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的是大事。
簡單說,一些地方政府心急房地產,現在想了新辦法,規定商業地產基本上可以按照住宅對待了,這就是「商改住」。
海南打響「商改住」第一槍。海南萬寧市發布《促進商業辦公類商品房去庫存工作方案》,提出商辦類商品房參照住宅管理,享受與住宅同等待遇,比如家庭子女就近上學,用水、用電、用氣等與住宅同等收費標準等。
隨後,大城市長沙也宣布支持「商改住」,商業地產可以當做住宅來賣,並且支持開發商把土地用途進行變更。
我的看法:
1、兩地相繼發布「商改住」,本質都是為了去化庫存,但是是去化商業庫存,就拿長沙來說,不同用途的住宅去化周期為:住宅商品房(1.7年)、商業地產總體(14年)、辦公住宅(13.6年)、酒店式公寓(16年)。商業地產的去化壓力要遠遠高於住宅地產,所以「商改住」政策的出台,核心目的是幫助開發商回流資金。
2、這招效果會非常好,因為公寓、辦公住宅等商業地產價格低,而現在又和普通商品房享受同等的教育、水電氣等城市配套,對剛需人群、投資客都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公寓能以低總價優勢,分流走住宅的很多需求,對本地的房價肯定是利空,但能解決開發商資金問題。
3、這給了更多城市一個啟發:住宅賣不動,可以賣公寓來激發房地產,這是另一種變相的「以價換量」。未來會不會有更多城市跟進主要取決兩點:1)本地商業地產積壓的多不多。2)到底是保住宅商品房需求,還是將需求分流給公寓讓開發商回血。所以現在說形成趨勢還為時尚早,為此我們可以重點觀察兩個方面:一是各個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是否跟進;二是剩餘的捆住商業地產的繩索是否會徹底解開,比如產權40年改70年,交易稅費20%改為和商品住宅同等。
實際上,最近房地產市場各種信號不斷,背後都是兩個字「急迫」。
比如趁著房產新政拋售的不只有二手房業主,還有地方國企。
據廣州產權交易所顯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國企二手房掛牌數量高達183套,掛牌均價跌幅達到27%,直接把廣州頂級學區房拉下水,而這些房子背後主要是17家本地國企。
不僅是廣東,北京中鐵集團一次性出售名下154套住宅,福州國企出售64套二手房,濟南城發集團拍賣1312套房產,廈門國企也大手筆拍賣1472套房產。
國資手中的房產大部分是由前幾年土拍市場「競配建」積累下的安置房和租賃住房,由民營開發商建成移交後,政府劃撥給當地國企去管理,成本比較低廉。
而多地國企選擇在這個時候集中批量拍賣名下房產,原因有三,一是資金壓力大,目前化債階段,融資受阻,變賣資產換取現金流;二是避免損失計提,房價下跌要計提市場損失,面臨國有資產流失責任。所以要趁新政利多,批量變現,以價換量,避免後市落空。
總體而言,樓市上半年收官,在517新政等一系列地產政策的刺激下,各地迎來不同程度的回暖。
總的來看,主要呈現出幾個特點:一是一二線城市表現好於三線以下;二是二手房成交好於新房;三是學區房回歸理性,而養老房開始起勢;四是以價換量的趨勢仍然明顯。
對於下半年的行情,我的看法:一二線城市中成交的房子基本上都是「願意降價」的,剩下未成交的都是不願意割肉的,在本輪政策利多出盡後,新一輪的市場博弈又將開始,剛需預期、房企負債和二手房業主負債將是三個博弈焦點,
看誰先按捺不住吧,但樓市大概率尚未觸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