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資深名記者:美好的仗我已打過

—回顧記者生涯 曾慧燕、周勻之分享心得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於7月7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邀請兩位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名記者——曾慧燕與周勻之,分享他們多年採訪生涯的精彩故事和作為媒體人的經驗,講述如何成為一個專業記者的心得。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邀請資深媒體人曾慧燕、周勻之介紹採訪經歷和從業幾十年的心得。(林丹/大紀元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於7月7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邀請兩位作家協會會員、資深名記者——曾慧燕與周勻之,分享他們多年採訪生涯的精彩故事和作為媒體人的經驗,講述如何成為一個專業記者的心得。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邀請資深媒體人曾慧燕、周勻之介紹採訪經歷和心得,會員、讀者前來捧場。(林丹/大紀元)

紐約華文作家協會邀請資深媒體人曾慧燕、周勻之介紹採訪經歷和心得,會員、讀者前來捧場。(林丹/大紀元)

周勻之說,對通訊社來說,的確「每一分鐘都是截稿時間」。(林丹/大紀元)

曾慧燕說,取眾家之所長,要多學習別人的長處。(林丹/大紀元)

紐約華僑文教服務中心的會場座無虛席,不少對這兩位資深媒體人仰慕的讀者,還有通過他們的文章與他們產生共鳴的知己,紛紛前來聆聽。

有38年採訪經歷的曾慧燕先後任職於港台和北美七家大報,獲獎無數,創下了多個第一。她以《美好的仗我已打過》為題,分享她在橫跨中港台兩岸三地的記者採訪生涯中,有幸參與採訪過的大新聞、大人物、經歷的歷史性事件和接觸過的名流政要何其多,「這些歷史性場合,我都沒有缺席,這是我38年記者生涯不可多得的機遇,我見證了歷史,也記錄了時代。」「他們豐富了我的人生,留下彌足珍貴的記憶。現在有機會和大家回憶前塵往事,我非常感恩。」

從少女時代起就立志做記者的曾慧燕,1979年1月從中國廣東移居香港,她在應聘報社成功後,從校對員做起,「這樣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學會書寫繁體字,實現做記者的夢想。」由於工作認真負責,短短時間她被專欄作家譽為「零錯字校對」。

曾慧燕1980年開始做記者,在沒有學歷、沒有背景、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從事新聞記者短短一年時間,就在香港報業公會主辦的年度新聞從業員比賽中,創造奇蹟,一舉奪得三個大獎,包括香港最佳記者、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和最佳特寫作者三個獎項,打破歷屆得獎紀錄,締造一個「大陸妹」的傳奇。

她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那她為何進步神速呢?她說,就是勤奮,虛心學習別人長處,「當時香港有幾十家報紙,我每採訪一則新聞,第二天見報時,找來所有的報紙,比較他報記者的報導手法,看看別人有什麼地方比我寫得好的。」

曾慧燕說,在多年的記者生涯中,一直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自勉,並以「不為權貴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為座右銘。

曾慧燕說,她做記者與別人最大的不同是:「於我而言,新聞事業不僅僅是一門職業,它還是一種使命和召喚。別人把做記者當職業,我把它當成事業。我全副身心投入,以誠待人,重諾守信。我很容易取得採訪對象信任,願意讓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挖掘一些不足為外人道、有血有肉的故事。我追求文以載道,以『文章千古事,得心寸心知』來要求自己,力求報導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不管大小人物,地位高低,平等對待每一位採訪對象,盡最大努力認真寫好每一篇文章,從不馬虎了事。」很多讀者或採訪對象,也與曾慧燕成了好朋友。

有40年媒體經驗的資深媒體人周勻之在1960年代進入台北中央社當記者、編譯,足跡遍及歐、亞、非、南美洲近30國家與地區,他在1974-1976期間被派駐非洲,是當時非洲唯一的華文記者。他來美後,曾任編譯主任、周刊主編,他也曾在香港「亞洲新聞社」任總編輯。他曾經擔任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秘書長以及紐約華文作家協會會長,他著有《記者生涯雜憶》等多本著作,曾獲海外華文著述獎。

周勻之說,通訊社跟報社不同,通訊社相當於一個批發商,把新聞批發給各媒體,通訊社本身沒有報紙和電視台,「所以在中央社,你的新聞一定要寫得比人家好,才能得到報社、電視台的採用。」

由於通訊社向全球發稿,要求發稿速度快,「每一分鐘都是截稿時間。」周勻之說,「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有報紙、電台在截稿,所以新聞發布時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周勻之總結自己的經驗時說,作為媒體人要不斷地學習,「學然後知不足。」他謙虛地說:「接觸了那麼多人,遇到過那麼多的事情,跑了接近40個國家與地區,犯過很多錯誤,也錯失很多機會,就深深地感覺到學然後知不足,就是不斷地學習。」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09/207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