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房地產真回不去了…

前幾天,北京暴雨。雨勢最大時,面對面都看不清人。

一個朋友感概,兩年前被公司優化時,也是這種天氣。他在那家房企幹了八年,經歷了暴雷、降薪、調崗。一天,人力給他發了一封郵件,第一句話就是:「感謝您這些年為公司的付出……」

離職那天,他的車還被樹枝砸了。從此,每到雨天,他就會想到曾奮鬥多年的房地產業:也在風雨飄搖。

前幾天,中指研究院發布了樓市今年前7月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2.39萬億元,同比下降:40.1%。而這,還是「517新政」加持的結果。如果沒有這個政策,真不知道市場還會怎樣糟糕。

2021年,中國商品房銷售規模曾攀上18萬億的顛峰。短短兩年後的2023年,就掉到了11.7萬億,縮水四成。今年上半年,統計局公布的銷售規模是4.7萬億。按照這個勢頭,全年可能不到10萬億,繼續下降。

但房地產行業的人可能比統計局更保守一點。一位開發商朋友認為,看中指院的數據,不知道今年行業的銷售規模能不能過7萬億。

這位身處頭部公司的朋友,說的可能悲觀了點,這也是因為他所在的公司「投得比去年少很多」,在銷售榜上的排名,卻「竄得比去年高很多」。他說這隻說明一個問題:大家都在減產。

這兩年,房地產大環境不好,房企拿地規模連年下降。去年TOP100企業的拿地支出,只相當於2021年的一半。今年的情況還是沒變。中指研究院的報告說,1-7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4307.1億元,同比下降38.0%。

今年開春,萬科一個城市公司用退地的錢新拿了兩塊地,一共花了才不到5億。總部知道後,將他們一頓痛批。因為今年萬科給地方公司下了命令:不准拿地。所有資金歸集到總部,用來還債。

別忘了,雖然不再是民企之光,但萬科畢竟還沒公開暴雷。

這幾年,民企在土地拍賣中的參與度越來越低,國企、城投、AMC進場托底,已經成了慣例。在今年前7月拿地支出前二十名的企業中,只有兩家民企。

那位開發商朋友說,房地產「真回不去了」。規模縮水,玩家洗牌,乃至於韭菜們的素養,都跟以往不一樣了。但牌桌上總歸是有人的。

今年拿地最多的是建發房產,他們足足花了279個小目標。除了建發,還有兩家福建國企殺進前二十,分別是國貿地產、泉州城建。於是時隔多年,又有人發出了「閩系兇猛」的感嘆,會不會贏不好說,福建人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是真的愛拼。

志在當大哥的中建,勢頭也很猛。中建系旗下的中海、中建壹品、中建智地,拿地支出甚至都排進了前十。還有兩家區級政府投資平台躋身前二十,分別是:海淀區的海開控股、大興區的興創投資。

有人說,「房住不炒」的目的畢竟還是達到了。隨著居住屬性回歸,國企唱主角應是大勢所趨,而且國企「更加穩健、更具責任感」。但北京最近的暴雨過後,位於大興瀛海的星光里項目的業主發現,屋頂、車庫、樓道、地下室,到處都在漏水,項目外牆的牆皮還被雨水沖爛了。

這是一個共有產權房項目,今年6月剛進行了第二批搖號選房,項目的建築方是中建三局,開發商是中建三局旗下的中建壹品。

今年前7月,中建壹品花了213億拿地,僅次於建發、綠城,排名第三。作為「中建八子」中最猛的一子,今年他們的目標是:衝擊千億。

看看排行榜,房地產真的變了。但看看項目,咱還是覺得自己很有信心——因為猜得到結局。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子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07/208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