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事與願違的安排,卻使她從一個侍女成這國地位最高女人

—奉行黃老之術治世帝王的賢內助

作者:
 

宋人《卻坐圖》(局部)

一個事與願違的安排,卻使她從一個侍女,成為這個國家地位最高的女人。

這個沒有野心的女子,先後輔助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把漢王朝推上了繁榮強盛的黃金時期。

面對無常世事,「無為」、「柔順勝剛強」等道家至理,總是在人生關鍵時刻,給了她指引與力量。

陰差陽錯,無心插柳柳成蔭

竇漪房,公元前205年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省武邑縣),母親早逝,父親竇青打魚時墜水身亡,她與兩兄弟相依為命。

13歲時,出身寒微的竇漪房以良家女身份被選入長安皇宮,成為呂后的侍女。她小心翼翼伺候呂后,只想安穩地拿俸祿而已。

兩年後,朝中專權的呂后遣送一批宮女賜給各諸侯王,竇漪房即在其中。

竇漪房的老家離趙國近,趙國也比較富庶,竇漪房就請求主管遣送的宦官,希望把自己安排在趙國名冊上。沒想到,宦官記性不好,把這事給忘了,錯把她安排在代國名冊中。

啟程時才知道自己要被送往代國,竇漪房不想去,她哭鼻子抹淚地埋怨宦官,但詔書難違,她只能聽天由命。

代國在現在的山西附近,毗鄰匈奴、內蒙的荒漠,比較貧瘠。代王劉恆是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之弟。代王不事張揚,其母薄姬又不受寵,所以他們母子躲過了呂后的嫉恨與迫害,在這個漢庭西北的邊塞小國保全了性命。

受詔去代國的宮女,一共有五個,唯獨15歲的竇漪房得到代王劉恆的寵愛,竇漪房很快便生下女兒劉嫖。

公元前187年,竇漪房18歲時,生下一男孩,取名劉啟,後又生一子劉武。在此期間,代王劉恆的王后也先後生下四子,因身體虛弱,王后不久就離世了。

樸實的竇漪房沒有恃寵生驕,她的謹慎謙卑與賢淑守禮為她在代王宮贏得了好名聲,薄姬也誇讚她的品行。

再度進宮成皇后

公元前180年,呂后死,長安政變,周勃等大臣聯合起來剿滅外戚勢力,誅殺呂氏滿門,廢掉了呂后所立的皇帝,皇位空缺。因劉恆謙和仁厚,薄氏家族也不像呂后家族那樣強勢,不容易出現外戚干政的問題,大臣們選中了劉恆繼皇位,他們派使者去接劉恆赴長安。

無意當皇帝的劉恆不敢相信,決定占卜以決吉凶。卦辭示曰: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正當,不久要即位天王,光大發揚父親的偉業,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劉恆這才決定前往。

當劉恆從邊塞來到了長安城外的渭橋時,周勃率領文武百官跪地接駕,劉恆也立即跪下來還禮。周勃奉上玉璽,劉恆謙遜地說:「玉璽我可以代管,但這個皇帝不一定非是我來當不可,可以當皇帝的人很多,此事過些時日再議。」等了九個月後,劉恆才登基,成為漢文帝。

劉恆繼位兩個月之內,代王王后所生的四個皇子卻因水土不服都陸續病逝了。

大臣認為竇漪房所生長子劉啟純厚慈仁,可立為太子。公元前179年正月,文帝立劉啟為太子。竇漪房的女兒劉嫖被立為長公主;第二年,小兒子劉武被立為代王,不久改立為梁王。

太子立畢,不久大臣上書文帝請立皇后。薄太后對文帝說:「如今你的兒子不論太子還是諸王,都是竇氏所生,當然應立她為皇后。」於是,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26歲的竇漪房被立為皇后。

冊封那天,竇漪房向劉恆提議,宴請天下所有鰥寡孤獨之人,並賜給生活窮困之人布匹、米麵、肉食,對於80歲以上的老人、9歲以下的孤兒,每人賜給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兩匹帛、三斤棉絮。

竇漪房雙親葬在家鄉津觀,薄太后下詔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設置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其規制與薄太后父親的靈文園相同。後來,竇漪房在父親溺死之處填土設墳,升高封土,即現在的河北武邑縣竇氏青山墓。

兄弟認親

竇漪房被冊封為皇后時,她的弟弟竇少君還在給別人做僕役,但她並不知情。竇漪房少時離家,兄弟失散,多年杳無音信。

竇少君4、5歲時,被擄掠販賣到外地,輾轉了十幾戶人家,最後到了宜陽,被僱傭進山挖石炭。一次突然山崩,睡在崖邊的一百多人全被壓死,唯竇少君脫險逃生。大難未死,他算了一卦,算命先生預言他將要封侯,他就跟隨主家來到長安。長安城裡,百姓都在說新皇后姓竇,為津觀人,竇少君便知皇后是自己的姐姐。

