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五道槓少年」和「不屑弟」 如今兩人境遇反轉

01

13年前,因為一張照片,湖北武漢的一個少年一夜之間火爆了全網。

照片裡,少年身穿藍色大衣,脖子上繫著嶄新的紅領巾,胳膊上更是別著耀眼的「五道槓」。

他就是傳說中的「五道槓少年」黃藝博。

黃藝博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據說,黃藝博的父母很重視對他的教育,在他兩歲的時候就讓他每天堅持看《新聞聯播》,七歲就帶他讀報紙。

在別的孩子還在玩泥巴的年紀,黃藝博就心懷天下,一心只關心國家大事。不僅每天都要看人民日報、參考消息,還要讀《史記》《資治通鑑》,從中思考人、生命、成功和興衰。

在別的孩子還在擔心考砸了要被父母打屁股的時候,黃藝博擔憂的是民族命運和人類戰爭。

這格局真是打得不能再開了。

更牛的是,黃藝博不僅讀報看新聞,還在全國重要報刊上發表過100多篇文章,並且把近8000元的稿費和他賣廢品賺來的零花錢,悉數用來資助孤寡老人。

用一張圖來介紹黃藝博,那就是:

或許是從小父母的薰陶吧,還在小學階段的黃藝博就儼然是個「小大人」模樣,哪怕是拍個照,都給人感覺「局裡局氣」的。

黃藝博甚至還自學了很多高級領導人的語態、動作,無論是拍照還是採訪,他都表現出一副年少老成的「官腔」。

2011年,還在上小學的黃藝博當上了武漢市少先隊的副總隊長,那鮮紅的「五道槓」就是榮譽的標誌。

在那之後,他更是拿了諸多榮譽,什麼「全國百名優秀好少年」「全國五星雛鷹獎章」湖北省優秀少年」……一個個大獎拿到手軟,全都是國家級的。

有意思的是,和「五道槓少年」同時意外走紅的,還有另一個孩子。他就是大家口中的「不屑弟」。

不屑弟的走紅是因為一張照片。照片裡的黃藝博正襟危坐,而他後面的男孩一臉不屑地撇著嘴,表情里全是鄙夷。

這鮮明的對比,讓網友們忍俊不禁,忍不住要把這兩個孩子做對比,還衍生出許多搞怪的表情包。

網友們辣評:「這個表情才真是經典,小孩子就該是這樣單純又真實的模樣。」

還有網友說:「可能是被迫當了群眾演員吧?不爽得很。我如果坐在那個位置,我也會成為藐視帝的!」

和黃藝博不同的是,不屑弟孫童就是實打實的「普娃」,不僅成績不咋地,還特別調皮搗蛋,讓老師們頭疼不已。

孫童的父母也和黃藝博不一樣,他們對孩子的管教遠沒有那麼嚴格。從小孫童到處瘋玩,每天能把作業寫完,家長都要燒高香了。其他時間孫童不是看動畫片,就是打遊戲。

相比「五道槓少年」,大家都覺得「不屑弟」孫童更真實,也更接地氣。但老師和家長顯然更喜歡懂事、優秀的黃藝博,就連孫童的父母看著調皮搗蛋的兒子,也會忍不住抱怨兩句:「你就不能學學人家黃藝博嗎?」

轉眼之間,距離兩個孩子走紅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如今的他們,長大後過得怎麼樣呢?

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黃藝博從小那麼優秀,攬獲各種大獎,又有父母的悉心教育,長大了肯定會出人頭地,有一番大作為。而孫童作為一個「普娃」,應該會像大多數孩子一樣,開啟普通又平凡的人生。

然而命運就是那麼愛開玩笑,很多事情我們只看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局。

02

自從走紅之後,黃藝博就漸漸膨脹起來。在初中時,他把大量時間用在學校事務和人際關係上,常常為了做志願者而犧牲學習時間。可初中不像小學,課業壓力大了許多,所以黃藝博初中的學習成績退了不少,在同學中只能算上中等水平。

中考結束後,黃藝博沒能考上武漢的重點高中。但因為母校的極力推薦,黃藝博還是被武漢水果湖高中破格錄取。

到了高中,黃藝博也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仍然一心撲在學校的事務性工作上。雖然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幹部,卻不是一個認真踏實的好學生。

