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旁觀者清,美國漢學家眼中的義和團"基因"

蘇州涉日兇案作為一個"新聞事件",似乎已"塵埃落定";而從輿情管理的角度看,此事件似乎也已"安全"地渡過了"危險期"。

但……不管怎麼說,反思不能停。

這起事件——也包括其他類似事件,雖然有種很篤定的敘事一直以來就存在"偶發""個案"之類說法。但是作為社會現象,其背後卻無疑有著一些合乎邏輯的起源"基因"。

然而,受限於人類自身的認知偏好,人們更喜歡關注事件的經過和結果,而很少去探究起源。這是造成認知盲區,甚至導致悲劇、災難不斷重複的主要原因之一。

畢竟,所有的過程和結果,很大程度上早就由起源決定了。

現實"個案"如此,歷史事件亦然。比如,人人都知道義和團運動的結果——標準答案是"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其中賠款(加利息)9.8億兩白銀……中國全面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很多人也能複述出義和團運動的大致過程:打出"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向十一國宣戰……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義和團進北京......

但一到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問題上,或者是無人關心,或者是眾說紛紜。比如,白蓮教、大刀會、鄉團組織、民間武術團體如義和拳、梅花拳等,由於和義和團的形式、特點有相似或關聯之處,都被認為是義和團的前身或起源。

這些正是馬克·布洛克在《歷史學家的技藝》中提到的史學界對"起源偶像"的迷戀——"依據最遙遠的過去,來解釋最近的事物"。

美國漢學家周錫瑞在《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一書中認為,這一忠告其實也適合我們對義和團起源的考察。不少史學家其實陷入了布洛克說的"把始祖與解釋混淆起來"的錯誤,甚至更糟。

為了探究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拓寬我們對"義和團"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認知,周錫瑞除了運用史學家治學的一般方法論外,還創造性地運用人類學、社會學的分析框架與方法,進入到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社會結構與社會精神,以及20世紀前夕國際、國內和山東省內的政治形勢,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可能更接近歷史真相的義和團運動起源分析。

●時間上,義和團為什麼盛行於1890年代?

因為彼時,中國面臨被西方世界"瓜分"的危險,再加上賠款、災荒、貪腐等因素導致的經濟危機,投射到社會層面,結果就是農民轉流民,流民轉"教民","教民"仗勢欺壓百姓,是義和團運動直接導火線。

●空間上,義和團為什麼盛行於貧窮的魯西?

同為魯西,魯西南為什麼多"大刀會",魯西北卻多"義和拳"?而後者比前者更荒謬——這是因為兩地的經濟水平、社會階層差異所致:魯西南存在牢固的地主階層,而魯西北則"共同貧窮"。

●形式上,義和團為何能快速吸納成員,席捲中國?

因為民間宗教中的符咒、跳神,民間盛行的武術、氣功,以及民間戲曲文化中的英雄好漢、神話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義和團宣揚的"刀槍不入""降神附體"極易被百姓接受。

作者藉助先進的學科工具,對複雜而又重大的歷史事件,做縱深而又系統的分析,使得《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成為探究起源問題的經典之作。

《美國歷史評論》甚至認為《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是過去十年中國歷史研究中最鼓舞人心的學術著作之一。它對研究、分析和詮釋設定了高標準。而且,在未來的許多年裡,它將不僅是義和團運動的權威著作,而且是一個謹慎的、令人信服但具有顯著修正主義歷史的典範。"

除了拓寬我們對義和團這一重大事件的認知,閱讀《義和團運動的起源》,還有三重價值:

1,為我們展現真實歷史的複雜性,提供分析複雜歷史事件的全新視角和方法論,打破史學界對"起源偶像"的迷戀;也呈現出19世紀末期西方國家、傳教士和清廷之間的關係,以及當時真實的中國社會。

2,"義和團"三字,不僅是曾改變晚清國運的重大歷史事件,今天也被用來形容一種普遍存在於現實和網絡中,並且愈演愈烈的社會現象。讓歷史照進現實,自然成了本書的重要功能。

3,探究起源,不僅是完成認知閉環的必須,更是深入理解歷史與現實中重要事件的開始。本書不僅詮釋了這種思維的重要性,更提供了一套可供參考的方法論。

先知書店為此力薦周錫瑞這部《義和團運動的起源》。以詳盡史料通過文化人類學視角,讀懂義和團運動的起源。請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建議在規格中選購"義和團與民粹主義三書"套裝(包含本書及揚·維爾納·米勒《什麼是民粹主義》和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先知書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1/2077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