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研究表明:感覺自己變笨了 真不是你的錯覺!

最近的工作摸魚群里,頻繁出現一個呆滯小狗的表情包。圖片裡,「我笨笨的」四個大字仿佛是你的真實寫照。

稀里糊塗畢業了,親戚家小孩的數學題,你一問一個不吱聲。

匆匆忙忙上班了,甲方需求和行業大瓜,你哪一個都吃不透。

你感覺自己越來越笨,也許還能被小廣告上的智力開發所拯救。畢竟,「大腦只開發了不到10%」「愛因斯坦聰明是因為他大腦開發了30%」等說法,聽上去很像那麼一回事。

但很遺憾,人腦中數以百億計的神經細胞可比人們想像中勤快。就連老年痴呆等退行性神經疾病患者,他們的大腦使用率也遠超10%。

更遺憾的是,目前的腦力水平很可能就是你畢生的上限了。

成年了,大腦也基本定型了

20歲之後,人體大腦的生理髮育就已基本完成。不論是大腦的潛能還是弱點,都依賴於個體發展的前兩個10年。

各個腦區中,最晚成熟的是負責思考、決策和情緒控制的前額葉,它也會在30歲出頭時宣布完工。

以高級功能的成熟為標誌,你的情緒和認知都會趨於穩定。上大學時,你還會為了天坑專業差點跟家裡人決裂;奔三路上,就變成深思熟慮後繼續在天坑行業里躺平的大人了。

但穩定,就意味著可能性的喪失。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很局限。

不同於年幼時的「出廠設置」,成年後的大腦可供大幅度調整和修改的餘地不多。最常見的不過是在神經突觸的連接強度上做做手腳。而在早期發育階段,不僅連接強度可變,神經元的數量都是可以大刀闊斧地增加或修減的。

嬰兒剛出生時,曾有過高達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大腦的突觸密度在1-2歲達到峰值,比成人足足高出約50%。經歷青春期階段的大幅度調整後,無用的連接被修減,突觸密度在成年期得以穩定下來。

此後,除了凋零和萎縮之外,大腦在新增神經元數量這一指標上,開始變得不靠譜起來。

雖然有證據表明,直到99歲仍有生成新神經元的可能,但相比兒時的爆發性增長而言,根本不算什麼;除非受到諸如失明、截肢等重創,神經元才會出大手筆地補救一下。

隨著神經可塑性一樣不復曾經的,還有你的基礎認知能力。

在能力心理學領域,人的智力被劃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晶體智力」主要指如知識、詞彙量等依靠後天經驗積累的能力。這部分認知確實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繼續上升,讓你變得更加老油條,在飯桌上和評論區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直到70歲左右才開始滑落。

但像記憶、運算速度、推理能力等一系列以生理為基礎的「流體智力」,在20歲之後就開啟了一路狂跌的進程。

你能明顯感覺到的,當屬短期記憶能力的下降。

一項對比研究表明,年輕人甚至比老年人更頻繁地提起記憶下降的困擾。《心理科學》還曾邀請了近5萬名不同年齡段的志願者,測試了包括詞組配對、面孔記憶、視覺再現等任務,發現人們短期記憶最巔峰的年齡就是20歲上下。

大學時,還能一晚速成高數及格線選手;工作後,你就會發現自己連幾個上班搭子的奶茶喜好和手機末四位都記不住了。

不論是你學不進領導下發的工作文檔,還是屢屢輸錯驗證碼,一切都在宣告著大腦開始進入懈怠期。

變笨有快慢,具體看個人

大腦的懈怠程度,也取決於你自身的造化。太自閉的生活,容易讓大腦跟著自閉。

人腦分為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四個區,其中,位於雙耳兩側的顳葉,包含了與學習、記憶、語言和邏輯相關的海馬體、顳中回和杏仁核。

當別人周末去參加市集活動,你在家裡坐坐躺躺混過一天,海馬體就在久坐8小時的日常里,日漸萎縮。不要懷疑,海馬萎縮正是診斷痴呆的一個敏感指標。

反觀你的「E人」朋友,他們的雙側杏仁核和右側顳中回的灰質體積大概率更小,更有利於兩個腦區的辦公效率。也就是說,相比「I人」,「E人」可能在理解語言和邏輯推理時更高效。

這也難怪,工作群里你看不明白的大瓜,隔壁的社牛同事卻能甩出思維導圖抽絲剝繭。

此外,對新鮮事物接受度更高,也有利於認知儲備的積攢,讓你遊刃有餘地應對認知下降。一項針對19-80歲健康成年人的橫縱向分析結果顯示,經驗開放性越高的個體,不僅詞彙量越多,流暢推理能力也越強。

