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盧斯達:迷惘夜車——香港經濟從2023駛向2024

作者:

2023年對香港就像一盤冷水,將疫情前的期待都撲滅。

香港跟隨中國解封,離開 COVID19清零政策下的緊縮生活。放下口罩,限聚解禁。在政治方面,新一屆沒有傳統反對派的議會亦已「運行暢順」,所以香港各界的預期就是,2023年將是一個全力拼經濟的年份。正如建制中人倒背如流,由亂及治,由治及興,要「興」。

香港重新開機。接待遊客,恢復商貿。特區政府開始四出向外宣傳 Hong Kong is back。二月間,特首李加超出席「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啟動禮。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經常外訪,2023年出訪過英國、歐陸、中東多國,外訪開支冠絕高官,高達213萬,他也代替李加超,代表香港出席11月的 APEC鋒會。

民間經濟方面,旅遊、零售、飲食界一直期待「開關之後」可以救活本地經濟,但證實並沒有。主觀期望很美好,但2023年的香港經濟現實,在新聞圈是一片愁雲慘霧。香港人在各種不利消息的風暴中,誠惶誠恐渡過了本來預想的復甦之年。同時,中共官方媒體及各種窗口開始引導一種說法,不斷報導香港旅遊業服務態度不佳的新聞,去淡化香港經濟真正出問題的政治源頭:香港與外國關係轉差,直接影響了股市、樓市、乃至消費力和消費信心,這些高層環節又向下影響本地經濟產業,例如零售業和飲食業。

過去一年,香港一些旺區某些街道有時會很冷清,能把中老年的老香港嚇得心驚膽跳,因為他們未見過這樣的香港市面。零售業、服務業大叫救命。9月開始,醞釀已久的「香港夜繽紛」活動推出市面,是一連串鼓勵市民夜間消費的優惠活動。

不利多消息的海嘯

香港經典四大傳統行業是「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還有「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基本上這分類一看就知道,是高度依賴國際環境。中國和美國交好的因素,或許已經不存在,香港整體在2023年終於集體地明白,在政治以外,連經濟也進入迷失年代,尤如黑洞迷航。

2023年,海內外和上游和下游產業不斷傳來壞消息,不斷打擊本地人的消費信心。股市方面,恒生指數在本年由20000點以上跌到17000點,全年跌2734點,連續四年下跌。而且跌勢在新一年繼續,在眾人目瞪口呆見證下,恒生指數在2024年1月尾跌破15000點關口。

樓市方面,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11月份私樓售價指數跌至316,今年首11個月累計跌5.59%,年初因為解封後出現的小陽春已全部抵消;按年跌幅6.6%,創2017年2月以來新低。

香港淪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之說,引起政府官員高調反駁,但其實「遺址」之形容,最初是來自中國的小紅書或微博用戶,來自外地人的觀察。股市和樓市不佳影響政府庫房收入。2023年政府賣地收入不振、開支增加,庫房財政儲備不足7000億港元。開關後,很多本地人到海外、北上進行「報複式」消費,對本地經濟反而是毀滅式打擊。疫情期間養成的網購習慣,在家工作及消閒模式已經成形,導致疫情前的墮胎不能百份百再現。

在這一波經濟寒冬,很多人們認識的黃店和藍店都撐不住結業。例如前立法會議員譚文豪營運的茶餐廳「一日三餐」,在8月間選擇結業,原因是「租位業主加租、食材價格上升及人手不足」。

陌生的中國旅客

香港是否可以靠遠遊業暫時續命?歐美、日韓遊客,是90年代及之前的遊客大宗。現時香港對他們吸引力是成疑。至於以前帶來過「熱錢」的中國內地客,也受困於放緩的中國經濟本身:2023年8月間,中國國統局表示下月起停止發布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青年實際失業率問題引起外界關注。更重要的是,對中國裡面的中產階級及有錢人,香港不再是首選,新加坡可能令他們更覺遙遠更覺安全。

至於一般旅客必講「性價比」,而性價比從來都不是香港有能力主打的東西。香港提供的法律或金融服務,乃至零售,都是提供附加價值。當香港無法再提供特別的體驗和附加價值,香港與深圳比起來就是另一個深圳,但更為低效和昂貴。

例如2023年五一勞動節假期,香港商家發現這一波中國遊客已經不是疫情前那一批,有「旺丁不旺財」之說。肉眼可見「爆買」的人已經不多,有些更崇尚「窮游」,追求「性價比」。人們發現中國遊客不再是天降神兵,不像2003年「沙士」之後的自由行遊客。他們發現新一波遊客,是經歷過封城、經濟下滑、失業打擊。中國青年在開關前早已被迫「消費降級」。他們變得價格敏感,而且變得敏感的人正在變多。

上一個自由行狂潮不一樣,因為2008年因應次按金融海嘯,各國央行都在「量化寬鬆」,包括溫家寶年代的中國國務院也推出了四萬億人民幣救市計劃。整個中國社會當時充滿了購買力,人民幣購買港貨有匯率優惠,加上食品較為安全的香港印象,有加乘。今天來港的中國旅客已沒有人民幣更高購買力的加持。人民幣價值下跌。2023年5月1日,匯率是約1.1320人民幣兌換1港元。11月急跌至約1.0813人民幣兌換1港元。

