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我覺著,「我媽就是董明珠」被罵的冤枉

讀明史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經常覺得,歷史其實也挺充滿黑色幽默的。你看這個段子,它就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明末官場,乃至整個帝制官場史上,無非存在三種人——能認上魏忠賢這樣的權勢者當乾爹的、認不上權勢者當爹的,還有明明認不上也非要搞出個「魏夫人」硬蹭一下的。

這種對權力的「硬蹭式認親」,是我們社會的普遍現象。

——題記

先講一個歷史段子吧。

說明末那會兒,魏忠賢公公得勢,大明朝堂上掀起了史無前例的一股「太監崇拜風」,官員們不僅管他叫九千歲,還排著隊的想認他當乾爹,於是魏忠賢就有了所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等等等。

但認爹的人實在太多了,魏公公門下的兒孫和寵物名額也是有限制的,排到最後總有人連重孫子都當不上了。

那怎麼辦呢?

於是就有官員別出心裁,發明了「硬蹭式認親法」——他把自己家裡原本用來暖床的一個魏氏小妾抬了出來,尊為「魏夫人」,並且一有機會就跟同僚提起「我家的魏夫人如何如何」。

實際上,這個小妾跟魏公公半點親屬關係都沒有,但這位官員從來不提這茬事兒,言行舉止不斷暗示他小妾是「魏家人」,並緊接著表達對魏公公的無限敬仰與崇拜。

久而久之,大家居然都他這套組合拳給忽悠住了,身份成謎「魏夫人」真成了這人的一張「護官符」。

讀明史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經常覺得,歷史其實也挺充滿黑色幽默的。你看這個段子,它就生動形象的說明了明末官場,乃至整個帝制官場史上,無非存在三種人——能認上魏忠賢這樣的權勢者當乾爹的、認不上權勢者當爹的,還有明明認不上也非要搞出個「魏夫人」硬蹭一下的。

當然你說那種就是高風亮節,打死不認這太監當乾爹的人當時有沒有?

可能也有過,像東林黨的趙南星、高攀龍這幫人。

但詔獄裡的鐵釘貫耳、土囊壓身可不是蓋的,這幫人早就被淘汰出局了。

是的,在一個上尊下卑的體系當中,硬蹭式認爹認媽方向沒錯,甚至是一種必須執行的生存策略。只是你要講技巧,既要讓大家都看到,又不能做的過於顯眼。這其中的微妙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的,而最新失敗案例,請看最近鬧得很兇的格力年會上的「我媽就是董明珠」事件。

「論關係,我比你們都特殊,我媽就是董明珠!」本來好好開個年會,表演快板時演員突然來了這麼一句,當然石破天驚。當然這演員馬上也往回找補:「我媽最喜歡董明珠,董總人緣特別好,傑出女性是代表,雷厲風行工作忙……」

雖然同樣是不同角度拍馬屁,但最終火的還是「我媽就是董明珠」這句話,董明珠女士憑著部下的這句「認親」再次成為了輿論的中心。我看好多自媒體號前兩天都口誅筆伐的批判她。

但我覺得,董總和格力這一次倒是不必如此挨罵的。

不信請你捫心自問一下,前兩年馬雲老師還是全民創業偶像的時候,有多少人叫過「馬爸爸」?

房地產火的年頭,王健林的那個兒子王思聰,被多少女孩叫過「老公」,獲封國民老公的稱號?

乃至於單位里開個酒會,酒過三巡,領導如果排著你肩膀叫你「兄弟」,有多少人因此就飄飄然了?

甚至極而言之,我們小時候,多少人在「國旗下的演講」之類的地方喊過口號——「祖國啊,母親!」

其實你有沒想過,這種口號,是很容易讓你親爹說不清楚的。

是的,我們要對自己誠實,在喜歡「硬蹭式認親」這一點上,很多國人與格力年會上打快板那位姑娘相比都不遑多讓。格力這次年會,若說有創新,也僅僅在於把原本中國人私下喜歡搞的「認親」行為,搬到了公開檯面上,還投影到大屏幕上了而已。

這就稍微尷尬和過了那麼一點點,有點類似於阿Q在酒館裡直接說他姓趙,引來眾人一片鬨笑。

但眾人嘲笑歸嘲笑,嘲笑中他們其實看見了自己。類似的行為,其實大家都在實行。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認親」,非要與原本沒有血緣的權力攀附擬血緣關係呢?