竇少君記得與姐姐一起採桑從樹上摔下來的情景,他寫下經歷,上呈皇后。皇后大驚,文帝便詔見少君,悉問舊事,竇少君皆能應答。並說幼時姐姐進宮前,還曾討來米湯為自己洗頭,又要來食物給自己吃,抱著自己哭,而後才離去。竇皇后聽後,拉著多年失散的弟弟痛哭流涕,文帝亦非常感動。

文帝賞賜竇少君大量的財產和田地,竇漪房只許弟弟接受足夠養活他的部分財產和田地。不久,竇漪房又拿出自己的首飾,來填補文帝賞賜弟弟所造成的虧空。文帝封竇少君為侯,他的命運果然被算命先生言中了。

後來竇漪房的哥哥也被找到了,兄弟倆被安置在京師居住,都成為皇親國戚。但他們不過問朝政,也不仗勢驕橫,史稱竇氏兄弟為「退讓君子」。

尊黃老之術

漢初,朝野上下很多人都信奉黃老學說,黃老之學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總規律,主張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不奪民時、體恤民生、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等,通過無為而達政通人和。

文帝尚「謙德」,他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廢除酷刑、崇尚節儉等,都來自黃老思想,文帝在位時,漢宮的宮室、園林、服飾器具等,都沒有什麼增加。文帝平時常身穿粗布衣服,要求寵妃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面,所用的帷帳不許繡花紋。

竇漪房也一直偏愛道家的黃老之術,也教導兒子景帝及竇氏兄弟遵從黃老之術,謹守道家的「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她強調節約,生活戒奢,穿戴樸素,事事親手勞作。

遇事謙退,失寵不驚

竇漪房當皇后三年後,大病一場,而後視力下降,漸漸失寵。漢文帝先後寵幸了慎夫人和尹姬。

得寵的慎夫人常與竇皇后同坐上席。一次,竇皇后與慎夫人隨漢文帝游上林苑,中郎將袁盎見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便叫內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到下席,慎夫人恃寵而怒,拒不入席,文帝亦拂袖而走,這就是史上有名「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典故。

後來袁盎追過去對文帝說,皇后和嬪妃尊卑有序,才能上下和睦,即使慎夫人得寵,也不能與皇后平起平坐,漢室曾發生過戚夫人被做成人彘的慘案,皇上過分寵幸慎夫人,就不怕悲劇重演嗎?文帝納諫,轉怒為喜。

但寵辱不驚的竇皇后卻處之坦然,並不計較。可以想像,面對人生中的順逆得失,一定有很多時刻,竇漪房默默記誦「貴柔守雌」、「柔順勝剛強」等道家至理,她所信奉的黃老思想,給了她隱忍的力量。也正是她遇事謙退、為人賢德的修養,使她即使失寵後,也備受朝野敬重。

被尊為太后,輔助漢景帝成就「治世」

公元前157年,46歲的漢文帝去世,兒子劉啟即位,即漢景帝,竇皇后被尊為太后。

景帝繼承了文帝的政策,繼續推行「休養生息」,寬刑簡政。在竇太后黃老思想的影響下,舉事無所變更,對周邊少數民族也不輕易用兵,盡力相安相諧,不煩擾百姓。

到了景帝後期,國家糧倉的粟米一直堆到了倉外,新谷壓著陳谷,很多腐爛得不能食用;國庫里串錢的繩都朽壞了,錢數無法數清。國強民富,家給人足,而且官場清廉、海內安寧,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即「文景之治」。

被尊為太皇太后,說服漢武帝養精蓄銳

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16歲的太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

景帝臨死前,把虎符交給朝野中威望極高的竇太后,竇太后攝政,輔助16歲的漢武帝。

當時竇太后已年近古稀,雙眼盡盲,但依然有不凡的胸襟。建元三年春,為削弱藩國對中央權威造成的威脅,竇太后不顧偏私,以國家大局為重,廢黜了濟川王劉明,劉明乃竇太后最寵愛的梁孝王劉武的兒子。

在與匈奴開戰的問題上,竇太后深謀遠略,幾次說服漢武帝養精蓄銳,在國力虛弱的情況下,不宜出兵匈奴。漢朝以孝道治天下,文帝景帝都是有名的孝子,武帝對奶奶竇太皇太后自然也是恭敬孝順。待張騫出使西域後,武帝才舉兵驅逐匈奴,成就大漢霸業。竇太后的策略為日後漢武帝的霸業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黃曆五月廿六日,竇太后在東宮長樂宮薨逝,享年71歲,與文帝合葬在霸陵。

竇太后當了五十多年的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期間無「外戚干政」之禍,沒有挑起任何的爭戰。竇太后干預朝政,目的只為繼續漢庭早期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治世方略。她有權卻沒有野心,只是協助丈夫、兒子、孫子三代帝王成就帝業,上承文景盛世,下啟漢武雄風,其疊代風華,源於她對黃老思想的堅持,使之獨尊於朝廷,她是中華帝國最後一位信仰「黃老思想」的統治者。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23/200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