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從50後到00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高考

今天,北京2024年高考開考。高考,見證了一代代人的青春時光,記錄著一代代人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痕跡。今年高考前,我們採訪了不同年代的北京考生,一起來聽一聽他們的高考記憶。

改變命運的一考——「我願做高考生的引路人」

今年71歲的閆長珍用「破釜沉舟」來形容當年走上考場的心情,因為在此之前,她已經為這場考試,準備了八年。

1970年,17歲的閆長珍初中畢業,一直想當老師的她經過短期培訓後,被分配到門頭溝區大村公社中心學校當老師。白天教書,晚上沒有電燈,她就聽同事講故事。同事中有大學生和老三屆的高中生,在小山村中他們成了閆長珍的精神偶像。閆長珍接受正規教育只到小學五年級,她感到自己的知識還很貧乏,於是,教課之餘她就當起了「學生」。整整8年,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做數學題,到上大學前,她做過的數學題已經寫滿了8個大筆電。

想上大學成了閆長珍的心願,期間有兩次公社推薦上大學的機會,都陰差陽錯沒有落在閆長珍頭上。直到1977年10月21日,閆長珍從自己組裝的收音機里聽到了恢復高考的消息:「特別高興,有點不敢相信」。除了老三屆,當年高考報考年齡最高25歲,閆長珍正好25歲,只有背水一戰。

1977年12月11日考生們步入考場

當年高考在12月10日進行,在僅有的一個多月複習時間裡,閆長珍經常學習到深夜。考試那天特別冷,但她顧不上冷,迫不及待地翻開試卷:「作文題是《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我回憶了在學校改編教材,並帶領學生墊操場、裝籃球架的經歷。其他不少題都比較眼熟,歷史有法國大革命、農民起義的作用,地理考了馬六甲海峽,政治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數學答得最順手,除了一道等差數列的題,其他都會。」

閆長珍考了287分,被北京師範學院政教系錄取,大學夢終於圓了!大學畢業後,她回到門頭溝大峪中學當政治老師。1993年,閆長珍被調到北京五中,後來長期帶高三學生。閆長珍說,當年她高考時,雖然是破釜沉舟,天天做題,但現在高考考得更靈活、更全面,死讀書已經遠遠不夠:「我常常帶學生們出去玩,八達嶺,郊區……搭錢陪工夫,學生們喜歡,知識面寬了,我就覺得值。」閆長珍的課堂很熱鬧,她經常和學生們一起討論問題,引導他們自己思考、自己總結,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自己的。後來,閆長珍被評為特級教師,又調到人大附中教書直到退休。

「當年我高考時,全國有570萬考生,只有27萬多人能夠被錄取,現在,全國高考生已經超過一千萬,錄取率也早已和當年天壤之別。考大學容易了,但考上好大學依然並不容易。「閆長珍說,如果沒有高考,她可能還是老師,但要在之後的歲月里花很多精力去進修:「感謝高考,能讓我把兒時的理想變成事業,並做到極致,我覺得挺幸運,也挺幸福。」退休後,閆長珍繼續發揮「餘熱」,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考前輔導,讓他們的複習備考少走彎路。「我願意做高考生的引路人,助他們跨過高考,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今年高三的學子們,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奮鬥,能有非常理想的收穫,我覺得也必然會這樣。祝所有的高三學生能夠考出理想的成績!——閆長珍,1977年第一屆高考生

時隔30年的母女高考——「曾經披星戴月的你終將披荊斬棘」

「我輾轉了很久,大概凌晨4點才入睡,早晨不到7點就起來了……」32年過去了,如今回憶1992年7月7日的高考,伍微依然能說出很多細節:「那天的考試狀態非常亢奮,絲毫感覺不到困意,精神飽滿、心無旁騖。」伍微從小愛讀書,後來漸漸迷戀上文字,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了志向,然後我就去打聽,從事這個職業哪個學校和專業最好,我就一定要考上它。」

「有了夢想,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高考前,伍微還會翻看《紅樓夢》減壓:「書籍為我打開了不同世界的大門,在書中可以體會別人的人生,豐富自己的閱歷。」大量閱讀讓伍微在答作文題時遊刃有餘:「當年的語文作文是一道材料題,可以寫一篇記敘文續寫故事,或寫議論文分析現象以及引發的思考:「我寫的是記敘文,像懸疑小說一樣,寫完自己很滿意,應該能拿到了一個很不錯的分數。」伍微考上了心儀的學校,也如願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如今,她依然珍藏著當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從高考的那天起,她離人生夢想越近。

