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令人震驚細節:警察在屋頂見到槍手竟被嚇退

根據最新披露的消息,在槍手朝川普開槍之前,一名警察爬上屋頂看到了槍手托馬斯·馬修·克魯克斯,但是警察竟然被嚇退了。

而當警察退下去後,克魯斯就迅速向川普開槍。

當地巴特勒縣警長麥可·T·斯盧普(Michael T. Slupe)承認了這事,並稱當克魯克斯手持步槍威脅這名警官,而警官沒有帶槍,手正僅僅抓住屋頂邊緣,「由於所處位置,他沒有帶槍,所以不得不退回到地面。」

斯盧普接受採訪時說:「他放手是因為他不想被殺。」

但廣大網友相當氣憤,並表示:「他是個警察!拜託。」

但無論如何,都無法解釋為何存在如此嚴重的安全漏洞,空曠的地方,這是離現場最近、視野最好的一個「完美狙擊點」,為什麼特勤局沒有安排人去把守?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表示,美國警察普遍都是帶槍的,我對此質疑。我查證發現,美聯社報導說: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執法官員稱,幾名集會參與者向當地警察報告稱,克魯克斯行為可疑,在磁力計附近走來走去,因為他們無權討論調查情況。這位官員說,警察隨後被告知克魯克斯正在爬梯子。這位官員補充說,警察搜查了他,但在他爬上屋頂之前沒能找到他。巴特勒縣警長麥可·斯魯普告訴美聯社,一名當地警官爬上屋頂,遇到了克魯克斯,克魯克斯看到警官後轉身朝他開槍,警官隨即跳下屋頂,安全撤離。斯魯普說,在這種情況下,警官不可能揮舞自己的槍。據兩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向美聯社透露,警官順著梯子撤退,克魯克斯迅速朝川普開槍,特勤局狙擊手隨即開槍射擊了他。

還有指控稱,川普團隊曾要求在競選活動中提供更多保護,但遭到拒絕。(阿波羅網編者按:這部分特勤局已經闢謠)

譴責:特勤局嚴重失責

毫無疑問,特勤局在這次暗殺事件中是失職的!從公布的現場圖片來看,周圍僅有幾棟建築,非常明顯,怎麼會讓槍手來到距離川普130碼的地方,並且從容架好步槍瞄準呢?

蒙大拿州眾議員瑞安克·津克(Ryank Zinke)曾經是海豹突擊隊隊員,他曾經在戰區設置過安全區,他表示槍手能夠進入附近屋頂瞄準,絕對是安保的重大失敗。

當地巴特勒縣一名82歲的老人卡羅爾·克爾(Carol Kerr)接受abc新聞採訪時表示,她家就在競選集會現場附近,原以為特勤局會來搜查她的家,但是沒有。「我以為至少檢查一下,看你家裡是否有危險的東西,但根本沒有。」

現場目擊者51歲的梅麗莎·謝弗特(Melissa Shaffert)說,她在2020年也參加了川普的集會,她回憶當時每棟建築的樓頂都站著安保人員,而這次居然沒看到。

眾議院監督委員會主席、肯塔基州眾議員詹姆斯·科默(James Comer)表示,他已經向特勤局局長金伯利·奇特爾(Kimberly Cheatle)發函,將在7月22日召開公聽會,以查明失職的真正原因。

除了共和黨議員,來自紐約的民主黨眾議員里奇·托雷斯(Ritchie Torres)也呼籲展開調查。

眾議院議長邁克·詹森也宣布眾議院將進行全面調查,「美國人民應該知道真相」。詹森議長說。

奇怪:樓頂有槍手,特工毫無反應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段視頻,一名目擊者接受採訪時說,他看到了槍手爬上屋頂,告知了特勤局特工,但是特工並沒有採取行動。

這位名叫格雷格·史密斯的目擊者表示,他看著這名刺客爬上了活動現場外的一棟建築樓頂,而特工們為何沒有採取行動,他感到很困惑。「我心裡想,『為什麼川普還在講話,為什麼他們不把他拉下台?』接著,五聲槍響了。」

另一名目擊者本·馬塞爾(Ben Macer)在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時表示,他告訴一名警察,他站在靠近柵欄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個人。他說:「我當時在柵欄邊上,看到那個人從一個屋頂爬到另一個屋頂,我就跟他說話,並告訴警察他在屋頂上。」

還有一名目擊者瑞安·奈特(Ryan Knight)也看到了嫌疑人在樓頂上,「我坐在那裡時,一個傢伙說,『天哪,他有槍。』我抬頭一看,發現樓頂上有一個拿著 M16步槍、裹著毯子的人,正對著總統。他開始射擊,四五聲槍響了,我把和我在一起的人推到地上,我再跳到地上,抬頭一看,看到他的頭被特勤局的子彈打碎了。」

馬斯克:特勤局局長應該辭職

在美國的政治歷史上,政府雇員很少參與政治爭鬥。比如特勤局,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人當選總統,或者是為總統候選人,特勤局都應該派出同等的規模的特工進行保護,而不應該有所區別。

現任特勤局局長,是當年拜登擔任副總統時負責保護拜登的特勤金伯利·奇特爾(Kimberly A. Cheatle),在川普當選總統後,奇特爾離開特勤局在百事公司擔任安全總監,拜登上台後又把她召了回來,擔任特勤局局長。

馬斯克也在X平台轉發BBC相關報導並表示:「特勤局局長和這支安保隊伍的領導都應該辭職」。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戲說移民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16/207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