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從「改革一代」到「習近平一代」:他看到的中國

1996年,當何偉(Peter Hessler)來到四川一所規模不大的高校任教時,他的學生九成來自農村。何偉身高一米七五,比他們高出約莫半個頭的樣子。

他們通常只有一身衣服:有的是一件藍色西裝,有的是仿冒的芝加哥公牛隊球衣。有個學生幾年後告訴他,當年自己每天只吃得起一頓飯。

2019年,何偉回到中國,在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任教。這一次,他的非虛構類寫作班上的學生全部來自城市,班上甚至有些女生的個頭都超過了他。有幾個學生穿著一兩千塊的復刻版喬丹鞋。

藉由他的觀察可以看到中國在一代人的時間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這個國家的人口構成從七成農民變成了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人均經濟產出增長了20倍。醫學雜誌《柳葉刀》2020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從1985年到2019年,在200個國家中,中國男孩的身高增幅居首,女孩的身高增幅居第三位。

然而,定義社會的政治體制卻未有絲毫改變,何偉在他的新書《另一些河流:中式教育》(Other Rivers: A Chinese Education,暫譯)中寫道。

「我還是在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隔壁教書,這所大學仍然舉行過去那種共產主義集會,」他寫道。「一個國家怎麼可能在社會、經濟和教育上經歷了那麼大的變化,而政治卻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了呢?」

這個問題也困擾著許多中國人、外交政策制定者、學者和記者,包括我自己。

在《另一些河流》一書中,何偉稱他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學生為「改革一代」。他們相信競爭,他們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回報。他稱自己在本世紀20年代的學生為「習近平一代」。習近平上台後,全面收緊了對中國社會的控制。這一代學生願意努力學習,就像他們的學長一樣,但對制度或自己的未來幾乎不抱幻想。

「習近平一代」求平穩。這一代人對政府更為不滿,但不願反抗。何偉布置學生閱讀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他們最認同的兩個角色是對新農場持懷疑態度但不表露想法的驢,以及勤勞但愚忠的馬。

在《另一些河流》一書中,何偉沒有對他的疑問給出明確的答案。但他相信,在自己近三十年書寫中國的寫作生涯中,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他說,年輕人越來越不滿,但他們還沒有做好試著發動變革的準備。他們知道反抗體制所要付出的代價,也知道順從可以獲得的好處——即使回報變得越來越難獲得。

除了在中國西南省份四川的兩次任教經歷外,何偉還在本世紀前十年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他寫了五本關於中國的書,其中三本翻譯成了中文。由於《另一些河流》一書中對中國政府的批評,在中國出版的可能性很小,何偉說,他以前的書若是在現在也不可能在中國出版。

儘管如此,《另一些河流》仍然是中國最受期待的新書之一。

何偉在中國可算作名人,他以敏銳的觀察和對普通人充滿同理心的刻畫而聞名,在他的筆端,這些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勤奮、堅韌、務實,而且基本不大關心政治。

中國讀者用「同情心」這個詞來形容他的作品。一位著名的中國作家如此評論他的處女作《江城》:他的作品「超越了是或不是、喜歡或不喜歡的二元對立」。這本書出版於2001年,講述了他作為和平隊志願者在一座中國小城教英語的經歷。

但在一個日益兩極分化的世界裡,何偉和他的寫作在中國和國外都遭到了許多批評。有人認為他太過政治,也有人認為他總是躲避政治,他也因此被貼上了「親中」或者「反中」的標籤。

一些在中國被稱為「小粉紅」的激進民族主義者稱,他為《紐約客》2020年3月刊撰寫的關於新冠疫情的文章存在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批評。五個月後,他發表了另一篇報導,討論中國對疫情的有效控制,一些西方記者和中國問題專家又認為他在幫中國政府說話。

2021年,由於校方沒有與他續簽合同,何偉和家人搬回美國。他沒有經歷中國政府在2022年實施的殘酷的「清零」政策:頻繁的檢測、封鎖、隔離、食物短缺和醫院拒診。

上月底,他在「中參館」網站發文,對批評做出了回應。他稱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評價,尤其是那些已經離開中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在2020年3月許多美國記者遭到驅逐後,他成為了少數仍然留在中國的記者。上個月,他在我的播客節目中接受採訪時告訴我,他當時覺得自己還在球場上,「其他的球員都變成了體育評論員,在吹毛求疵。」

何偉在中國的一些批評者說,他在《江城》和其他早期作品中對普通人的細緻描繪忠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脈搏,當時中國更加開放,人們正努力適應快速發展的變化。他們說,但是在習近平時代,他們希望他能更直接地談論政治。在今天的中國,幾乎每個人都與政治緊密相連。

對於自己的角色,何偉並不這麼看。他告訴我,作為一名接受虛構寫作訓練的作家,他對人物和地點比對事件更感興趣。「政治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說。「但我幾乎從來不會從一個問題入手。」

讓我好奇的是,如果他在中國一直呆到2022年冬天,《另一些河流》是否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當時,抗議者在中國各城市走上街頭,包括他曾居住過的成都,要求政府停止「清零」政策。一些憤怒的示威者要求習近平下台。

在《另一些河流》一書中,何偉寫道,通過電子郵件和各種調查問卷,他與他的年輕學生保持著聯繫,他們對封鎖感到憤怒,常說封鎖從根本上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一個年輕人從歐洲寫信給他:「最重要的是,這改變了我對『反抗』和『示威』的看法。我認為中國人應該更多地通過示威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儘管示威在中國被等同於『造反』。」

何偉在《另一些河流》中寫道,他之前教過的那些年輕學生更多關注的是個人問題,比如就業機會,而不是政治或氣候變化。

「你常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們不需要民主。我們只需要稍微多一點空間,不那麼大的壓力。』但也許事情並非如此,」他告訴我說。「一旦你打破了這一點,而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或何時會發生,那麼你就會製造不穩定。」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12/2089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