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人口學家: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大規模引進移民才能解決人口危機

作者:

編者按:《CDT報告匯》欄目收錄和中國言論自由及其他人權問題相關的報告資訊。這些報告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機構調查、學術研究、媒體報導和網民匯集等等。也歡迎讀者向我們推薦值得關注的報告。

中國數字時代本周推薦媒體:

華語自由創作社區大聲(大聲- Dasheng):「我們致力於構建自由、有尊嚴的華語精神生活。由資深新聞工作者和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凝集數百個跨越地域的創作者,通過新聞策展、採訪編輯和深度訪談,以及一站式無審查的圖書、影視和資訊共享社群,維護體面與美的華語文化圈層。要聯結,也要大聲。」

一、延遲退休對中國老齡化無濟於事

8月15號,美國人口學家達德利·波士頓(Dudley L. Poston Jr.)在學術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發文,指出 中共當局準備延遲退休的政策並無效果,只有大規模吸引外國移民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文章截圖

波士頓首先表示,中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問題。目前,中國的生育率遠低於維持人口所需的水平,而每年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出生人數,這將導致中國未來人口將逐漸減少,並且老年人口的比例將大幅增加。作者引用聯合國的數據,到2100年,中國將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將年齡超過60歲,這將給勞動力市場和經濟帶來巨大壓力。而勞動力的減少以及贍養人口的增加將使中國面臨嚴重的社會和經濟挑戰。

然而,他認為儘管中國政府計劃在未來五年內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以緩解養老金壓力,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他表示,此舉只是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案,可以在短期內緩解養老金的壓力,但是這一措施無法減緩人口下降的速度,也不能顯著改善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的比例。文章強調,單靠延遲退休不能解決中國的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長期問題。

因此,他指出移民才是解決人口危機的重要辦法。他表示,許多生育率低的國家都已經依賴國際移民來補充勞動力,而中國的外國出生人口比例極低,只有0.1%。相比之下,美國和德國的外國出生人口比例分別為14%和18%。引入更多的國際移民可以為中國提供年輕勞動力,同時也可能帶來更高的出生率,從而緩解人口減少的壓力。

不過,文章也指出,中國在積極推行移民政策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歷史上對移民的經驗不足,加上共產黨領導人對「種族純潔性的固執信念」,使得這一政策的實施難度頗大。此外,公眾對大規模移民可能會產生牴觸情緒,特別是年輕工人,他們可能會因為移民的湧入而失去工作機會。

然而,作者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實施積極的移民政策。如果中國不採取措施引入年輕的勞動移民,未來中國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老齡化和人口萎縮問題,到下個世紀初,中國可能只剩下當前一半的人口,並成為世界上人口最為老化的國家之一。

二、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曾在中國任教,堅持對華溝通但批評中國人權狀況不佳

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蒂姆·沃爾茲(Tim Walz),曾在中國佛山任教並一直和中國保持著密切聯繫,而這也成為他被人懷疑「對華鴿派」的原因。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教授保羅·馬斯格雷夫(Paul Musgrave)近日撰文指出,實際上正因為蒂姆·沃爾茲在中國的工作經歷以及對中國人民的熱愛,使他堅持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

文章截圖

文章指出,沃爾茲的中國之旅始於1989年9月,當時他作為查德倫州立學院(Chadron State College)的高年級學生,參與了WorldTeach組織的一個教學項目,前往中國廣東省佛山市的一所中學任教。這次經歷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不僅對中國文化和人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中國政府,尤其是對1989年天安門廣場事件後的中國政府表現出明確的批評態度。

在中國教學期間,沃爾茲通過親身經歷形成了對中國人民和其政府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對中國人民的善良、慷慨和勤奮表示欽佩,但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持批判態度。他曾明確表示,如果中國有更合適的領導層,中國人民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儘管他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但也批評了中國人的一些「陋習」。

沃爾茲的中國經歷不僅影響了他的個人生活,還塑造了他作為教育者的職業生涯。回國後,他在內布拉斯加州的一所小鎮學校任教,並創辦了一個交流項目,將他的學生與中國學生聯繫起來。隨後,他多次帶領學生團體訪問中國,並通過這些交流活動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沃爾茲的中國之行在地方媒體上得到了廣泛報導,這些報導內容往往涉及他對中國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對中國政府的持續批評。作者認為這些早期報導表明,沃爾茲對中國的立場並非因政治需要而改變,而是基於他多年來的實際觀察和個人經驗。

文中指出,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共和黨人試圖將他的中國經歷描繪成對美國安全的威脅,這也是他與中國的聯繫成為了政治上攻擊的目標。然而,作者表示,這些攻擊忽視了沃爾茲對中國政府一貫的批判立場。

根據沃爾茲的言論和行動,作者將其認定為,「既不是一個對中國抱有敵意的鷹派,也不是一個對中國抱有幻想的鴿派,而是一個在現實經驗基礎上形成理性看法的務實主義者」。因此,作者評價,這種態度可能使他在未來的中美關係中扮演一個既不偏激也不妥協的重要角色。

三、學者:中國嚴重低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代價,也低估了中國支持俄羅斯的代價

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事務研究部主席,一直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國際關係有著深入的觀察和見解。18號,他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期刊上撰文,指出在俄烏戰爭中,中國嚴重低估了支持俄羅斯的代價。

文章截圖

在戰爭初期,中國政府對俄羅斯表示謹慎支持,認為這是俄羅斯的內部事務,並譴責西方的介入。然而,中國的學術界和智庫專家們對此持不同意見,擔憂戰爭會損害中國與西方的關係,並可能導致全球經濟不穩定。他們尤其對西方國家迅速聯合對俄羅斯實施的經濟制裁感到震驚,認為這些制裁可能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影響。

隨著戰爭的持續,中國學者對西方制裁影響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認為,俄羅斯和中國成功避免了西方制裁的嚴重後果,俄羅斯的國防工業和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這種謹慎的樂觀情緒逐漸取代了早期的悲觀預測,部分學者甚至認為戰爭可能對中國有利。

然而,文章指出,這種樂觀情緒忽視了中國因支持俄羅斯戰爭而付出的外交和經濟代價。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因其與俄羅斯關係的深化而惡化,尤其是在烏克蘭戰爭期間,歐洲對中國的態度顯著轉向負面。儘管西方制裁沒有摧毀俄羅斯經濟,但戰爭加劇了全球經濟的分裂,促使西方國家將資本從中國等高風險市場中撤出。這種趨勢可能對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此外,文章還強調了戰爭對中美關係的影響。拜登政府多次警告中國,支持俄羅斯的行為將危及中美雙邊關係的穩定。儘管如此,中國繼續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作,包括軍事合作,這進一步惡化了中美關係。

最後,作者則將俄烏戰爭和可能的中國入侵台灣相聯繫。他表示,「所有這一切對中國對台灣的圖謀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為現代戰爭的複雜性、國際社會應對所謂地區爭端的可能性以及長期軍事衝突的代價提供了普遍教訓。習近平從這場危機中學到了什麼,仍然難以捉摸。

然而,「中國的分析人士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了解中國政府從普京的戰爭中可能汲取的教訓。他們的解讀各不相同,也各具特色」。但是,在目睹了烏克蘭兩年的戰爭之後,許多中國學者得出結論認為,西方對衝突沒有胃口,如果經濟成本過於高昂,他們就會厭倦支持面臨侵略勢力的民主國家。這一結論往往言過其實,而且可能低估了美國的決心。但他們得出這一結論的事實本身就表明,台灣海峽乃至整個世界可能正朝著更加危險的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818/209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