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這兩年大眾消費力驟降的問題,一般分析都是從房地產的蕭條、經濟差導致人們收入下降這些角度來看的。
但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會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經濟並沒有真正爆發危機,房地產也只是遭遇了一定程度的降價和流動性收縮,為什麼消費力卻下降得如此之快?
在數據中,社會有效需求的下降程度,所表現出的烈度遠超宏觀經濟指標的蕭條狀況。
在切身感受上,大量的商場和行人徒步區趨於冷清甚至出現閉店潮,眾多實體經濟行業都出現了50%級別的下降——這是我從所認識的各行各業老闆那裡所了解到的。
究竟為什麼,消費力的下降成了一個最明顯的下行指標呢?
在以往的經驗中,譬如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和08年金融危機,都是以金融系統的風險率先暴露作為信號,消費力的下降只是危機所導致的一個連帶效應而已。
但是在中國恰好相反,消費力的下降成了先行的信號,而且極其強烈。
所以我最及重新思考了當下經濟下行的問題,並且得出了一個自己之前也未曾重視過的結論,拿出來供大家探討。
此前我經常提到的消費力下降之原因,常常總結為兩點:一是長期以來的收入分配結構失衡,二是社會保障不足。
在我重新思考之後,這兩點是長期以來的基礎原因,但並不是這一輪消費下降如此劇烈的直接原因。
觀察消費下降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應當思考的一點是,中國人以前的消費力究竟是如何而來的?
2019年之前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的消費力猛增。從富有人群來看,他們在國外到處買買買。我之前去巴黎老佛爺轉的時候,裡面很多商店都擁有中文銷售員,都可以使用支付寶付款。那時候在歐洲的機場退稅處,永遠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國人拎著Prada之類的大包小包在排長隊。
從普通人來看,消費力也是猛增的。2019年之前,年輕人不僅日常消費很高(30元左右的奶茶極其普遍),而且還升級出了各種各樣的細分升級消費。比如昂貴的進口牛排等高檔食材、細分而昂貴的運動和戶外產品,等等。
那幾年,的確有一種「中國人要買下世界」的端倪,那個趨勢像極了當年經濟巔峰時期的日本。
然而短短三四年,不僅普通人,就連富人的消費力也驟降。今年太古里的財報顯示,大部分城市的太古里業績都明顯下降。
以和府撈麵為代表的大眾餐飲連鎖品牌新貴,也只能靠降價續命,可見民間消費力下降之明顯。
這裡就浮現出一個原因:2019年之前,中國人的消費力來源,主要是依靠財富效應,而非真正的收入能力。
這個財富效應主要就是指房地產。雖說現在房地產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負擔,但房地產也確實造就了一批有錢人(雖然只是階段性的)。
09年左右,房價開始一波猛漲,那時候就有很多人入市,傾盡所有購入兩三套房子。隨著後來的房價繼續攀升,整個中國的信用擴張時代又延續了十年。可以說2009年之前進入樓市的人,基本上都賺得盆滿缽滿。這種財富效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房子漲價賣掉後的收入,二是一部分拆遷受益人群的收入猛增,三是房子出租的租金收入。
這是一場造富的狂歡,但正是因為這場狂歡,中國人被普遍透支了一項能力,那就是真正的核心收入能力,尤其是持續的、高質量的收入能力。
那時候我身邊認識的人,有很多都是這樣的:在小私企上班,工資兩三千,但因為家裡買房早,靠著房子就活得很滋潤,拎著LV包包,經常去商場吃人均一兩百的飯,在瑜伽館、美容院辦幾萬的卡,都毫無壓力。
但這類人當中有很多,到現在為止工資還是三四千、四五千,幾乎沒怎麼漲。
富裕人群也是類似,除了江浙滬一些靠做製造業、實業富起來的家庭,大多數都是靠著資產升值達到數千萬乃至上億身家,並非是靠著其核心的賺錢能力。
