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易富賢:婚戀危機下的中國人口危機

作者:
中國目前的婚育年齡仍然比日本、韓國早,不婚率比日、韓低,但生育率已經遠低於日本了。在「人才紅利」、「新質生產力」的政策下,中國的平均受教育年份還將延長,婚育年齡將繼續推遲,很多人甚至會喪失婚戀的激情,生育率也必將繼續下降。今後中國的生育率可能比現在的韓國還要低,甚至會長期低於0.7。

北京市民在購物區觀看一對新婚夫婦拍攝婚紗照

6月14日,中國民政部網站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民政統計數據,其中結婚登記196.9萬對,同比減少8.3%。

結束清零政策後,2023年的結婚數增加12%,回升到2021年的水平。結婚數與下年的出生數直線正相關,預計預計官方會公布今年出生960萬左右(與2022年相當)。

但是結婚和出生的回升只是曇花一現。如果今年全年的結婚數也減少8.3%,那麼結婚數將為704萬,預計官方會公布2025年出生860萬-920萬。但是考慮到一季度是結婚高峰季,2016-2019年一季度的結婚數平均占全年的30.2%,據此比例,粗估今年全年結婚數約651萬對,同比減少15%,那麼預測官方會公布2025年出生770萬-870萬。

結婚減少的趨勢並未逆轉

中國結婚數從2013年的1347萬對下降到2019年的927萬對,三年新冠清零政策加速了這種下降,2022年只有683萬對,而2023年只反彈到768萬對。對出生影響更大的初婚數從2013年的2386萬人下降到2022年的1052萬人,下降56%。

25-29歲結婚數從2014年的993萬人減少到2022年的509萬人,20-24歲結婚數從2011年的953萬人銳減到2022年的208萬人。降幅如此之大,既是因為結婚年齡推遲,也是因為1990年後的出生數的銳減,人數比官方公布的要少得多。由於出生在持續減少,意味著結婚數和結婚率將持續下降,從而又惡性循環地導致出生減少。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版《中國民法典》,與很多國家一樣實行離婚冷靜期,加上經濟的惡化需要抱團取暖,使得離婚率從2020年的3.1‰降至2022年的2.0‰。結束新冠清零政策後,2023年的離婚數同比增加23%。由於失業率攀升,今年一季度結婚數又下降11%。

離婚率與生育率(婦女人均生孩數)負相關,離婚率和離結比都與生育率負相關。2023年中國大陸的結婚率為5.4‰,低於台灣的6.5‰;離婚率為2.5‰,高於台灣的2.2‰;離結比為46%,高於台灣的33%。可見大陸的婚姻危機比台灣更嚴峻,生育率下降的勢能很大。

未婚率在不斷提高

生育的時間窗口是非常短暫的。隨著婚育年齡的推遲,婦女的生育能力不斷下降。「生育障礙率」是指生理上難以成功活產孩子的比例,15~29歲為11%,30~34歲為14%,35~39歲為39%,40~44歲為47%。卵巢儲備是產生卵子數量和質量的潛能,30歲只有生理巔峰期的12%,40歲則僅剩3%。月自然受孕機率,20-30歲為20%-25%,30-34歲為15%,35-39歲10%,40-45歲小於5%,45歲以上小於1%。大多數婦女在絕經前數年就已經喪失了生育能力。自然流產率,30歲以下為10-15%,35歲為20%,40歲為33-40%,45歲為57-80%。

從全世界看,三分之二的孩子是30歲以下婦女生的,90%的孩子是35歲以下婦女生的。中國2020年人口普查顯示,55%的孩子是30歲以下婦女生的,86%的孩子是35歲以下婦女生的。一旦錯過了20-29歲(尤其是20-24歲)黃金的生育年齡,很多人將喪失生育能力。因此,國家的人口政策不應該放在成本高、效率低的生殖輔助,而應該力求避免婚育年齡的推遲。

2020年人口普查,各省的20-24歲、25-29歲婦女的未婚率都與生育率直線負相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84、-0.59。貴州、寧夏的25-29歲婦女未婚率只有23%、23%,生育率還有2.12、1.67;黑龍江、上海的未婚率高達43%、52%,生育率也只有0.76、0.74。

中國20-24歲婦女未婚率從1990年的41%提高到2000年的57%、2010年的68%、2022年的87%,25-29歲婦女未婚率從1990年的4%提高到2000年的9%、2010年的22%、2022年的40%。

2020年的25-29歲婦女未婚率,全國為33%,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博士文化程度的分別為28%、41%、53%、75%、81%。由於育齡人群中大學和研究生文化程度的比例在快速攀升,意味著未婚率將不斷提高,生育率也將繼續下降。

婚育年齡在快速推遲

東亞地區的初育年齡是全球最晚,生育率也最低。比如2022年日本婦女初婚年齡為29.7歲,初育年齡為30.9歲,韓國的初育年齡更是高達32.8歲(2023年為33.6歲),而美國的只有27.4歲。日、韓、美的生育率分別為1.26、0.78、1.66。

一般認為,由於女性的生育的時間窗口更短,女性婚育年齡推遲對生育率影響更大,因此很多人只聚焦女性的婚育年齡。但是從日本各縣情況看,男女的初育年齡都與生育率直線強負相關,男性的相關性長期比女性更強,美國也存在這種現象。年齡增加,除了降低了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和生育能力外,也降低了他們的養育能力和培養新一代的激情。

中國大陸的婚育年齡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男、女初婚年齡從1990年的24歲、22歲推遲到2010年的26歲、24歲,再推遲到2020年的29歲、28歲,其中黑龍江為32歲、31歲,上海為30歲、29歲。

近年婚育年齡更是大幅推遲,生育率也在快速下降。比如,上海戶籍人口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從2020年的30.7歲推遲到2023年的31.7歲。很多人在結婚時、另外一些人在生育了第一個孩子後就已經喪失了生殖能力,生育率低於1.0也就不奇怪。當男、女初婚年齡超過29歲、27歲,生育率將很難穩定在1.5。當男、女初婚年齡超過32歲、30歲,生育率將很難穩定在1.0。

韓國的婚育年齡是全球最晚,生育率是全球最低,2023年只有0.72。上海的人口是韓國的一半,但2023年的生育率只有0.6(其中黃浦區、靜安區只有0.42),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還將下降。

中國目前的婚育年齡仍然比日本、韓國早,不婚率比日、韓低,但生育率已經遠低於日本了。在「人才紅利」、「新質生產力」的政策下,中國的平均受教育年份還將延長,婚育年齡將繼續推遲,很多人甚至會喪失婚戀的激情,生育率也必將繼續下降。今後中國的生育率可能比現在的韓國還要低,甚至會長期低於0.7。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628/207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