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20屆三中全會出台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要「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
冬天播種
《決定》其中一些觀點是筆者在2007年版、2013年版《大國空巢》以及發表在《中國經濟報告》、《財經》等刊物上的文章中所建議的。但是顯然,中國已經錯過了鼓勵生育的最佳時機。
1980年相當於人口政策的春天,如果中國政府有前遠見的話,應該出台一些政策,避免生育率像台灣、韓國那樣快速下降;但是中國卻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1991年中國的生育率就已經低於更替水平,當時停止計劃生育的話,相當於播種「夏糧」;但是中國政府反而推廣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
2000年、2010年的生育率都只有1.2,如果當時停止計劃生育,並出台「宜生」的政策,相當於趕種「秋糧」;但是中國政府卻像擠牙膏一樣,在2014年、2016年、2021年相繼實行單獨二孩、全面二孩、三孩政策,結果全部破產。
這次三中全會的人口政策,如果在夏天、秋天播種,可能還會有一些收成。但是現在已經進入人口寒冬,即便依照官方誇張的數據,生育率也只有1.0,不到維持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不減的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其中上海、黑龍江等省只有0.6。
三大難題
中國在鼓勵生育上面臨三大難題:
第一,心理上,不願生。年輕人一代人婚育意願下降,20-29歲結婚數從2013年1851萬人銳減到2022年的717萬人。2023年中國的結婚率為5.4‰,低於台灣的6.5‰;離婚率比台灣高,離結比為46%,高於台灣的33%。韓國2020年的調查顯示,婦女打算生1.68個的孩子,但是2023年實際生育率只有0.72。而2021年中共官方的調查顯示,中國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只有1.64個,作為生育主體的「90後」、「00後」僅為1.54個和1.48個,意味著今後中國的生育率將很難穩定在0.7。
第二,物質上,養不起。中國實行幾十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得各項社會、經濟政策和城市規劃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進行的,難以逆轉。比如高人口密度的城市規劃不可能摧毀重建。
第三,生理上,生不了。不孕率從1980年的1-3%提高到2020年的18%。男女的生殖能力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中國的男、女初婚年齡從1990年的24歲、22歲推遲到2010年的26歲、24歲,再推遲到2020年的29歲、28歲,現在應該超過32歲、30歲。初育年齡也相應推遲,比如上海婦女的初育年齡從2020年的30.7歲推遲到2023年31.7歲(超過日本)。越來越多的人在結婚時或生了第一個孩子後就已喪失了生殖能力。婚育年齡的推遲是難以逆轉的,光是這一點,就意味著中國的生育率很難穩定在1.0。中國還有很高的墮胎率,2020年是台灣、韓國、日本的3倍。
日本人口政策的迷你版
《決定》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
這些政策其實是迷你版的日本政策。在鼓勵生育上,中國政府準備做的事,日本政府已經做了。事實表明,日本的政策既昂貴又低效。日本社會已經夠「生育友好」了,但也只是將生育率從2005年的1.26提高到2015年的1.45,2023年又回落到1.20,今年可能只有1.1。
新加坡、韓國、台灣也實行了《決定》所提及的這些政策,但是難阻生育率下降,更無力提升生育率。比如,過去近20年來,韓國政府在鼓勵生育上,投入了大量資金——確切地說,達到了379.8萬億韓元(2860億美元),比如仁川市發布了「1億+i dream」計劃,生一個孩子,就能獲得1億韓元(54.6萬人民幣)的補貼。但是韓國生育率從1994年的1.66降至2014年的1.21、2023年的0.72,今年將跌破0.7。
其實日本等國的政策只是在「養不起」上做點小文章,根本無力解決「不願生」、「生不了」這兩個「用錢也解決不了」的大難題。而中國「未富先老」,各級政府面臨債務危機,沒有財力完全複製日本的政策。中國在「養不起」上還面臨著另外三大難題:房價太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太低、青年失業率太高。
中國的房地產總值是經濟總量的4倍,日本是2倍。而中國為了怕房市泡沫破裂,又不敢讓房產降價,這麼高的房價怎麼生孩子?中國城市人口密度也遠比日本高,民生壓力更大。
日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56%,而中國只占44%。中國如此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靠政府這些生育補貼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百姓連養一個孩子都困難,更養不起兩三個孩子了。這次《決定》中也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所得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分配製度的改革難度極大,何時成功尚難預料。
中國青年失業率之高嚇得政府不敢公布,調整標準後公布的青年失業率,仍然是日本的三四倍。青年失業率高意味著年輕人連工作都找不到,自己都養活不了,更不敢結婚、生子了。
中國半個世紀的反生育宣傳已經深入人心,到現在都還沒有完全廢止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孩子或不生已經成為社會常態,中國在「不願生」所遇到的難題比日本大得多。在「生不了」上,中國和日本一樣束手無策。
三中全會的這些政策,還是大框架,具體政策還有待觀察。低生育率、老齡化是全球性危機,各國都需要探索解決之道。如果中國在不違背人權的前提下,在鼓勵生育上獲得一些成功(在普惠幼托上最可能獲得一些成功),國際社會應該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