以下位者的角度而言,這種「硬蹭式認親」如果搞的好,確實可以給他帶來一些實際利益。

比如你生活中應該也聽說過這樣的段子——某日,你單位突然傳出一個小道消息,說某某同事和某大領導有個什麼什麼關係,那員工本來能力平平,但消息傳出之後所有人立馬都敬她三分,別人旁敲側擊的問她,她也但「笑而不語」,就這樣一直被她雲山霧罩的忽悠到了她高升調走。很久之後人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與大領導的關係」純屬子虛烏有,這個謠言本身就是她自己捏造出來的。

於是,我們對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就都多了一層理解——你看阿Q在裡面開篇就誇口說自己「姓趙」,是趙老太爺的本家,長趙秀才三輩之類的,結果消息傳到趙老太爺耳中,得了一巴掌和一句「你也配姓趙!」流為笑柄。但對比一下上述兩個古今故事,你就會發現,阿Q這場硬蹭親戚的愚蠢之處,在於且僅在於他把話說的過於明確而公開,如果他像故事中的明末官員或體制內小職員一樣隱秘一點的暗示這個流言,他是不會挨著一巴掌的,說不定也會得到一點好處。

在一個講背景、看人下菜碟的社會當中,地位越卑小的人,往往越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後台以傍身,獲得哪怕傍不了身,幻想一下也是很爽的。比如一個普通打工人,真想像一下「我媽就是董明珠」,那他身為商業巨子,當然予取予求。你到起點上去看網絡爽文,會發現一片一片都是這種套路,主角原本身處社會最底層,突然有個特牛逼的老爹、或天大的家族背景,於是就「龍王歸位」了。

這就是人性的爽點與弱點所在。往往越是窮困與弱勢,人就越容易暴露這種弱點,急於找一個天大的後台以傍身。

而對上位者而言,為什麼很多領導也會縱容這種胡亂認親的行為呢?挺精明的董明珠老闆坐在台下,看到那麼大一個「我媽就是董明珠」打在大屏幕上,她就不尷尬麼?

這就更有意思了。

看過一段楊瀾對董明珠的採訪。採訪中楊問董:你有沒有決策失誤的時候?

董回答說:我的決策沒有失誤過,有過錯也是下面執行的時候出了問題……如果有下屬發現我的決策出錯了,卻不敢我的問題,那就是他的問題了,證明他是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

我聽了這段發言之後有三點感想。

第一,我覺得董總真的是一個深諳中式領導術的人,你看她這話說的,一方面好像是在鼓勵下屬給她提意見,但另一方面,人家一上來就開宗明義「我的決策沒有失誤過,有過錯也是下面執行的時候出了問題」。

考你個問題,如果領導這樣有言在先,請問你會給領導提意見麼?

別鬧了,董總後面那些話,分明是在「引蛇出洞」麼。人家前面都說了麼,我的決策沒失誤過!那你身為下屬,就應該努力執行、化不可能為可能就可以了。執行不好,是你執行力不夠。真敢說「董總,你這這決策不對」,你就太不開面了。

於是你就能理解,為什麼在老羅面前冒充自由青年的王自如老師,進了格力之後立馬那樣了。不是人家精神世界發生了逆轉,只是王自如老師太會學習,率先領會董總訓示里的弦外之音。

第二,你從這話里,確實能聽從董總的一種自信,那是一種基於權力的自信。

董總是一個相信只要威權給到位,權力就可以「大力出奇蹟」的人。只要上面對下面能夠做到如臂使指,似乎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除了問題,那也是執行力不夠。

這個邏輯,很容易催生一個威權體系的經典死循環——

董總的決策是絕對沒有過錯的,出了錯誤也是下面的「歪嘴和尚把好經念歪了」。於是每次錯誤之後,必然隨之而來一波整頓,加強董總的權威,強化執行力。

而每次這樣整頓過後,能留下、高升的又一定是王自如老師這樣堅信「董總說什麼都是對的」的人。

於是下次執行過程中,就更不會有人對上級決策進行有效糾錯了,大家都更強調執行。進而遭遇更大失敗。之後又要進行下一輪更嚴格的整頓,又會更加強調「執行力」,裁汰有意見的人……

這個死循環演進到一定程度,產生的必然結果是什麼呢?