由於香港的地租成本一直沒有降下去,在香港所有衣食住行都特別貴,本來「真香」的東西,加了香港的租金成本就會變另一回事。情況甚至在2019年之前已經出現,這種依賴熱錢、降格百物的遊戲,上一個十年的自由行狂潮已經基本設置完成。

只是上一波遊客實在太有錢,他們當時會提高一倍價錢,提升體驗就好。當時大家就不覺得香港有問題,當時豪客感受不到香港真正的樣子,而香港的既得利益者也得過且過,沒去根本改善不足。

「自由放任」發展之下,導致曾經有一個年代,一個講粵語的本地人進去遊客熱愛的藥房,是會遭受白眼,售貨員會覺得你浪費了他的時間和精力,本地人反正不會花大錢。那就是獨特時代下獨特的階級分化。現在已經不能重演,只能說香港本地和中國內地,在經濟上都有回不去了的一面。

被時代被眾人毀掉的東西

在香港一般人的角度,其實香港的吃喝玩樂、基本生活資源,已經劣化了很多年。本地人要說,可以說得更多。香港的東西確實有不少「劣化」。小至一杯奶茶,也可以是被資本和不正常市場毀壞的事物。

筆者認識在香港北區搞零售、農產品、本地啤酒的羅庭輝。作為商人,他經常分享生意經。認為香港很多事的敗壞,都源自產業「回本要快」。所以賣奶茶和菠蘿油的餐廳,是不可以只做好奶茶和菠蘿油,而要像周星馳《食神》電影那樣不斷擴張、開分店,聘請更多人,然後用這個產業去向銀行抵押借更多錢,直至上市。不斷重複這個資本的擴張,回收,擴張,再回收。

「……上位者失去對一切的熱情,開餐廳整菠蘿油只是手段,而非他的夢想和熱情所在,菠蘿油做得再好也不過是賣貴兩元。做美容,人家的臉又與營辦者何干,他的志向根本不是做最好的美容產品,敷下去即時見效又白又滑便可,錢花在 Marketing上廣告上,方便集資更好,快點投入這錢滾錢的入場門檻更好……結果,在香港錢賺多了其實都無法享用到什麼好東西。」

他2021年在臉書上如此寫。

2023年開關之後,思考人們為什麼會趕去外面報複式消費時,我就想起這番話。香港人口袋裡的確有不少錢,但困局是,錢在香港不保證買到好體驗和好東西。

我們這一代何嘗不是被迫習慣本地的貧乏,要在出國旅行時才能享受到較好的基本食物和住宿。香港式資本主義生活是變態的,每一個香港人都多少會認同。

本地內需困境的替罪羊?

2023年大小傳媒突然不約而同,極度關注香港服務業服務質素。連官媒都高規格參與,十分詭異。從「國泰空姐歧視陸客事件」、小紅書上不同網民充滿吐嘈點的「香港遊記」、乃至官媒《環球時報》署名文章批評香港服務人員態度有待改善、港人不願意/不會說普通話、港人很少說多謝,港人會黑口黑面,香港應該推動「微笑文化」「多謝文化」等等……

有時鋪天蓋天都是類似的消息,連內容都大同小異,總是責怪食肆、飲食界,有種甩鍋給個別行業的意味。這種劃一整齊步伐,不禁令人對風向起疑。

其實本地人也不會否認本地服務行業有不足,甚至本地人也罵得好狠。例如網絡上一向普遍有大量聲音討伐部分計程車司機拒載、態度差、不熟路等等。

只是人們大多也懂得香港本地經濟不佳,有很大部分是因為美中交惡、外資撤走、移民潮、社會氣氛極度緊張、官員能力不濟等多種因素交織而成。即使最基層的員工確實有黑口黑面的時候,但他們不可能是香港經濟出現結構性危機甚至存在危機的替罪羊。

「香港服務業之惡」有時是用來轉移視線的表面議程。真正的議程是,哪怕提升香港服務業,也只能修補香港的軟實力,並不能根本改善香港和歐美國家的結構關係。這就到了外交或者政治層面。

12月,美國國會及總統拜登通過2024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其中將香港及澳門列入「海外敵對勢力」,與中國、伊朗及北韓等國並列。

戒備與展望

臨近年底的時候,香港民意研究所發布了五百多個受訪者參與的「年終回顧及前瞻」調查報告,發現香港人本年還是有辦法儘量快樂。這年港人的「生活快樂指數」是自2018年12月以來新高,上升14%。這可能有不少是由於解封開關,「旅遊」這種生活的暫時出口也解禁了。不過受訪者們對社會明年的狀況則是極不樂觀,只有4成人感到樂觀。

這種不樂觀的戒備情緒,是由於他們已經歷一整年壞消息的洗禮。一般香港人不會對口號認真,但多數有一定心理準備。

在關於香港的經濟數字中,暫時只有失業率比較好看,11月的失業率數字是2.9%。但普遍的不景氣情緒已經形成,持續下去,香港的低稅、低失業率前設,是否可以長期存在,十分值得憂慮。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歪腦專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131/201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