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日益被質疑是否將履行十年前的政策承諾

資料照片:中國北京街頭一處大屏幕正在播放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報導。(2024年7月18日)

中國上周在三中全會上重申了十年前的政策承諾,隨著中國經濟失衡加劇,北京在兌現這些承諾方面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但近年來卻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面對國內通貨緊縮壓力和需求疲軟,以及國外對其出口主導地位的敵意日益增加,此次五年一度的政治事件選擇強調政策的連續性,而不是任何結構性轉變。

中國股市星期一(7月22日)下跌,儘管央行出人意料地降息。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阿莉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此次三中全會「宣布的改革沒有帶來重大轉變,尤其是考慮到國內外面臨的挑戰」。

「看起來中共當局更傾向於隨便糊弄一下,同時固執己見。問題是,現在有更多麻煩需要處理。」

雖然經濟學家歡迎在改善公共部門的營商環境、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或增加稅收等方面作出的承諾,但他們並不相信這些會實現。

2024年的三中全會議程一定程度上偏離了2013年的議程,當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中國未來擴張的信心,並讓全球投資者將習近平定位為改革者。

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此後在市場自由化和私營部門方面採取了相反的措施,在2015年股市暴跌後加強了資本管制,近年來對科技、金融和其他行業進行了監管打擊。

中國在刺激內需、改革導致城鄉差距巨大的毛澤東時代的戶籍制度、加強農村土地權利或改善社會保障方面的承諾至少可以追溯到2013年。

經濟學家表示,北京重申了一項紀錄好壞參半的政策議程,面臨著十年前從未有過的信譽赤字,如果想將企業和消費者信心從接近歷史最低點提振起來,就需要採取更緊迫的行動。

北京承諾到2029年實現其政策目標,這對於全會來說十分罕見,因為全會往往對實施時間表含糊其辭。

但具體的最後期限依然未能激發投資者的興趣。

「改變市場預期並不簡單,也不容易,」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

他說:「走得有點太遠了之後,現在你想逆轉方向,但人們沒有信心。」

宗良表示,此次三中全會為中國指明了積極的發展方向,但他擔心「外部環境的惡化」,尤其是如果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贏得美國大選,可能會削弱中國改革派的聲音。

「揮之不去的焦慮」

與2013年相比,一個顯著的不同是,最新一次三中全會的議程強調了「新質生產力」,這是習近平去年創造的術語,旨在推動中國龐大工業綜合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升級。

中國押注高科技出口產品成為新的增長動力,以彌補基礎設施投資回報的減少以及2021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後面臨的不斷惡化的資產減值。

這一賭注讓華盛頓、布魯塞爾和其他國家感到不安,他們認為北京正在推動各個行業的工業產能過剩,從而降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並威脅到全球製造業的就業。

這也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的擔憂,他們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減少對外部市場和債務驅動投資的過度依賴,轉而刺激家庭消費。

這些經濟學家認為,更加以消費者為導向的發展模式對中國長期增長潛力至關重要。

穆迪分析公司(Moody's Analytics)在三中全會後的報告中寫道:「如果中國主要出口市場的准入受到限制,官員們將不得不依靠低迷的國內經濟來促進增長--鑑於人們對國內經濟健康狀況的持續不安,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滙豐銀行(HSBC)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表示,期待「重大變化」的全球投資者可能會對政策議程的「漸進式」更新感到失望,但他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樂觀。

一個關鍵的區別是,2013年的議程反映了習近平從前任那裡繼承下來的雄心壯志。他說,相比之下,此次三中全會的成果完全是由習近平推動,這增加了更有力的實施的可能性。

諾伊曼表示:「我們需要把事情往好處想。」他補充道,「但我確實認為,在六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我們需要看到一些改革。」並警告投資者的耐心已經耗盡。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3/208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