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層次低的人,習慣性插嘴

豆瓣博主@馬不理饅頭曾寫過一次她和老同學見面的場景。

兩個同學久別重逢本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她也想和老同學敘敘舊。

可她沒說幾句,下面的話頭就被同學完全搶走了。

接下來,她幾次開口,都被同學一再打斷,讓她的心情隨之跌落谷底。

正如培根所說:打斷別人,亂插話的人,甚至比發言冗長者更令人生厭。

習慣性插嘴,是一種典型的不懂尊重他人的表現。

看似搶得了眼前的話語權,實則卻在處處暴露自身的淺薄與不足。

01

作家格非在小說中刻畫過一個類似人物。

這位大學生平時是個多話之人,到了上課時,更是酷愛以打斷老師講課為樂。

一次,老師講到神話故事中張果老的特徵是倒騎毛驢。

這名學生突然「啪」地就站了起來,問老師張果老到底是往前走還是往後走。

老師回答是朝前走,學生又插嘴道:「倒騎毛驢,怎麼能說往前走呢?」

還有一次,老師講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讚嘆「春江水暖鴨先知」是一句妙筆。

沒等老師講完,學生又來橫插一桿「鵝和鴨差不多,為何偏偏說鴨先知?」

對學生而言,無非是想藉助這樣的方式以獲取更多存在感。

可到了聽者耳中,卻只會變成故意的挑釁與不敬。

卡耐基曾說道:人際關係的質量取決於你是什麼水平的溝通者。

把插嘴當習慣,三言兩語就能在不經意間把人得罪,磨滅你之前積累的所有好印象。

我有位朋友,最近跟身邊一個同事鬧得很不愉快。

她跟開口跟別人聊個天,同事聽見了都會跑過來插上一嘴,問「真的假的?」

更讓她鬱悶的是,每次主管來找她溝通工作,同事必定在一旁擺出過來人的樣子,說她工作如果怎麼怎麼做會更好。

前不久開部門會,正當她專心匯報產品調研情況時,同事又突然插話問「做這事有意義嗎?」

朋友剛準備解釋,同事頭也不抬繼續打斷她「看吧,你這不是做事的問題,是態度有問題。」

當時的情景讓朋友既無奈又惱火,索性就反問同事,不如你來談談客戶對產品的反饋意見。

可同事支吾半天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才不得不悻悻地閉上了嘴。

人都渴望被重視,但總想著逞口舌之快,反而會給自己製造更多災難。

可以說,所有關係的變壞,都是從管不住嘴開始的。

從你隨意打斷對方說話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逾越了邊界,在彼此間建立起了對立和衝突。

你讓別人尷尬無奈,最後別人自然也會讓你下不了台。

02

追過《再見愛人》的觀眾,想必都會對張婉婷和宋寧峰夫妻倆的相處模式留下深刻印象。

很多次,宋寧峰在和身邊朋友聊天時,都會被張婉婷以各種方式打斷。

要麼通過隻言片語判定他的發言很可笑,要麼就揪住一個他話中的小錯誤加以拼命指責。

在一期節目中,張婉婷甚至連續7次打斷了宋寧峰說話。

宋寧峰其實很想解釋,表明立場,但在對方的一再打壓下,他連把說出口的機會都沒有。

到最後,宋寧峰雖然將情緒隱忍了下來,但其實任誰都看得出來,他內心的窒息與無奈。

而現場的其他人也都一臉尷尬地選擇了沉默,只有張婉婷仍在強勢輸出,自說自話。

她完全意識不到,這場原本可以很愉快的聊天早已因為她而變成了一場災難。

一個人之所以會頻頻打斷別人說話,往往是以己度人的習慣使然。

自以為聽懂了別人的意思,便急不可耐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忽視了一個道理:

不經思索衝口而出的話,最容易造成誤解,傷及人心。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有些話,不適合你說;有些場合,也不需要你多說。

非要插話搶話,不僅有失風度,更有失人緣。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上,選手張淼淼雖然贏了比賽,卻並沒有因此而備到讚譽,反而惹來不少爭議。

原因就在於,在「飛花令」環節中,她一直在急於表現自己。

在跟王婷婷比賽時,對方剛說出「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她便冷冷插嘴:「我說過了!」

和姜聞頁對賽時,看對方說話語速慢,她就更不耐煩了,幾次沒等對方說完就將其強勢打斷。

其實,比賽結果對錯就擺在那裡,評委自會作出評判。

她非要急著插嘴,最後只能讓別人看了笑話。

看到一句話:每一次不合時宜的不吐不快背後,都有一顆無從消解的心。

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心浮氣躁,只能靠不斷打斷別人說話來發泄情緒。

可講出去的話如同潑出的水,是收不回來的。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話說太多,早晚要出事。

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永遠無法贏得他人的認可和信任。

03

網上有個提問很經典:如何讓別人把你的話聽進去?

答案其實很簡單,你先耐心等別人把話說完,自然會來聽你講。

大張偉在擔任主持人時,一度熱衷於以抖機靈式的說話風格活躍氣氛、取悅觀眾。

然而因把握不好尺度,讓他經常在無意間打斷嘉賓講話,被觀眾貼上沒禮貌愛搶話的標籤。

其實私下裡的他性格安靜,拼命在舞台上當話癆,無非是為了能在主持這個賽道站穩腳跟。

不承想,非但沒能達成目標,還弄巧成拙,落得讓自己飽受詬病的處境。

雖然深感挫敗,但正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明白:要證明自己不能單靠嘴,更要靠換位思考的教養。

之後,他開始在家反覆觀看過去主持的節目,反思總結存在的問題。

每次再登台,他都會提醒自己要保持克制,適時接話,並注意和其他主持人的配合。

而在脫離了急躁的主持定位後,變得日漸沉穩的他,也如願讓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才華。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人只有很好地傾聽別人的,才能更好地說出自己的。

不聽一詞,久必偏執。

學會多聆聽,少插嘴,永遠是維護關係與提升自我最快的方式。

曾在哈佛大學執教的戴曉雪博士記錄過一個生活片段,令我感觸頗深。有位親戚的孩子準備出國深造,請她幫忙帶著多接觸下「老外」,先練練膽。

一次,她的一對美國同事正好來中國訪問,戴曉雪就邀請他們和那位親戚的孩子共進晚餐。

席間,孩子起初有些怕生,後來面對友善的教授夫婦倆,漸漸地忘卻了緊張。

左手拿著刀,右手舉著叉,越講越高興,一直沒停歇。

事後,孩子忍不住好奇地問戴曉雪:「是不是老外都很靦腆,不然怎麼都我一個人在說話呢?」

戴曉雪笑答:「他們是心理學和哲學教授,交流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只是他們不想打斷你啊。」

這個故事,無疑驗證了一個道理:等別人把話說完,不僅是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水深故而平靜,語遲故能深遠。

人與人之間,所有美好的交流,都離不開傾聽的誠意和智慧。

戒掉自以為是的傲慢,在求同存異的同時,儘可能尊重並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會發現,當你能讓別人相處舒服,其實也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造福。

古德曼定理告訴我們:沒有沉默,就沒有良好的溝通。

習慣性插話的人,如同被囚禁在自我的牢籠之中,永遠走入不了別人的世界。

修煉傾聽的耐心,保持說話的分寸,決不輕易打斷別人。

就算有不同意見,也能用反思代替反駁,用尊重消弭分歧,這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情商。

請記住,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洞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13/209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