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又來了,別走一哄而上的老路了

數字經濟重回國家重點支持的支柱產業序列。

但是,還是要警惕各地城投跟風,盲目上項目,避免過度基建、無效基建的重蹈覆轍。

01

近日,山東東阿縣人工智慧算力中心項目(一期70Pflops)備案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有網友發文表示,投資15億在一個縣城建算力中心有沒有必要,並對資金來源提出了質疑。

7月17日,東阿縣官方人員作出了回應,項目確實存在,但「項目不屬於財政投資,不清楚具體資金來源」。

該備案項目的公開信息顯示,15億元投資確不是財政投資,卻是有財政背景的城投操盤。項目的建設單位「東阿縣東科數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為「山東東財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財」),而「東財」的實際控制人為東阿縣財政局,是一家標準的縣級城投企業。

公開信息還顯示了該項目的用途:「項目建成後將重點服務於本市,提供高性能、高質量的人工智慧算力基礎服務設施」。

講白了,這就是縣級城投平台搞了個基建項目。「算力中心」的名目無非是傳統基建換了個「數字基建」的馬甲。

這種「服務本地」,或者更直白地說,是「服務本地政府」的基建項目,是城投債的淵藪。城投以政府隱形擔保為後盾、用土地資源作為抵押物搞項目,從銀行、債市圈錢。能還則還,還不上就「化債」。

那麼,還是那個老問題——這個項目要是落地,15億的投資能回本嗎?大概率是不行的。15億投資算力中心,對東阿縣來說,還是太奢侈了。

就「服務本地」的功能性而言,東阿縣無論如何也用不上那麼多算力。東阿縣常住人口34.1萬人,低於全國縣域常住人口平均水平。區區這點人口的公共服務即便是「高質量」,算力需求能高到哪兒去?東阿縣的產業結構也很傳統。馳名中外的阿膠製造要那麼多算力幹嘛?算力能把驢餵得更肥,還是把膠煉得更亮?

東阿的財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數字基建項目。

2023年東阿縣的財政收入為15.8億元。算力中心的15億元投資,相當於東阿縣一年的財政收入。東阿的財政收入沒有餘糧,更多的是債務。2023年底當地的地方債務餘額為56.97億,廣義債務率高達365%,狹義債務率也有193.18%。窟窿不小、收入不多的財政每年能拿出多少錢,為自家的算力中心埋單呢?

別說東阿縣了,就是東阿縣所屬的聊城市,在山東的經濟排名也是靠後的,財政能力、產業結構與昂貴的算力不匹配。

而且,城投企業也不是操盤算力中心項目的合適角色。城投企業的經營能力本就堪憂,更堪憂的是技術能力。算力中心集中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資訊安全不容小覷。

因此,東阿縣的算力中心項目還是備個案、充個數算了,要是搞出了一地雞毛——大筆投資打了水漂、大量資源浪費,最後還得麻煩上級出面「化債」,何必呢?

發展數字經濟確實很重要,但數字經濟可不能搞「城投模式」。政府主導的「項目思維」發揮到數字經濟領域,大概率是一哄而上的「過熱」始,百無一用的「深寒」終。對此,業內早有警示。

02

2023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大數據學院)院長張雲泉對啟動一年的「東數西算」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其中就有各地一哄而上盲目上馬的現象。

張雲泉指出,「各地建設智算中心熱情高漲,出現了不顧實際需求,重複建設的現象。已經有超過30多個城市建設了智算中心,更多城市在規劃上馬新智算中心,甚至出現了一個城市同時建設多個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現象。」

作為行業領軍人物、數字經濟算力經濟的主要倡導者,張雲泉委員的建言是值得重視的。

然而,張委員建言一年後,算力中心的立項已經「下沉」到了縣域,說明他此前指出的問題非但沒解決,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實際上,東阿縣的城投轉行搞數字經濟並非個案。傳統基建被限制後,債務高企的城投企業打數字經濟、數字基建的主意不在少數,甚至有「數字城投」的新概念。倒騰土地搞金融的城投企業轉型科技企業,怎麼看都不靠譜。簡單粗暴的賣地生意都玩不轉的,還能轉行玩高科技?著實讓人捏把汗。

這種下沉式的一哄而上,並不是重視「數字經濟」,而是重視「經濟數字」——GDP增長的數字、拆東牆補西牆債務騰挪的數字。

本地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產業結構需要匹配多少算力,地方政府心裡難道沒個數?