時光流轉,2023年6月7日,伍微的女兒小佳迎來了屬於她的高考:「這是一場我不得不面對的,決定未來的考試。」從高考倒數計時開始,學習成績不錯的小佳更加勤奮地備考,考試前她有些許緊張,但沒讓父母送考。伍微尊重了孩子的意見,她沒有跟在孩子身後目送她走進考場:「那天,我從孩子的小學學校走到初中又走到高中,我能陪伴她的學習生活就快要結束了,孩子十多年的成長濃縮在了這一天,我心裡有無盡的感慨。」

而在「00後」考生小佳的記憶中,2023年高考結束那天是詩意的:「備考中那束晃眼的陽光,變成了非常美的晚霞。我騎著自行車一路往西,回家的路上,夕陽美得像一場夢。只有右手小拇指關節的筆墨痕跡還提醒著我,剛剛結束了一場難忘又高光的高考。」

一個更關鍵的選擇在填報志願時來臨:「雖然父母建議我留在北京,但最終還是尊重我的選擇。」小佳選擇離開北京,去其他城市上大學。現在,她有了更多新課題:「步入大學後,像興趣愛好、參加社團、競選班幹部等選擇100%都要自己決定,不再有人不斷推著我前進,對於我來說,這些都是成長。」

「接受高考、擁抱高考、體驗高考,為之付出努力和奮鬥的過程,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經歷,會成為人生寶貴的財富。」——伍微,1992年北京西城考生

「每個曾披星戴月的你終將披荊斬棘,你所期待的未來正在路上,高考加油!」——小佳,2023年北京西城考生

打怪闖關——「高考只是人生中的『小boss』」

25年前的那個夏天,在老白的記憶里有早餐媽媽做的宮保雞丁、午餐的大蝦、晚餐的一桌子菜、騎車去考點路上吹過的熱浪、作文開腦洞寫下的科幻小說和物理考試中睡過去的美夢。

「那年高考語文作文題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太有意思了,題材限制里沒說不讓寫小說,我就突然靈光乍現、天馬行空,寫了篇科幻小說。」那年高考也有讓老白耿耿於懷的事,物理試卷很快答完後,他在考場上睡了近1個小時,有一道題的單位忘寫了,沒檢查出來,丟了本該到手的滿分:「高考就像我跟命題老師之間的PK,老師設計題目挖坑,我跳過去拿分。」

當老白還是小白的時候,學習、考試對他來說就像打怪闖關,他樂於一次次地解鎖關卡,跨級挑戰下一個難度。小學二年級起,小白開始接觸奧數、物理、化學。愛鑽研、摳飭題,高二,小白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二等獎,得到了學校推薦清華的名額。1999年,在千禧年即將到來之時,小白做出專業選擇:「當時大家說新世紀幾個新專業:能源、材料、計算機都比較有意思,於是我報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老白還記得剛上大學時,老師潑來的第一盆冷水:「他說你們是全國最好的學生,但你們來了之後依然要分出第一名和最後一名。有些同學可能這輩子最輝煌的一天就是高考發榜的那一天。在社會上不是只靠分數、考卷就能決定一些東西的,還要靠自己一步一步、扎紮實實地往下走,去多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當時可能很多同學沒有理解,但是往後回想這些話,才明白是金玉良言。」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小白髮現並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讀完本科後,他沒有從事過一天相關工作。不過,小白在清華結識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在學校里他就開啟了萌芽版創業,從大二起沒管家裡要過學費和生活費。後來,從「小白」到「老白」的20年,他開啟了一次次的創業。老白放棄了「一成不變的生活」、「一眼望到頭的日子」,現在依然在闖關打怪中:「事業失敗或者事業成功,每個人內心都有自己的標準,我覺得只要每天充實、有收穫,為社會做了貢獻,幫助別人解決了問題,就沒有什麼不開心的,因為要為自己而活。」

「如果人生是場遊戲,高考只是你遇到的一個小boss,可能它看著很嚇人,但是請放心,它不是一個會決定你最終結果的大boss。過好大學生活,珍惜時間、多交朋友,這些人可能會成為你一輩子的朋友、合作夥伴、甚至家人,你們在一起的時間會成為非常寶貴的回憶。」——老白,1999年西城考生

「非典」高考首逢六月——「發揮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剩下的就交給老天爺吧」

六月流火,七月未央——這些用來形容十八歲青春,美好炙熱的詞彙,在沈月的高考歲月里記憶全無。「兵荒馬亂」、「前路未知」是她記憶中當年的恐懼。2003年高考前「非典」爆發,全國上下氣氛異常緊張。這一年,全國高考第一次執行「新高考日」,沿用了20多年7月高考的傳統就此改變。

然而考前衝刺不只是少了一個月那麼簡單。四月份的一天,從初中起就住宿的沈月正在教室自習,就聽到教室外走廊上一片嘈雜,老師們匆匆走來說:「趕緊收拾行李,跟著家長立刻回家!」沈月的一位同班同學被確診非典,一位老師也確診了。全班同學都懵了。

