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總算想起他的好,中共戰狼大使「變臉」

面臨美歐抵制中共喊話日本展開新能源產業合作

中國新能源產品面臨美歐抵制之際,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今天發文向日方喊話,中日展開新能源產業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他說,美國以「產能過剩」名義限制進口,日本應該對此「感同身受」。

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吳江浩6日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題為「中日開展新能源產業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署名文章。

他說,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產業,既為中國經濟注入強勁動力,也服務全球經濟復甦和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去年首度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

吳江浩稱,中國新能源產業沒有「產能過剩」。中國新能源汽車主要供給國內市場,並未大規模對外輸出。2023年汽車外銷比僅為15.9%,大大低於德國和日本的75.6%和51.6%。

他並稱,中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產業門類齊全,各行業都在快速發展,「我們沒有那麼多錢來搞補貼」。中國對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的購置補貼已經在2022年底結束。

吳江浩還稱,中國新能源汽車既未「低價傾銷」,也不存在「去庫存」問題。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平均售價超過3.1萬歐元(約3.3萬美元),高於中國國內售價。就中國國內而言,小米新能源汽車SU7基本款價格400萬日元(約2.5萬美元)左右,交付期長達7至8個月,一車難求。總體看,價格不低,無庫存積壓。

中國新能源產品面臨美歐抵制之際,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今天發文向日方喊話,中日展開新能源產業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圖為中國吉利電動車在北京一個車展上展出。(美聯社)

他提到,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指責是雙重標準。近日,七大工業國集團(G7)財長會聲稱對中國全面利用非市場政策和做法表示擔憂,這種指責是不成立的。美國對本土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每輛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德國為英特爾、台積電晶片工廠分別提供100億和50億歐元補貼;日本為新建半導體工廠撥出4兆日元補貼預算。

吳江浩還提到,以「產能過剩」名義限制進口實為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通膨削減法案充斥歧視性條款,美盟友也未能倖免。美方不久前還罔顧世貿組織裁決,進一步提高中國新能源產品加征關稅,幾乎堵死了這些產品進入美國的大門。「日本經歷多輪日美貿易摩擦,非常熟悉美國競爭不過就炮製罪名橫加打壓的套路,應該對此感同身受。」

他還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日本等外國汽車大量進入中國市場,「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廣告詞在中國家喻戶曉。時至今日,中國的道路上還隨處可見大量外國品牌汽車。但中國沒有人抱怨什麼「產能過剩」,因為大家知道這就是市場經濟。中國人開了幾十年外國車,現在國產汽車產業剛有起色,就遭受各種無理指責,這是不公平的。

吳江浩說,中日展開新能源合作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日兩國產業鏈、供應鏈緊密相聯。據報導,最近豐田與騰訊、日產與東風、本田與華為分別就生產新能源汽車確定戰略合作關係,以維持和提升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份額,「我們對此是歡迎的」。中方也讚賞日本消費者歡迎比亞迪進入日本市場。

他最後表示,希望中日兩國企業抓住全球綠色轉型機遇,共同增強市場競爭力,為全球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7/206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