但黃藝博在校的綜合表現實在太過優異了,因此他在還沒高考之前就收到了武漢大學拋來的橄欖枝。只要他高考成績過了湖北本科線38分,就能順利被武大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錄取。

但儘管如此,黃藝博仍然沒有接住這個寶貴的機會。

2016年高考,黃藝博才考了477分,連湖北普通二本的分數線都沒夠上,只能去武漢學院讀三本。

更有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當年的「不屑弟」在歲月的淘洗下,竟然搖身一變,變成了讓人仰望的「學霸」。

在初中的時候,孫童的成績還處於中等水平。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高中之後,孫童像開了竅一樣,成績突飛猛進。

在高考的時候,孫童憑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超常發揮,考上了武漢當地一所211高校。幾年後,孫童又在家長的支持下,考上了美國的哈佛大學。

網友們笑稱:「這可是妥妥的草根逆襲男主」。

兩個孩子命運的轉變,在讓我們感慨人生無常的同時,也應當引起家長的反思。

為什麼當年自帶光環的「五道槓少年」會跌下神壇,而調皮搗蛋的學渣卻能華麗逆襲?我想,這和父母的教育不無關係。

黃藝博的父母都是公務員,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都是有意想讓他們走仕途這條路。

可問題是,2歲的孩子真的能看得懂《新聞聯播》嗎?7歲的孩子真的能讀得懂《資治通鑑》嗎?才小學階段,就能寫出上百篇那麼有深度文章?

果不其然,後來也有人扒出,黃藝博發表的文章、撰寫的博客,都是父親潤色後的結果。

如果不是孩子自己寫的,那這樣的文章發表出來又有什麼意義?更別說把官場上的做派強加給孩子,讓孩子過早成熟了。這難道不是揠苗助長嗎?

03

遺憾的是,在生活中,秉承這種教育方式的家長並不少見。

就比如那位曾被稱為「神童」的天才少年——張炘煬。

張炘煬10歲考入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一路高歌猛進,被稱為當時「全國最小的碩士生」。

但和他非凡的學業成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不成熟的心智和情商。

儘管畢業很多年,張炘煬也一直沒有固定經濟來源,主要的收入來自於父母。

他還淡然地說:「如果缺什麼東西,只需要給我爸打一個電話。」

張炘煬之所以會落得一個傷仲永的結局,和父母的超前教育不無關係。小學的時候,張炘煬就一直跳級,但到初中成績就已經很差了,幾乎是倒數的水平,只能勉強上得了高中。

其實,張炘煬的智商已經很高了,如果他的父母願意把雞娃的腳步放慢一點,張炘煬完全可以考上一所不錯的985院校。可張炘煬的父親卻不願意,堅持要超前搶跑,非要把心智還沒有成熟的兒子塞進大學的校園裡。

可以說,張炘煬父母對他的教育,就是典型的「揠苗助長」。可就像葉聖陶說的那樣:「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一朵花、一棵樹的成長不是快就好,催熟也不一定真能成熟。

人生有序,四季有時,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遵循規律。快進的人生,雖然能有一時的風光,但卻是以剝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作為代價。

這筆「債」,遲早都是要還的。

和張炘煬、黃藝博的父母相比,孫童父母的教育方式,似乎「佛系」得多。儘管孫童小時候調皮搗蛋,讓家長頭疼,但他的父母沒有過早地按照大人的模式去培養他,而是順其自然,讓他保持孩子該有的天真浪漫。

或許恰是父母的這份寬容,給了孫童成長的空間。到了孩子該成熟的年紀,他自然而然地就懂事了,對學習也上心了。

又或許是父母對他從沒有過太高的期望,讓孫童在學習上的心理壓力沒那麼大,這也讓他能在高考的時候超常發揮,考出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績。

或許,孫童的人生,才應該是大多數孩子應該有的人生。他沒有所謂「神童」的光環,也沒有特殊的際遇,這反而讓他保持著平和的心態,也始終保持著每個年齡段該有的樣子。

還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有人是少年天才,長大卻譜就一曲傷仲永;有人看似平庸,最終也能順遂一生。」

作為父母的我們,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正常。可當我們在「雞娃」的同時也應該明白,人生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能決定這場比賽最終勝利的,從來不是要贏在起跑線上,也不是在最開始的時候跑多快。

請相信,教育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

只有保持平常心,孩子才能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也才有餘力能跑到人生的終點站。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阿呆爸育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5/206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