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法媒:地方財政捉襟見肘,中國或將重新審視稅收制度

作者:

受到經濟放緩和房地產危機的雙重打擊,負債纍纍的中國地方政府正在拼命地尋找新的融資,並要求企業補交稅款。

周四的法國世界報關注中國地方當局的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

法國世界報北京通訊員哈羅德·蒂博(Harold Thibault)首先描寫了好幾個中國大企業最近的遭遇。首先,中國豆奶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維維食品飲料集團的領導人剛剛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幾個星期前,維維集團收到了來自枝江市稅務局的欠稅繳費通知,要求該集團補交30年前該交而沒有交的稅款。

根據這份通知,維維集團的原控股子公司枝江酒業在1994年到2009年期間,沒有申報和繳納消費稅,現在要求維維集團補交約8500萬元人民幣。枝江市稅務局倒查稅30年!

被要求補交很多年前的稅款的企業,不只是維維集團一家。在科技之都的深圳,LED顯示屏生產商聯建光電被要求就其2017年的收入補交相當於250萬歐元的稅款以及差不多金額的罰款。有同樣遭遇的還有華林證券公司、寧波博匯石化集團、藏格礦業公司等。近幾個月以來,很多企業都在抱怨:稅務機關越來越朝後看,好像要把抽屜給翻個底朝天。

法國世界報表示,房地產市場陷入停滯的中國經濟在新冠疫情過後難以重啟,導致各省、市和縣的財政痛苦不堪。中國的稅務部門否認就此有任何全國性的行動。澳新銀行(ANZ Bank)的分析師邢兆鵬認為,地方稅務機構追討欠稅的熱情「可能與地方當局的財政困難有關」。

經濟放緩改變了局勢

中國地方政府現在的日子很艱難。法國世界報指出,在中國,高速城市化帶動經濟進步的時代似乎已經很遙遠了。以前,中國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為了給他們提供住房,房地產開發商使出了渾身解數,到處搞土地。土地使用權的拍賣給各級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的收入來源。

但是,現在,經濟放緩改變了局勢。根據恒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丹的計算,2020年,賣地的收入占國家收入的32%;2022年,占25%多一點,2023年這一比例是21%,2024年前5個月,則是12%。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活力也不如新冠疫情之前了,讓利潤稅變少了。

此外,北京當局還決定對各級地方政府使用得非常老練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進行整頓。這個平台實際上是地方當局為建設項目提供資金而創建的債務公司。從技術上來講,這個平台的融資是帳外債務,不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負債率。

北京當局對這個平台的整頓讓地方政府尋找資金來源非常頭痛。很多地方政府非常缺錢。4月份,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東北部城市嫩江,公共汽車候車亭上貼出了「所有線路暫停」的告示。至於原因,上面寫道:「由於政府補貼調整、汽油和司機的成本上漲,以及乘客減少,導致虧損嚴重。」

中國地方當局的財政捉襟見肘地方政府面臨的融資挑戰,可能會促使中國重新審視稅收制度。上一次重大的稅務改革是在1994年。

但是稅務改革在政治上很複雜。有人提到當局可能會對消費品的稅收進行改革,儘管當局在刺激消費方面已經遇到了困難。另外,以前曾經有考慮的房地產稅也是一個可能,不過,中國房地產現在處於危機之中,很難再徵稅。中國目前還不存在遺產繼承稅,對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再分配來說,徵收遺產繼承稅是有意義的,但它可能會激起先富起來的階層的憤怒。

中國剛剛宣布將於7月15日至18日召開二十屆三中全會,觀察家們都在密切關注中國最高領導層將採取的措施能否應對挑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06/207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