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流行詞以天為單位更新,最新洗版的是「已老實,求放過」,接替了「淡人」和「I人」標籤。
如同字面意思,「已老實」似乎代表著一種妥協、躺平,放棄抵抗,「求放過」則有著明顯的無所作為的無奈和力不從心的疲憊。
遙想2021年,「躺平」還剛剛被評為年度流行詞。三年多過去,「普通學」早就成為一門顯學,在躺和卷之間「仰臥起坐」,卷不贏、躺不平的普通狀態,裹挾著大部分年輕人。在搜尋引擎上敲下「奮鬥」兩個字,大數據主動補齊了後半句「不動了怎麼辦」。據說,時下最火的貼吧是「隱居吧」。眾多網友聚集於此,年輕人居多,研究中國地圖上最適合躺平的宜居小城,其中也有不少身體力行者,開帖分享自己的生活。
每個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個最適合躺平的宜居小城。(圖/《小森林夏秋篇》)
當然,年輕人周遭的質疑聲依舊:是不是太甘於普通、太享受安逸、太缺少性格了?
動不動就「已老實」,生活會「肯放過」嗎?
01「普里普氣」的年輕人,為什麼爭著上岸了?**
最近兩年,「上岸」是許多人的口頭禪,這好像是「已老實,求放過」的最直接結果。
細品之下,這是一個十分微妙的詞:渴望岸的穩固,說明大多數人正在浪里漂蕩。一種充滿確定性的生活所擁有的吸引力,正遠遠超過充滿變數的起伏。過去,「一眼望到頭」代表人生的平庸和無趣,而現在,它竟然意味著某種難得的幸福。
年輕人依舊渴望「上岸」。(圖/《風平浪靜的閒暇》)
作家黃燈是一位二本學校的老師,她所寫的《我的二本學生》曾引發廣泛關注。在她看來,焦慮普遍蔓延的背後,恰恰是社會給予了年輕人太多的審視和壓力:「他們有許多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社會為他們劃定和塑造了非常多刻板的標準。」
回望上一代乃至上上一代的年輕人,此刻「生活的縫隙正在縮小」。70後成長於變革的年代,對於未來生活的預期與年齡一同增長;80後則見證了很多嶄新的東西出現,網際網路、家用汽車、電子商務……如歌里所唱,「大家一起來乾杯,為這個快樂的年代……你追我趕到2000年」。機會像盛夏的樹葉一樣生長,輕輕踮起腳,就能抓住。
相比之下,90後乃至00後的生活空間更加舒適、平穩,也更加固定、逼仄,按部就班,形似軌道。經濟學家管清友的日常工作涉及宏觀經濟研究,他把這種現狀總結為「通道關閉」和「機會減少」。
「時代的大樓在晃動、位移,甚至還和其他建築物有些碰撞。」管清友用了一個比喻,指代這屆年輕人的狀態。身處晃動的房間之中,他們要保持平衡,要緩緩站立,要一點點經營自己的生活,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
如果代際有調色盤,那麼這屆年輕人大概率要被歸入冷色系——I人遍地,宅家省錢,創業被視作冒險,「人生不值得」的座右銘貼在桌邊,即便是短暫地張揚個性之後,還是要回到「低欲望」的日常。
這屆年輕人,「生活的縫隙正在縮小」。(圖/《墊底辣妹》)
以考研為例,自2015年開始,考研報名人數經歷了「八連漲」,2017年首超200萬人,2020年超過300萬人,2022年更是邁入了400萬人大關。今年的考研報名人數達到了438萬,而等待他們的入學名額,只有100多萬個。
「上岸」成了某種共同追求。
從社交到職業選擇、人生意義,「普里普氣」的年輕人,似乎越來越悶、越來越失去鋒芒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前輩們,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在管清友的觀察里,年輕人的鋒芒恰恰在波動中體現:「他們面對變化迎難而上,盡我所能努力做出改變,在自我的範圍內,默默地堅守,做出微小的改變。」
老話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輕人說「人生的當下永遠是最珍貴的」,他們只是不再按照某種期待生活,無論是奮進的還是閒適的,是踴躍的還是平靜的,更多元的選擇背後,是對自己更強的把控力。
別急著替他們憂慮,先問問內心,到底什麼是鋒芒?
如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鋒芒,如果稍稍地修正對於鋒芒的定義,再把目光投向千千萬萬的普通青年,就會發現,他們仍在狹窄的空間裡騰挪,認認真真地尋找意義。
(圖/《不求上進的玉子》)
02「永遠不要輕易對年輕人失望」
去年,有研究機構公布了一份《中國青年發展調查》。調查顯示,表示「已經躺平」或「想要躺平」的青年人,只占不到13%;而近六成的青年人還願意面對挑戰前行。原來,躺平是一種心態,認真生活才是一種狀態。
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90後萌發過創業想法,四分之一的人有「強烈創業意向」,以95後到00後為代表的「Z世代」更是其中的主力軍。在那些耀眼的明星創業公司之下,更有千千萬萬家年輕人營運的小店,閃耀在街巷間,活躍於線上,很普通,也很動人。
那些崇尚「普通學」、喊著「求放過」的年輕人,心底其實有一種「消極式的積極」「悲觀式的樂觀」。面對學業挑戰、工作壓力、婚戀困境或者其他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並不徹底甘心,也沒完全放棄。面對生活和人生,他們還找到了一些新解法。
黃燈對於二本學生的觀察,讓很多讀者看到那些站在「芸芸眾生」之中的少年。也正因為此,她對於年輕人在平凡之中的鋒芒,有著格外深刻的理解。
「儘管他們常常被忽略,但不能否認,正是這個群體構成了中國最基本的底色。」在家訪的過程中,黃燈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走進他們的家庭,感受他們的成長環境,一起與他們眺望未來,「以最落地的姿勢付出努力,正在成為這個群體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