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吳惠林:跋——諾貝爾、史密斯、凱因斯、顧志耐

—《自由經濟大師神髓錄》

作者:

一年一度備受矚目、地位崇高的諾貝爾獎揭曉時,得獎者大概都會獲得「實至名歸」的恭維,除了名聲一夕暴漲外,還有豐厚獎金可拿,真可謂「名利雙收」,風光至極。在羨慕、恭賀聲中,大家不知有沒有「為何會有諾貝爾獎」的疑問。

這個問題的「官式」答案相信可以找到,姑且不去查詢,個人在此提出一項解釋,供讀者們玩味。我們應當都知道,諾貝爾獎是發明「火藥」的諾貝爾撥款成立的,款項原始來源是火藥的盈餘。為何諾貝爾會如此大方、慷慨呢?可能是基於激發科學的進步,以造福全球人民,但也可能出自諾貝爾本人的私心,為了彌補個人內心的「愧疚」,設獎來贖罪。怎麼說呢?

話必須從諾貝爾家族談起,在石油大王行列里,諾貝爾兄弟曾是數一數二的人物;而諾貝爾所發明的「火藥」,在一般人的想法裡,不管有意或者是無意,對於開採石油都有很大助益。但火藥的發明卻提供了人類更有威力的殺人武器,於是死於威力強大武器下的人數激增許多,在「我不殺伯仁,伯仁卻為我而死」的內疚下,諾貝爾就將自己的盈利撥出,設立了造福後世的「諾貝爾獎」。

這樣子的推測是頗具說服力的,不過,據《石油世紀》(The Prize)這本書里的說法,卻是因為一八八八年時,石油大王路德威‧諾貝爾心臟病發去世,有些歐洲報紙將諾貝爾兄弟搞混了,以為此君是發明火藥的那位阿弗列‧諾貝爾。由於發布訃聞,蓋棺論定的評論稱阿弗列為「火藥大王」,並論定他是憑發現新的殺人法而致富的「死亡販子」。阿弗列確實因此而感慚愧,省思的結果乃修改遺囑,設立了諾貝爾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心」的好事卻可能演成巨禍,火藥若用於增進人類福祉當然有偉大的貢獻,但用為殺人武器卻釀成巨災,發明者雖無心,甚至是善意,卻可能將人推向地獄。在經濟學裡,與諾貝爾發明火藥的後果異曲同工的顯例,至少有三則。

其一,公認為經濟學的始祖亞當·史密斯那本最有名而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原本是在探索財富的起源,而財富是要造福全人類,但因有「nation」一字,就被誤導為只為「某一國」追求財富,於是助長「以鄰為壑」的「國家主義」之興盛,有的學者甚至將幾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也將此書的盛行列為因素之一。在台灣,該書通譯為「國富論」更是一個明顯誤解的例子,而「保護主義」的猖獗及自由化開放腳步的蹣跚,與之也有關聯,如果以嚴復的「原富」之譯名就很貼切,也不會產生誤導了。

其二,有「總體經濟學之父」稱呼的凱因斯在其巨著《一般理論》中強調「創造有效需求理論」,賦與政府干預經濟體系的理論基礎,終而使「停滯膨脹」的噩夢到如今揮之不去。當時,海耶克曾鄭重提醒凱因斯會有此種危險,據說凱因斯也曾想挺身而出呼籲放棄他所提出的主張,但三個月後他就離開塵世。不過,假若凱因斯能多活幾年,也帶頭呼籲,有效需求理論、政府干預經濟就會停止嗎?恐怕不可能,因為這套理論提供了當政者擴張「權力」的邏輯基礎,也是經濟學者很有用的晉身階,「理性自利」的人怎捨得放棄呢?凱因斯當初創造該理論應也是旨在造福人類,怎知會有反效果?

其三,素有「國民所得之父」稱呼的顧志耐(S. Kuznets)為了明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情況,乃發明「國民所得會計帳」。原本單純的藉以了解一國經濟的內涵,那知由國民所得所引發的各國「競逐」經濟成長率高低,強調「本國」的經濟實力,導致與亞當·史密斯的《原富》一書相同後果,這也是完全出乎顧志耐的意料之外吧?

以上四則故事都指出,一件單純的發明,在發明者善意的行為下,卻有意想不到的反效果,這當然不是發明者的錯,也不能因此否定創造、發明,癥結是在為何有人故意「誤用」。這應是「人心沈淪」、「道德敗壞」的鮮活寫照,唯有「人心回升」才是正解。

—原載於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聯合報》。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08/207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