那就是「我媽就是董明珠」。

這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了,像格力這樣想要強調「董總決策都是對的」的企業,為什麼最終一定會把「我媽就是董明珠」打在年會投屏上呢?

因為領導也樂見下屬與其建立這樣一種「擬血緣關係」。

企業原本是一種基於契約精神所建立的現代科層制度,但在這種制度本意當中,上級是無法讓下級為其自身的過錯進行無限擔責的,因為雙方協作的底層邏輯是契約,而契約的本質是一種有限責任。

這一點,你對比一下俞敏洪的新東方的企業文化,就會看的比較清楚,俞敏洪在新東方里是不怎麼講「兄弟情」這樣的擬血緣關係的。於是代價就是新東方的很多問題都被擺在檯面上,開年會的時候員工公然吐槽俞老闆的不是,董宇輝風波出了以後,俞敏洪還要親自出來重新分配權益。如果不是俞太會搞危機公關,新東方有無數次可能會散攤子。

而如果一個企業老闆,不願意承認自己決策有錯誤,那她能怎麼辦呢?很簡單就是建立一種「擬血緣關係」。

在中國,建立擬血緣關係對關係中的上位者是有天然好處的,因為傳統儒家文化為這種血緣關係中的「父兄」們提供了很多契約給不了的方便——

論語有云「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禮記》則說:「為人臣禮不顯諫,三諫而不聽,則逃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從,則號泣而隨之。」

也就是說,儒家視角下的血緣關係,是一種高度強綁定的。要求父子兄弟之間為彼此隱瞞過錯,而兒子對父親,則是即便對方有錯,也必須服從,萬不得已時要「號泣而隨之」。

用俗話講,也就是「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長輩說的話,不理解也要執行」。

所以董總所要求的那種下屬為上級無限承擔責任的關係模式,現代企業契約不能提供,但古代「擬血緣關係」卻可以。於是你就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企業領導,特別喜歡讓員工學習《弟子規》了吧?

擬血緣關係能讓老闆們永遠正確。

「有哥哥在,我等事事只聽哥哥吩咐!但凡一句話,水裡水裡去,火里火里去,刀山火海,萬死不辭。」小時候讀《水滸傳》,總不理解為什麼明明是一夥土匪,卻偏偏要那麼講究拜把子當兄弟,白龍廟裡「小結拜」還不行,後面還要搞忠義堂一百單八將「大結拜」。

但現在我有點理解了,恰恰是因為《水滸傳》裡「好漢」們幹的都是殺人越貨的勾當,普通契約、法制一旦落草、上了山寨就都不能作數了,所以才必須拜把子、稱兄弟。因為當一切其他協作手段都失效的時候,「擬血緣關係」就是彼此所能達成的最後的信任保障。

同理我們其實可以理解,為什麼在明末,不僅魏忠賢在收「十孩兒,四十孫」,其實全社會都風行認乾親、拜把子,結成擬血緣關係,然後才能一起做事。乃至滿清入關後專門下了個文,嚴禁民間私自結拜。

為什麼?

因為明末的那個社會當中,其他的信任關係都已經板蕩了。唯有「擬血緣」成為了人與人信任的最後基準。

可是,這種擬血緣形成的體系,一定是上層無過錯,而下層全扛責的。你看《水滸傳》裡宋江把他的兄弟們最後坑的那麼慘,誰卻也不敢明面上說宋頭領一句不是,人家把「忠義宋公明」的名頭一直保持到了最後。

為什麼?誰讓你們當初忠義堂前跪一地,齊齊叫了人家一聲「大哥」呢?

既然把「宋江就是我大哥」的口號喊在了公屏上,就要做好「水裡火里不回頭」的覺悟。而大哥(乾爹、乾媽)們,也多半真會把你帶到水裡火里去。

這是硬蹭式認親最終一定會上繳的「血稅」。

只不過,在那個春暖如花的大型認親現場,所有人都沒有看清那個已經被命運標好的價格。

所以我覺得「我媽就是董明珠」不該挨罵——咱自古以來,這麼亂認爹媽的早就認習慣了。

多一次少一次的,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05/201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