時,台灣總統競選的一場大戲剛剛塵埃落定。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藍營)、與台灣民眾黨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白營),正式宣布放棄「藍白搭檔」參選202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而是決定各自提名黨內的副總統候選人、各自參選。為何會有這樣藍白合崛起的機會?又為何在情勢大好之下整合失敗?

就在美國民眾慶祝感恩節的同時,台灣總統競選的一場大戲剛剛塵埃落定。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侯友宜(藍營)、與台灣民眾黨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白營),正式宣布放棄「藍白搭檔」參選2024年的台灣總統選舉,而是決定各自提名黨內的副總統候選人、各自參選。

這也使得2024年台灣總統選舉一共有三組候選人,分別是執政黨民進黨提名的現任副總統賴清德(綠營)、以及藍營侯友宜、白營柯文哲。

  這個整合失敗的結果,對於藍營跟白營的支持者來說都不是個好消息。過去幾個月的民意調查都顯示,綠營的賴清德穩定獲得大約35%的民意支持,而藍營跟白營則各獲得25%。但假如藍營白營搭檔競選,無論是誰當總統、誰當副總統,都可能可以獲得40%的支持度,而打敗綠營。

這也是為何藍營與白營在總統登記參選截止日前10天(11月15號)一起跳出來開記者會,宣布準備正式整合,讓兩陣營支持者士氣一陣。然而,在這倒數截止的十天內,藍白陣營互相叫罵、互不願意擔任副總統、對於整合方式與民調計算方式都沒有共識,最後兩敗俱傷之下選擇各自努力。

  有些人評論說,這簡直跟三國志一樣,面對北方魏國的大軍壓境,蜀吳兩國聯手還有一絲勝算,但是蜀吳忍不住還是要互相偷襲,你偷我荊州、我搶你麥城,最後雙雙被魏國消滅。

「藍白合」的背景:台灣民意變遷

為何會有這樣藍白合崛起的機會?又為何在情勢大好之下整合失敗?

  自從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也就是民進黨第一次在總統選舉打敗執政超過60年的國民黨)以來,台灣政治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陣營,一個是民進黨領軍的綠營,主張是讓台灣逐漸朝獨立的方向前進,強調台灣認同、台灣屬於台灣人;另一個陣營則是中國國民黨主張的藍營,主張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岸屬於同一民族、兩岸共享文化,台灣與中國因為國共內戰而分治。

因此從中國大陸的角度出發,綠營會破壞兩岸統一,而藍營則對中國較為友善。

  台灣從2000到2020年的六次總統選舉之中,大致上都是綠營與藍營的對抗。但因近年台灣認同的興起,有越來越多台灣人覺得自己在台灣的生活方式,包括選舉、棒球、經濟發展、史觀、同性婚姻、言論自由等各方面,都與中國民眾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不同,因此台灣民眾在心理上越來越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屬於中國一部分,進而對中國想要統一的企圖而感到警戒。這個持續上升的台灣認同,在過去20年持續讓綠營的支持基礎逐漸壯大、而讓藍營的支持基礎逐漸萎縮。這個上升的台灣認同也促成了2014年的太陽花社運。當時國民黨執政時希望通過與中國有進一步貿易協定,這讓一些年輕人擔心協議允許中國對台灣在網絡、出版的投資、以及其他行業的工作開放,可能會使台灣跟中國走得太近,因此選擇上街抗議、並且占據台灣立法院四十天直到國民黨政府放棄該計劃。

  然而,自從2016年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由民進黨的蔡英文打敗國民黨的朱立倫後,台灣民意出現了新的變化。2016年不只是民進黨在總統選舉勝選,也同時是民進黨第一次在立法院內取得多數席次,因此成為民進黨第一次的「完全執政」。過去2000至2008年,雖然也是民進黨當選總統(陳水扁),但立法院始終是藍營多數。2008至2016年,則是藍營總統(馬英九)與藍營仍然多數的立法院組成的「藍營完全執政」。2016年起的綠營完全執政,對於台灣民眾來說是一個不曾有過的體驗,可以正式測試民進黨的執政能力、以及能夠落實多少民進黨宣稱的理想。

