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美國窮人到底有多慘…」

前兩天看到某大媒體報導的新聞,吃不起漢堡又讓很多美國人崩潰——這是胡說八道。

紐約最窮的人,沒工作,一個月大概有600美金的低保。高耀潔老師生前就是靠這個生活,她還能省下一些錢用來出書送人。不過,這個低保是給沒有收入的人,你一旦有收入,銀行卡有進帳,可能就會取消了。

600美金不多,但是最便宜的咖啡,一杯才2美元。一個法棍,4美元多。

而且,除了這600美金之外,窮人還可以領食品券,用食品券可以到很多超市買食物。

當然,有一些冷酷的制度設計:食品券不能用來買有機食物,可以買鮭魚、牛肉,只不過都是普通的(比中國市場上的還是好一點),也不能買香菸和酒。因為這些都不是必需品。

在紐約和加州,還有一種「白卡」,任何人都可以申請。使用這個卡,可以去一些醫院免費看病(不是每家醫院都行)。白卡其實是政府支付費用的免費醫療卡,也是一種保險,背後還是保險公司在服務。

其實,拿這種卡去看病,比成都的華西醫院和四川省人民醫院體驗都好多了,主要是醫療機構人不多,醫生也很有耐心。看完給你開藥,直接去附近藥房裡拿藥就行,不需要花錢——不是先交錢後報銷,而是全過程都不需要支付一分錢。

我住的地方,樓下有一個流浪女性。開始是住在街心花園,冬天到了,下雨下雪,她就轉移到麥當勞外面的街邊。她身體狀況欠佳,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但是她的被褥旁邊,經常放著各種零食,還有香菸。有時候從她身邊路過,就看到她在抽菸。

幾天前的一個傍晚,來了一輛救護車停在路邊。兩個醫護人員下來,和她聊了幾句。第二天路過的時候,她已經不在了,大概是接到醫院去治療。有人幫她收拾好被褥等家當,整齊地堆放在路邊,我注意到,還有一個紅蘋果,放在小板凳上,格外顯眼。

今天早上路過,發現她又回來了,還是在路邊睡覺。對一個無家可歸者來說,住習慣的路邊,也是家了,不是house,但是也許是home?這裡的環境已經熟悉,是生活的一部分。

要說冷漠,這個社會也夠冷漠的,每天那麼多人從她身邊走過,沒人注意她的苦難。但是這種「不注意」和「不打擾」,其實也是一種尊重。有人會送食物給她,偶爾也有人和她聊天。

有一次碰到三個小學生模樣的孩子,背著雙肩包,過來給她一些吃的。他們沿著街往前走,碰到流浪漢就送點東西,或者零錢,包里還有衣服。估計這是學校或者社團的一個活動吧。

從我住的地方走到哥大,十分鐘的路程,能碰到好幾個乞討的。很多時候,都有人給錢。這有時候讓我感到慚愧,我在國內從來不給乞討者錢,到了紐約也是這個習慣。有一次在地鐵里碰到有人唱歌,他唱得實在太好了,我正準備找點錢出來,他卻下車了。

這讓我認識到,我是認為他唱得好才給錢——這是購買行為。有人在地鐵里只是要錢,不表演任何節目,但是仍有不少人「解囊」,很多美國人有這個習慣,身上會有一些零錢,遇到需要幫助的就幫一下。相比之下,我要冷漠多了。

這位女士去醫院看病,一定是免費的,因為不是她求醫院,是醫院主動來幫她的。上文提到的「白卡」,也是如此,這是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一個人應該被尊重,應該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吃飯,看病),不需要什麼前提。

當然,沒有什麼是真正免費,其他納稅人出了錢,是有錢、有能力、運氣好的人,在幫助他們。

對「有能力」的人來說,美國是非常貴的。一位朋友得了闌尾炎,第一次去治療,沒有手術,選擇住院保守治療,幾天下來花來8萬美金。他感嘆:還好公司給買了保險呀,不過自己還是要出三四千。

但是這個治療沒起到太大作用,沒過多久又發作了,這次他去做了手術,反而很輕鬆,手術完就可以走路回家了。他再次感嘆,「要是沒有保險就麻煩了。」

看到我被嚇壞的樣子。朋友說:生病了還是一定要去看,反正都是先看病後交錢——實在沒錢,也就不用交啦。

在這樣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傾盡全力,去納稅,去捐獻,爭取不成為依靠「白卡」福利的人。而一旦運氣欠佳,墜入底層,或者無家可歸,接受救濟,也可以心安理得。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張3豐的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226/202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