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里,美元在全球央行儲備中的份額有所下降,而日元的份額則有所增加。
具體來說,今年第三季度美元占全球外匯存底的份額為59.2%,較第二季度的59.4%下滑,創下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歐元的份額也出現下滑,從19.7%小幅下降至19.6%,日元的份額從5.3%上升至5.5%。人民幣、英鎊、澳元、加元以及瑞士法郎的份額變化不大。
儘管美元仍是當前全球大多數央行選擇的儲備貨幣,但自本世紀初以來,美元的主導地位在逐步下滑,其鼎盛時期的份額超過70%——2001年美元占比曾一度高達72.7%。
本周稍早據全球金融信息服務機構Swift彙編的交易數據,人民幣在11月超越日元,自2022年初以來首次成為國際支付中的第四大貨幣。1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交易中的占比從10月的3.6%升至4.6%,超過了日元的3.4%,創人民幣最高紀錄。人民幣上一次排在第四位是在2022年1月。11月美元以47%的占比保持領先地位,歐元和英鎊緊隨其後,分別為23%和7.15%。
新冠疫情暴發後,美國將美元霸權用到極致。有研究指出,僅在一年半時間裡,美國就印了200多年來發行的所有美元中的近一半。這種「大水漫灌」導致通脹壓力、動盪壓力、資產泡沫壓力不斷外溢。去年以來美國又連續大幅加息,讓本已風雨飄搖的國際金融市場再遭打擊。
近年來,種種跡象顯示,許多國家「去美元化」正在提速。據新華社,俄羅斯出台與「不友好」國家和地區的「盧布結算令」;印度央行推出國際貿易的盧比結算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