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媽媽,我為什麼要做家務?」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網上有個叫「胖胖小魚」的寶藏小男孩,小小年紀,已經坐擁幾百萬粉絲。

從9歲開始,他就是家裡掌勺的「專業大廚」了:西式牛排、醃辣白菜、拉涼皮、蒜蓉大蝦這樣複雜的菜都能信手拈來,煎炸烹煮,無一不通。

不僅如此,小魚還是妥妥的小暖男一枚,臨時要出門還能惦記著做份哨子面,怕媽媽一個人在家餓著肚子。

網友紛紛怒贊:

「30歲的我自愧不如,煮飯都不知道下多少水。」

「我有這麼好的娃就好了!」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質疑和反對,認為孩子應該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幹活這麼累很影響長身體。

殊不知,相比知識的學習,實際生活能力才是教育中不容忽視的根本。

看似簡單的生活技能,其實蘊藏著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試想,一個孩子如果連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都沒有,怎麼去面對未來生活的風雨和苦難呢?怎麼成為生活的強者呢?

湖北的劉女士,曾因一條朋友圈引發全網熱議。

「誠心為上大一的女兒找一位能照顧她生活起居的保姆,年後開學即能上班。

工作內容:洗衣做飯,收拾房間衛生,照顧日常。」

據劉女士說,自己和丈夫平時很忙,都要做生意,女兒從小嬌生慣養,自己從來沒讓女兒動手做過家務。

2019年女兒剛上大學時,自己學校家裡兩頭跑,最後實在忙不過來,所以才在朋友圈招聘保姆。

對此很多人議論紛紛,大多數人覺得,劉女士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了「巨嬰」。

從小捨不得孩子做家務,不想讓孩子受苦,結果成了最大的苦。

做飯意味著生存,家務意味著自理,最起碼的自理能力都無法學會,哪怕孩子學歷再優秀,也是一場空。

曾轟動全國的「東方神童」魏永康,2歲就認識1000個漢字,17歲入中科院碩博連讀,進入「全國頂尖」物理研究所。

就在大家以為他即將在科研上發光發亮的時候,他卻被勸退了:沒有自理能力。

原來,魏媽媽從不讓魏永康沾手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也不讓他交朋友,每天陪讀「伺候」他:

早上擠好牙膏,幫他洗臉、穿衣、洗衣,甚至是洗澡和親自餵飯。

結果到了大四,魏永康還常常因為穿錯鞋子衣服被人笑話,成績一落千丈。

魏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教出了學習成績優異的兒子,卻沒有教出一個真正合格的成年人。

書籍《特別狠心特別愛》中寫道: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向父母索要!

我們明白父母望子成龍的厚望,但盯著孩子的成績,而忽略了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最終只會成為坑害孩子的絆腳石。

父母對孩子的愛,最終目的是「分離」。

教會他做家務,便是教會他謀生技能,是孩子獨立成長,堅強面對未來的風雨的主心骨。

在父母眼裡,家務活隱藏著些許危險,怕孩子磕著碰著,擔心他被刀具傷到。

但就是這些隱藏小小困難的瑣事,才能讓孩子在實踐中,學得最有意義的生活哲理。

有先見之明的家長,早早就開始了對孩子做家務能力的培養,鍛鍊各項能力:

①擁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日常生活中,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難意識到生存危機。

一旦發生變故,這些孩子就像失去雙翼的鳥兒,連活下去都成問題。

日本媽媽千惠在乳腺癌復發時,第一個意識到的就是教會孩子一件事——生存之道。

在女兒的成長中,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她都會讓孩子自己來,自己獨立思考和體驗。

在媽媽的指導下,阿花2歲就會洗襪子,3歲能榨果汁、煮米飯、打掃衛生,4歲學習切菜、炒菜、煮大醬湯,5歲學會了煮米飯、製作漂亮美味的壽司。

小小的阿花,早早就能獨當一面,哪怕後來媽媽真的離開人世了,她也能過得很好,甚至還能照料爸爸的飲食起居。

擁有生存技能,本身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年禮。

有一天我們不在身邊了,他們依舊可以好好照顧自己,燦爛地過完這一生。

②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Frank Furedi表示,如今社會和家庭正將年輕一代「幼兒化」,有的人年近30歲還無法脫離家庭獨立生活。

其中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定的動手能力鍛鍊。

對孩子來說,家務活是孩子一項很好的、手腦身體並用的全技能訓練項目。

我身邊有一些媽媽,非常擅長把家務活變成有趣的遊戲,寓教於樂:

比如,讓孩子收拾玩具——

在玩具筐貼標籤,讓孩子將玩具按分類送回去:汽車類、烹飪類、公仔類;

讓孩子整理衣服——

一邊教孩子學會辨認顏色,一邊把不同顏色、款式、季節的衣服進行分類收納;

讓孩子收拾鞋子——

讓孩子觀察鞋子的形狀、顏色、大小等,找到另一隻匹配的鞋子。

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學會識物,還能主動思考如何把家務做得更好更快。

久而久之,孩子就自動培養了解決問題的邏輯能力、專注力和動手能力。

③婚姻家庭更幸福

綜藝《少年說》中,男孩付軒昂向媽媽表達不滿:

我還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為什麼寫完作業後,還要做那麼多家務!

媽媽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教導他:

你長得很帥,但是你將來如果能泡得了書房,下得了廚房,能擔當,有責任,那麼你的未來一定很幸福,跟你在一起的人也一定會很幸福。

細細想來,確實如此。美國也有相關調查證實:

懂得彼此分擔家務的夫妻,婚姻生活更美滿長久。

因為從小就幹家務活的孩子,能體會別人的辛苦,具備共情力和感恩之心。

這樣的人,自己有擔當有責任心,伴侶也會很幸福。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在30年前的一項研究標明:

如果一個孩子在15、16歲才開始做家務,往往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會覺得這是一種強迫,完全達不到早早就開始的效果。

孩子從2-3歲起,就有了基礎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家長們應該放手讓他開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你可能會疑惑,孩子幹活往往都是照貓畫虎,應該什麼階段學習什麼家務更合適呢?

分享一份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可以作為家長培養做家務、動手能力的參考指南。

1-3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比如:

1.學著大人的模樣使用勺子或筷子、洗臉、脫衣服、鞋襪

2.把自己的髒衣服送到洗衣簍里

3.擦掉自己吃東西弄撒的污漬(打翻的牛奶、掉落的飯粒等)

4-6歲:

進入幼兒園階段,是培養孩子家務能力的「黃金期」,適合做:

1.簡單的清潔工作(掃地拖地、擦桌子、給植物澆水、接聽電話)

2.早上自己洗漱並放好毛巾、牙具

3.鋪床和疊被子

7-9歲:

青春期前,渴望成為小大人,能更加主動參與到探索和實踐。比如:

1.會使用廚房刀具,洗衣機、吸塵器、電鍋等家用電器

2.做簡單的食物(水煮蛋、泡麵)

3.會數錢和找零

10歲以上:

青春期孩子,可以為將來生活做演練,需要家長一定的鼓勵和引導,也可以多分配一些家庭權力,比如:

獨自去商場購物;

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組織家庭會議、生日派對等。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幫孩子做得再多,不如教給他一個終身受益的本領。

畢竟,這個世界,總是更優待那些那些獨立自立、生存技能滿分的孩子。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從今天開始,不要再包辦他的一切,開始讓他學著整理自己的房間、學著做一道菜,去洗洗菜、摘摘菜、打打雞蛋……

希望你我學會放手,給孩子多一點點信心,助他在家務瑣事中收穫無窮的智慧和財富。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14/209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