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正文

487位運動員死於戰火 烏克蘭派出史上最小國家隊

在巴黎奧運會和東京奧運會之間,橫亘的不僅僅是四年的時間。

這四年裡,世界從疫情中重生,旋即又被拉入戰爭的漩渦——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當新的一屆奧林匹克到來的時候,當對和平的呼喚再次響徹寰宇,別忘了,那些未能重新站在比賽場上的人。

戰火無情,已經有487名烏克蘭運動員和教練在戰爭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本月,倫敦議會廣場為他們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我們無法一一細數他們的名字和生平。

那就說說曾被譽為"烏克蘭田徑界的偉大希望"的沃洛季米爾·安德羅舒克吧。

這個來自西烏克蘭蘇斯利夫茨村的鄉野青年,生來與土豆、稻穀、土地為伍,因為一位小學老師發現了他的速度天賦而踏上了體育之路。

安德羅舒克在附近的萊蒂奇夫鎮的田徑俱樂部開始了他的運動訓練,2018年和2019年,他連續兩年贏得烏克蘭全國青年十項全能冠軍,並代表烏克蘭參加了歐洲U18和U20田徑錦標賽。

他在人世間留下了一段在烏克蘭全國青年室內錦標賽撐杆跳高的視頻,作為他火花般短暫閃耀的天賦的證明,比賽場景讓人倍感親切:空蕩蕩的體育館,零星的塑料座椅,當他成功越過橫杆時,欣喜若狂的吼叫聲在場館裡迴蕩。

這個場景,對於任何一個孩子參與田徑運動的父母來說都再熟悉不過了。

接下來他又進行了標槍訓練,他可能沒有想過,這隻逆風投擲標槍的手,未來會在戰場上向敵人投出復仇的手榴彈。

安德羅舒克曾夢想代表烏克蘭出戰巴黎奧運會——如果可以的話,他將在明天坐在塞納河的遊船上,眼見鬧攘的煙花、聆聽壯闊的弦樂和全世界充滿愛意的掌聲。

烏克蘭藝術體操隊手持國旗,上有烏克蘭武裝部隊第92旅阿喀琉斯營士兵的簽名

可是,戰爭爆發後,內心深處對祖國"貢獻不夠"的感覺驅使他自願加入了軍隊,在烏克蘭第95旅第二營第六連投擲手榴彈。2023年1月,安德羅舒克在收復東部巴赫穆特附近土地的行動中犧牲,年僅22歲。

還有14歲的舉重少女阿麗娜·佩雷胡多娃,本該為2023年歐錦賽做準備,卻在馬里烏波爾遭遇炮擊,和母親一起身亡。

彈翻床運動員阿納斯塔西婭·伊格納堅科剛剛和丈夫及一歲的兒子在第聶伯羅租了一套公寓,卻因俄羅斯飛彈襲擊而全家喪生。

他們未能等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回到賽場上重新綻放光彩·······

也許有人質疑,這些國家的棟樑之材,一定要上戰場送命嗎?根據美聯社的報導,烏克蘭有意派出許多奧運選手前往國外訓練,希望保住巴黎夏季奧運會的有生力量。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想離開祖國和親人,很多人決意以必死的決心在戰場上捍衛國家。

就像一個真正的勇士,不可能臨陣脫逃,無論他身處賽場,還是戰場。

烏克蘭拳擊手馬克西姆·哈利尼切夫曾拒絕撇下自己的隊友和教練前往西歐,他說「我有一個孩子,我不希望她生活在侵略者的占領下」。

戰爭爆發後,他學習了射擊,2022年5月,21歲的哈利尼切夫加入了空降突擊部隊。

年底,他在巴赫穆特附近受傷後仍然不下火線,腿傷未愈就回到了戰壕,2023年3月9日,馬克西姆·哈利尼切夫與妻子失聯,3月10日,哈利尼切夫在盧甘斯克戰死。

今年,烏克蘭派出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小的國家隊,他們將帶著對逝者的緬懷,懷揣20枚獎牌的期望,昂首挺胸地走向塞納河畔。

7月25日,澤連斯基在與巴黎的視訊會議中高度讚揚了本國的運動員:「我們每個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你,烏克蘭國家隊,參加今天的奧運會,對烏克蘭來說已經是一場勝利。」

今年的參賽選手、烏克蘭十項全能運動員阿圖爾·費爾夫納說,當他在雪花紛飛的萊蒂奇夫參加安德羅舒克的葬禮時,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我不知道他們怎麼能讓俄羅斯人參賽,"他說,"奧運會沒有他們的位置,我會帶著對安德羅舒克的所有回憶,代替他出征奧運。"

戰爭沒有贏家,作為傳統的奧運強國,俄羅斯往屆奧運會動輒派出300多人的龐大軍團。然而這一次,由於奧委會的制裁,他們只有僅僅15名俄羅斯運動員和17名白俄羅斯運動員獲准以"中立個人運動員"(AIN)身份參賽。

這些運動員將無法穿著俄羅斯國旗色彩的服裝,如果他們獲得金牌,頒獎台上升起的將是一面青白色的AIN旗幟,播放的將是一首沒有歌詞的中性音樂,而不是俄羅斯國歌;普京也未受邀參與開幕式。

這已經是俄羅斯運動員連續第四次以某種縮寫形式參賽了。在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前,俄羅斯就因為國家支持的興奮劑醜聞而受到制裁。

上一次俄羅斯運動員以本國顏色和國歌參賽還要追溯到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

看到這種上場條件,很多俄羅斯運動員乾脆拒絕了參賽邀請,稱國際奧委會的條件"不體面"、"有失體育精神"。

其中包括俄羅斯網球選手安德烈·魯布列夫、卡倫·哈恰諾夫和達麗婭·卡薩金娜,以及白俄羅斯兩屆大滿貫冠軍阿麗娜·薩巴倫卡和維多利亞·阿扎倫卡。

有人說,體育應該遠離政治。但在當今世界,奧運會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盛會,它更是一個展示國家實力、傳播價值觀的舞台。

從1936年傑西·歐文斯粉碎納粹德國的"雅利安人優越論",到1968年美國黑人運動員史密斯和卡洛斯的"黑色力量"手勢,奧運會一直在為自由和人性舉起火炬。

擊劍運動員弗拉達·哈爾科娃告訴路透社記者,由於基礎設施被破壞,15個奧運訓練基地被摧毀,活下來的運動員訓練環境也十分惡劣:「我們在沒有電、沒有水、黑暗、寒冷或酷熱的環境中度過了無數時光。

這樣的環境使得我們更加堅強,我們準備向全世界表明,不管怎樣,我們是堅不可摧的。」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新歐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726/208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