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發生了什麼?去全球化還是去中國化

九零年代以來的全球化似乎可以休矣,現在「去全球化」的議論甚囂塵上。然而,法國經濟學家、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顧問派屈克·阿圖斯(Patrick Artus)試圖透過迷霧,探究現在發生的到底是去全球化還是去中國化?抑或其他?全球貿易量下降,是否主要是是西方對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失去了信心所產生的效應?

中共總理李強出席達沃斯世界論壇後前往愛爾蘭訪問。李強在達沃斯強調中國經濟穩健,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未來十年中產達8億人,歡迎外國來投資。

作者在法國『世界報』發表的專欄文章中說,經濟學家對經濟被劃為民主國家與專制國家兩大陣營的「去全球化」疑問重重,兩大意識形態對立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真的減少了嗎?

事實上,經濟如果真的這樣「去全球化」,產生的後果將是重大的。為了不與「敵國」貿易,一些國家將放棄它們的比較優勢(原材料的可獲得性、勞動人口能力、技術水平),從而接受經濟效率的損失,因為它們將不得不生產自己沒有比較優勢的商品,並從「友好」國家進口生產成本高昂的商品,以增強其經濟主權和供應安全。而所有這些都是以消費者購買力的損失為代價的。

世界貨物貿易的發展似乎證實了「去全球化」的假設。從20世紀90年代到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前,貨物出口量的增長速度是世界 GDP增長速度的兩倍,而從2010年到2019年,兩者的增長速度逐漸持平;自2022年中期以來,全球GDP每年以3%遞增,貨物出口量每年卻下降了2%。

全球貿易壁壘也在急劇增加。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貿易壁壘從2010年代初的250個增加到2022年的2600個,其中包括關稅、某些商品的進出口禁令,比如經合組織國家禁止進口中國的電話中繼器,或禁止向中國出口半導體等。

作者質疑:這是世界經濟去全球化的跡象,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不信任的後果呢?如果我們只看貨物貿易量,2023年第三季度出口同比下降2%,中國的貨物出口似乎停滯不前,相應的,2023年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出口也明顯大幅下降。可以說,世界貨物貿易確實在下降,不管這些出口來自哪裡。

中共總理李強出席達沃斯世界論壇後前往愛爾蘭訪問。李強在達沃斯強調中國經濟穩健,開放大門越開越大,未來十年中產達8億人,歡迎外國來投資。 AP- Peter Morrison

但服務貿易卻並非如此。目前,世界服務出口額的年增長率為7%,快於世界貿易的整體增長速度。因此,服務貿易並沒有出現去全球化。事實上,貨物貿易正逐漸被服務貿易取代。

外國直接投資的趨勢也是衡量去全球化程度的一個相關指標。的確,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21年的4000億美元下降到2023年的150億美元。但這種下降只涉及中國。對拉丁美洲、非洲、東南亞國家以及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都在2020年至2023年期間得到了大幅增長。

另外,金融去全球化的跡象並沒有出現。儘管俄羅斯和中國部分出售了以美元計價的外匯存底,中俄、巴西等國表示了在商業或金融交易中減少對美元依賴或用其他貨幣取代美元的願望。事實上,美元在全球外匯存底中的份額幾年來一直保持穩定(59%),在國際債券發行中的份額(48.5%)自2020年以來穩步上升,在外匯市場交易中的份額已達到88.5%,自2000年代以來一直呈上升趨勢,在世界貿易發票中的份額(48%)自2019年以來也在顯著回升。

作者的結論是,所謂經濟去全球化的假設是可疑的。貨物貿易雖然在下降,但逐漸被服務貿易取代;美元的核心地位仍未受到挑戰;不過,對中國作為貿易夥伴或直接投資地的不信任與日俱增。

作者認為對中國的不信任一部分源於中國的經濟困境,這與西方制裁有關;但最重要的是源於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生產率下降和房產危機,國內需求疲軟,投資下降;部分源於中國政治風險增大,其政權在意識形態和法律上更趨強硬,以及與美國支持的台灣、越南、菲律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增大等等。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1/200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