  然而,在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初期,一些政策引起民眾的反彈,例如對於勞基法的修正、房價仍未下降等,這些讓民調中的台灣認同的比例開始下滑,也導致2018年民進黨在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被藍營打敗。不過自2019年左右,之後因為COVID19肺炎疫情、以及因為中國對香港的一系列政策,讓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反感程度大增,連帶協助民進黨在2020年總統選舉連任成功、國會也持續占據多數。

  但在這段時間,許多台灣民眾已經經歷過民進黨以及國民黨的完全執政,發現兩大黨執政似乎都不能造成台灣的現況立即改變──國民黨執政沒有讓台灣立刻被統一、而民進黨執政也沒有讓台灣立刻獨立成功──這導致一些台灣民眾對於台灣政治過去最重要的統一、獨立議題開始感到冷漠,覺得台灣的維持現況可能會被迫持續到中國與美國之間出現明顯消長。

  這使得在2016年以來,台灣民眾之間出現大量的無黨派選民,他們宣稱不屬於藍營、也不屬於綠營,這個比例一度成長到40%至50%,這是過去台灣政治沒有的狀況。有些人雖然在2020年支持蔡英文,但原因是因為看到中國對香港的打壓、認為蔡英文能夠協助維持現狀、對抗冒進的習近平,而並非支持台灣立刻獨立。他們更在意的是與地方政治有關的事物,例如房價、交通安全、空氣污染、學區規劃、電力提供、流浪貓狗、環境保育等。

而這些因為分別經歷過藍綠完全執政而新興的無黨派選民,就給了其他政黨機會,而這就是台灣民眾黨出現的基礎。在柯文哲成立民眾黨之後,就主打被一些評論指控為民粹主義的語言,高呼台灣只會維持現狀、而現有藍綠政治人物都只關心中美台關係、而不夠關心國內議題,而因此宣稱只有自己才能夠解決其他台灣的問題,這也體現在柯文哲的選舉標語「把國家還給你」上。柯文哲與民眾黨在過去四年從無黨派選民中成功爭取到了一部分支持者,他們成為民眾黨以及柯文哲的群眾基礎,讓白營正式有角逐總統選舉的分量。

  這個大結構,給予了藍白合的動機。面對接下來2024年的總統選舉,藍營原有的支持者單獨不足以過半,但假如加上白營的支持者,則在數量上可能會超過現在執政的綠營支持者,成功推動台灣第四次政黨輪替。在過去台灣的總統選舉中,也從來沒有政黨執政超過兩任八年,選民民心思變,這也提高了政黨輪替的可行性。在以勝選為前提的考量下,藍營跟白營自然有合作的道理。

難以整合的藍白

那麼,為什麼在十天的整合之後還是失敗了呢?這也跟台灣的憲政以及選舉制度有關。台灣是採行「半總統制」,也就是總統有權提名行政院長,而行政院長負責所有行政工作。但在這個制度之下,副總統是毫無實權的,唯一的權利就是等總統不幸過世時可以繼任。在這樣的情況下,藍白兩大黨候選人都只想當總統、沒有人想要當副總統。雖然藍白兩黨曾經討論過合作之後的內閣成員該如何分配,但畢竟最後決定權還是在總統身上,假如當選者選後不認帳怎麼辦?這就成為第一個合作失敗的隱憂。

  第二,自從2012年開始,台灣總統與立法院的選舉合在同一天舉辦。自從改成同一天後,立法委員選舉的相關新聞曝光度大減、各地立法委員如果想要上新聞,幾乎都要跟總統候選人綁在一起競選才有辦法。這也是為何從2012年開始,各黨選舉幾乎都形成了以總統候選人為中心、向下全面統整競選策略與主軸,連立委不分區名單,也成為各總統候選人用來妝點門面或分配權力的資源。假如藍白合併,第一個問題就是,焦點都會圍繞在總統候選人身上,而副總統候選人曝光度低,將連帶拖累該黨全部的立委候選人。對於地方資源雄厚的國民黨來說,尚需要總統候選人「母雞帶小雞」;而對於新興的台灣民眾黨來說,得票主要來自於都市區的年輕人,更需要高曝光度的候選人來催出這些「空氣票」(編者註:支持聲浪很高,但實際上沒有去投票的選民)。因此藍白兩陣營為了自己的立委選戰,更無法輕易地低頭擔任對方的副手。