所以說,為了腦子,還得多和「E人」朋友玩一玩,或者走出家門去觀賞一下人類的多樣性也不賴。

當然,別一下玩過頭忘了休息。熬夜的降智程度,可比簡單的自閉來得更誇張。

只需熬上一宿,大腦就會像喝醉了一樣,你手眼協調能力的受損程度,讓你開車上班的危險性跟酒駕差不了多少。

而頭腦空空的日常狀態,更離不開你「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的長期信仰與實踐。

在人腦中,負責記憶儲存和喚醒的海馬體,在你睡覺時仍在辛勤工作。一邊強化對新輸入知識的記憶,一邊梳理原本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將它們相互聯繫,方便你隨時調取。

你不斷壓縮的睡眠時長,讓海馬體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阻礙新記憶的形成。為了去演唱會熬夜背歌詞,到了現場你卻只能和忘詞的偶像一起尷尬。

大腦中與注意力、信息處理和執行功能調控密切相關的前額葉皮層、丘腦等區域的激活減弱,也受到睡眠時長的影響。

缺覺的工作日裡,你才開始上班,大腦就悄無聲息地切換至屬於放空狀態的「默認模式網絡」頻道,你不僅在閱讀本文時頻繁走神,還時常因接不住同事的梗被嫌棄「反射弧可繞地球三圈」。

想要攜百萬存款提前退休,正在燃燒生命狂卷績效的你,可能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效率大不如前。

畢竟,在處理不完的事務面前,比你更想提前退休的,是你的大腦。

沒有參考答案,大腦不太習慣

從你在工位上研究如何提前退休的那一刻起,剛高考完後那種世界任我闖蕩的意氣已蕩然無存。上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聰明,一上班就只能已老實,求放過。

20~30歲,升學、就業、結婚、生育等人生大事接踵而至。面對如此多的重大選擇,新晉社畜們只能化身「千手觀音」,考研考公求職戀愛,統統一手抓。

你在崩潰的邊緣,你的大腦也一樣。

當人在分心料理多件事務時,大腦就會開啟多任務處理模式。此時,不再是由某一側半腦激情工作,而是左右兩側的大腦都被激活,加入戰鬥。

但持續增加的工作量,只會對注意力資源、各腦區間的對接速度提出更高要求。一旦注意力和速度跟不上,面試失誤、相親出糗、租房踩坑幾乎是逃不掉的結局。

疲勞戰打多了,還會讓大腦在休息期間仍然剎不住車,像極了下班路上還在琢磨領導發言的你。

更何況,進入社會後,過關斬將的方法遠不如新手村任務一般明確、友好。

在認知與思維的研究領域,初始狀態、目標狀態和可用的認知操作都確定的問題類型,叫做「定義良好的問題」。

就好比兒時做過的應用題:「一份工作,小紅、小明單獨做分別要50和30分鐘,現在小紅單獨做了30分鐘,剩下的部分兩人合作還需要多久?」初始條件很明確,目標是求合作時長,操作方法是代數規則,簡單明了。

但現實中,小紅可能會摸魚,小明可能會邀功,還可能沒做完這份工作他倆就雙雙被「畢業」。更多「定義模糊」的問題開始湧現,道道都比數理化難得多,可你熟悉的操作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考試。

從幼兒園的小紅花到初高中的百強紅榜,學校教育不斷強化著「學習-考試-成功」的路徑。每一次考場上的勝利,都作為獎勵刺激著這個環道,讓它愈髮根深蒂固。

但這種簡單粗暴的人生敘事,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難以復刻。而大腦的決策機制,又恰恰是建立在先前的經驗和不斷積累的證據上,如此一來,就形成了路徑依賴。

當自己的腦子不夠用了,你還會依賴工具偷更多的懶。

研究表明,與上一代相比,00後在生活中沉迷於更多的媒體多任務行為。當你一邊刷著如何把簡歷寫得高大上的短視頻,一邊回復HR的消息時,大腦除了投入到當前這兩項任務中,還需要拿出更多的注意資源來分配注意力。

同時,使用網際網路還容易給人一種「我什麼都會」的錯覺,但實則削弱了認知能力。

篤信著網上總能找到答案,人們開始藉助網際網路形成的「交互記憶」系統來給自己減負。後果就是,你總能回憶起信息來源,但越來越記不清信息本身的內容。

而那些原本分析性思維就較弱的群體,還更容易陷入這種頻繁依賴技術工具的狀態,在越來越笨的道上一路走到黑。

不過別擔心,變笨的並不只有你。

心理測量領域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智商測試分數在上個世紀曾有過一個穩步增長的時期,但早在1980年,增速就已經開始放緩甚至停滯。時至今日,歐美等國更是出現了下降的趨勢。沒準,你我正是趕上了這波智力下降的浪潮。

防範降智,運動是簡單高效的解決辦法。2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訓練,提高認知靈活性的效果就立竿見影。

堅持下去,不說智力超群,起碼未來可期。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浪潮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3/207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