本地的數字經濟的有效需求、發展基礎有限,可是「經濟數字」無效需求是無限。其中的邏輯和傳統基建大量重複、無效投資是一樣的,明知小縣城需要八車道、十二車道的豪華大馬路,可是項目越大、圈錢更多,經濟數據越好看。

這種「項目學」的核心技巧是抓住政策風口巧立名目。今天政策鼓勵改善交通,那就上交通項目。明天風向換成重視文旅,那就搞文旅項目。如今傳統基建立項被限制了,數字經濟成了香餑餑,就輪到「算力中心」了。

這種政府主導的「項目思維」由來已久,一哄而上的項目與真實需求無關,和財政能力脫節,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資源錯配,導致經濟運行體系的效率下降。如果算力中心成了遍地開花「縣縣通工程」,那會是怎樣的重複建設?

這種一哄而上的「項目學」會讓中國經濟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對數字經濟發展也是有害無益的。

03

數字經濟從來不是中心化的「規劃產物」,而是去中心化的市場經濟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經濟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市場博弈的產物。所有數字科技的發展,都是商業機構在市場活動中反覆試錯中進化產生的。

比如算力技術,今天人工智慧的主要算力不是各國政府長期重視、大量投入的超算,而是遊戲產業邊緣成長起來的GPU。「GPU為王」的算力革命,甚至在10年前都是不可想像的,沒有任何政府、科研機構預先作出了規劃。

這種「計劃外」的技術革命,主導了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移動端技術的普及,形成了沒有物理邊界、無比龐大的雲端市場,超出了任何傳統規劃思維的能力範疇。

龐大的市場需求,每天誕生無數的新需求、新點子,不斷驅動數位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科技成長路線,沒有固定的軌跡可循。今天大干快上的「算力中心」,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成了明日黃花。

這也是有前車之鑑的。

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融媒體中心」,現在有多少是正常運轉的?當時花大價錢搞的「高端設備」,沒過幾年小主播在家裡攢個機就完美替代了。

所以,絕大部分區縣級的融媒體中心,政府用不上,民間不想用。落得個十室九空、「鐵將軍」把門的寂寞。甚至在財政吃緊的當下,一些地區的融媒體中心已經成了討債討薪的重災區。

在數字經濟領域,所有成功的創新都是「意外」。數字經濟產業是無數市場主體的創意在市場中分散試錯、彼此競爭的產業。這種產業模式是中心化的規劃思維無法替代的。這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多年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也沒能成功打造出一家科技巨頭。

政策背書的官方認證「獨角獸」,很快就被證明點錯了科技樹,所謂的「先進技術」被證明是過渡性的、不成熟的,迅速失去技術領先地位。

又比如人工智慧產業的那幾條「小龍」,曾因「算法先進」備受重視,卻在「算力為王」的時代迅速衰弱,成不了OpenAI

事實證明,「獨角獸」無法由政府製造,只能從市場中成長起來。能夠支撐中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算力,也是一樣。地方政府拔苗助長「上項目」,不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正解。

總之,發展數字經濟再次受到高度重視,這是好事。但是,「算力中心」下沉到縣域,不是好跡象。及時叫停一哄而上的地方數字基建,約束政府投資行為,避免數字基建重蹈資源錯配的老路,是當務之急。

長遠來看,中國發展數字經濟,最關鍵的是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約束行政行為的邊界。放手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鼓勵市場主體大膽經創新。少一點禁忌就多一點活力,少一點管制就多一點創新。而不是越俎代庖,投資經營一把抓。

如果一定要堅持行政規劃主導,那就不要發展數字經濟了。強扭的瓜不甜,何必呢?搞出滿地的算力中心,未來真的不好收拾。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冰川思想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4/2083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