  第三,藍白兩陣營就算整合成功,一加一也不一定等於二。藍白陣營除了共同想推動政黨輪替、打敗綠營之外,其他所有政策幾乎都完全不同。兩陣營對於未來台灣電力供給方式沒有共識、對於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也不同、對兵役、兩岸貿易的政策態度也不同。這樣就算成為正副總統,民眾也無法想像該聯合政府到底會推動怎樣的政策。除此之外,藍營的選民至今仍痛恨白營的柯文哲曾經於2014年支持太陽花社運,而白營的支持者當初就是因為反對藍營也反對綠營,才成為白營的支持者,雙方本來就互看不順眼,假如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只能當副總統,那很多人可能就乾脆不投票了。

  在上述三種因素考量之下,就不難想像藍白兩陣營採取的都是maxmin(最小化損失)的策略--就算總統選舉選輸,假如獨立參選,至少還能夠凝聚自己支持者計程車氣,在立委選舉獲得斬獲。反之,假如被迫心不甘情不願擔任副手,就算加起來選贏,自己的政黨可能在立委選舉大傷,最後可能也會在四年之後被總統當選者操弄,而讓整個政黨泡沫化或者被吸收。

下一個必爭之地:立委席

這個策略也具體落實在藍白兩陣營的不分區立立委提名和後來各自的副總統人選上。

國民黨把曾經在2020年參選總統、並曾經在2018年當選高雄市長後被罷免的韓國瑜名列立委不分區名單第一位,篤定其當選,而在副總統則提名趙少康。韓國瑜與趙少康都是國民黨內的激進派,能夠激起國民黨內最核心支持者的熱情,雖然對於中間選民來說是個皺眉頭的選項。而台灣民眾黨則是把與柯文哲合作的前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以及曾經在太陽花社運嶄露頭角的前立委黃國昌放進不分區名單,希望透過這兩位黨內明星來吸引更多不分區的立委席次。這些提名策略都很明顯是maxmin的提名方式,延續政黨在總統大選後的競爭力跟影響力、避免這些黨內明星失去舞台。而非如兩大黨在過去,可能提名一些政治圈外的各領域專家,來增加對外觸及,或改變政黨形象。

台灣的立委選舉一共有113席,其中73席是全台劃分成73個選區,每個選區只有一位勝出,在這種制度下通常對兩大黨比較有利;另外有34席是全國不分區,也就是依照政黨得票的比例來分配席次。這一次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都在爭取這些不分區立委席,照目前民調來看很可能會各拿去10席左右,這也是白營台灣民眾黨主力著墨之處。

  所以在藍白營的合作失敗之後,剩下的50天競選裡面,藍營跟白營勢必都會主打要讓國會中的綠營不再過半。而這就目前的民調來看是很有可能的,畢竟總統得票與立委得票高度相關,而賴清德得票數顯然不會超過上一屆的蔡英文。

台灣的立法院有審查與通過預算的權力,也有調查弊案的能力。因此,假如在2024年總統選舉之後,形成總統由綠營的賴清德擔任、對上立法院藍營加白營過半,那台灣就會繼2000年之後,再又一次經歷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這會讓賴清德在當選之後無法順利推動一些重大政策,除非跟藍白陣營掌握的立法院妥協。這也會讓一些蔡英文政府推動的重大政策,尤其是與國防、武器、軍隊相關的支出可能會暫時擱置。相對的,賴清德可能需要配合因藍白陣營而擴大對於國內社會福利相關的支出與政策討論。可以預期的是,這些台灣民眾的選擇,最終也會影響到美國與中國在台灣海峽的競爭與議程設定。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歪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3/1222/199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