「大家一邊收拾行李一邊哭,互留電話號碼。大家都問老師,我們還能高考嗎?會不會推遲了?會不會取消了?老師也說可能推遲,但確實不知道、不確定。」居家的一個多月,因為消毒用品市場緊俏,沈月和同學們幾乎都是家門不出自習的狀態:「我們天天都在等著老師通知返校。特別期待,特別渴望。」

五月底的一天,返校通知終於來了。六月,氣溫不斷攀升,大家「熱氣騰騰」地趕到學校,發現還要測體溫:「超過37攝氏度不能進校門。後面幾天,體溫要早上測一遍,晚上測一遍。在家複習的一個多月,效果真的很差。返校模擬考試成績一塌糊塗。」6月6日晚上,從不熬夜、睡眠質量「杆槓的」沈月居然失眠了,瞪著眼睛到天亮:「爸媽和老師真的沒給我什麼壓力,我給自己太大壓力了,覺得高考就是改變和決定我命運的一次最最重要的考試了,結果就失眠了。」考試前,她不得不猛灌紅牛和咖啡來提神。

6月7日高考第一天夜裡,失眠再次襲來:「越是告訴自己要好好睡覺,越是睡不著。」第二天,沈月穿著紅色短袖T恤走進了考場:「非典時,家長也不讓在校外送考,我們都是自己去考試。好多同學都穿著紅色衣服,給自己鼓勁兒,紅色是中國傳統吉祥顏色嘛。」「轉折」是當年的作文考題,考完最後一科嘩嘩下起了大雨。沈月沒有發揮好,成績比平時少了十幾分。20年後再回首,沈月對這次遺憾不再在意:「當年覺得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高考至關重要。但現在回頭看,高考很重要,但還沒有重要到它是決定人一生命運的考試。」

如今沈月有了一兒一女,分別上小學五年級和二年級:「我的兩個孩子都是出生高峰年生的,現在已經隱隱感到焦慮了。但是否『雞娃』,還是要看孩子是不是那塊料。我現在很坦然的能接受,他們高考考得不如我,學校沒我好。」沈月聽說,那位當年確診非典的同學,一個人在一間隔離教室參加了高考,現在也平安順遂。

「2024年高考的小夥伴,放平心態,發揮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剩下的就交給老天爺吧!」——沈月,2003年順義考生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感謝那個年輕但堅定的自己」

寧抱朴對高考試題的記憶有些模糊了,但大作文題目卻如刀刻斧鑿般印象深刻:「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當時的她,把高考當作人生必須邁過的一個坎,如果能努力站得更高一些當然是最好的,就算沒有達到預想,只要自己盡力了就問心無愧。現在回看,這個作文題正符合她當時的心境。

高考前後,寧抱朴的心態一直無比輕快、昂揚。語文考試進場前,她特別活潑地跟送考老師打招呼,弄得老師還怪驚訝的,「其實就一個原則,抓住自己能抓住的分,超出自己能力的就戰略性放棄。歷次模考數學的經驗告訴我,最後一道大題基本是不會做的。高考時我只掃了一眼,寫了個『解』字,然後解了解——確實不會,我就愉快的放棄了它。在會做的題目上幾乎沒有失分,最後每門功課都多得了幾分,分數超常發揮,感覺和好心態是分不開的。」

寧抱朴的父母都是高學歷「學霸」,所以對她的期待也格外高,甚至想好了讓她走學理工的道路。但對於志願填報,她卻有和父母截然相反的想法:「當時北京高考還是考前填報志願,也沒有平行志願,壓力還是有的。抱著求穩的心態,最後以全北京前2%的成績,去了一個能力範圍內心儀的學校。我選擇了法學專業,十多年過去,依然沒有後悔過當時的選擇,畢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擅長什麼、需要什麼的。」

2010年6月8日,人大附中,臨近高考結束,家長在校門口用DV和相機記錄孩子們走出考場的時刻。攝影 / 新京報記者浦峰

如今,對於高考生如何填報專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在寧抱朴看來,專業選擇應該是個性化的,既可以偏向「腳踏實地」,也可以堅守「仰望星空」:「現在信息獲取比當年容易很多,孩子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預先了解,找到更合適自己的專業方向。我認為高考生如果有自己明確的想法和志向的話,還是希望你能堅持,這樣你在未來發展上也會更有目標和動力。現在回過頭看,高考確實是我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會感謝當時那個年輕但堅定的自己。」

「高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絕不是一考定終身,後面的路還很長,一次成功不意味著以後就一馬平川,就算失利也還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保持良好的心態,把握住自己能把握的機會。」——寧抱朴,2010年海淀考生

文中伍薇、小佳、老白、沈月、寧抱朴均為化名。部分圖源:網絡、海淀教育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北京時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08/2064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