真正的高收入階層,可以數得過來:金融圈兒的、以阿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高收入人群、以華為為代表的高新產業高收入人群。
但這些人所占的人口比例,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來看還是太低太低。
除了這些人群,什麼菸草電力、高收入的體制內人群,就不用說了,他們可能是目前中國人消費力最後的「頑強」了。
總體來說,中國人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這十幾二十年,過度依賴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卻沒有培育出來一大批真正擁有賺錢能力的人群。
這一點的區別,在我看一個美國街頭採訪的時候感覺尤為強烈。採訪者隨機擋下開跑車的人,問他們收入來源是什麼,這些人的回答豐富多彩,有搞設計的、搞音樂的、編程的、做銷售的、開餐廳的、心理醫生……
但是在中國做這樣的採訪,可以想像來源大都是什麼……
大部分中國人的收入來源,都呈現一種同質化、低收入的傾向。如果沒有房地產的財富效應,絕不可能撐得起那麼多年輕人天天喝30元以上的奶茶、動輒進商場消費七八百元。
在這背後,則是民間經濟的同質化、低質化。
以個體戶為例,在歐洲可以看到,個體戶的整體質量非常高,大部分店面都有著精心的設計和裝修,風格各異。歐洲非常多的餐廳都有自己的網站,網站一般都展現著該店的歷史、風格和價值觀,是一種將個體戶當企業來做的意識。
在歐洲,百年以上的餐廳隨處可見,經營三四十年的就更是滿大街都是了。這就是一種持續的核心收入能力,他們抵禦經濟低迷的能力肯定也會更強。
但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這些年,個體戶整體呈現出跟風嚴重、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普遍低劣的情況,這些個體戶老闆不僅收入不算高,最重要的是其經營意識很差,大部分人都是隨波逐流跟風賺兩三年的錢,真正精耕細作、持久經營、建立品牌的很少。
就業人群也一樣,在財富效應之下,大部分人「躺贏」,於是真正持續學習、擁有核心賺錢能力的人比例越來越低。
就業質量低的背後,則是小微企業的整體質量偏低。小微企業總體利潤率很低、經營管理模式不佳,導致其中的就業人群受到的培訓質量很差,成長能力弱,因而核心收入能力也差。
大學生則普遍痴迷於考編,因而也無從學習和發展真正的核心收入能力。
這些問題本來都是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得到持續改進的。但無奈中國的經濟在這十幾年來過度依賴房地產,中國人也普遍痴迷於房產或者其他財富增值手段,陷入一種「只有財富增值才能走向富裕」的集體狂熱,導致整個社會的產業質量偏低、靠能力賺到錢的人越來越少。
那麼結局我們也看到了:當房地產迅速陷入低迷,財富效應的泡泡也就隨之迅速走向破滅,這時拎著LV、月薪四五千的人消費能力也隨之驟降。
這些年來,政府也一樣陷入賣地的狂熱,沒有耐心給予地方民間經濟以支持、改善與呵護,導致大部分民間經濟都是極度脆弱的。
教育質量也是問題之一:低質量的教育,培養出大量只會背答案卻缺乏創造力的年輕人,他們的核心收入能力和創新能力,早已被劣質、壓榨式的教育透支了。所以呈現出一種「年輕人老化」的社會狀態。
一句話:中國的高收入職業數量、品類都太少,導致富人大多是高資產人群,大部分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太低。
光批評收入分配機制也是不夠的,更要批評管理者對於產業多樣性引導的忽視,對小微企業的扶植和法律保護太少。
總體而言,現在的經濟冰冷時刻其實反而是一件好事。管理者應當徹底反思這十幾二十年來的狂熱。必須要徹底改變對收入的認知,開始耐心培育整個社會的高質量收入能力,並且建立更細緻的市場法規體系。
我想,作為我們個人也應當反思,有沒有過度依賴財富效應導致過度的浮躁和投機心態。經濟冰冷的時刻恰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看清楚未來——每個人應當將注意力轉向自身的持續學習能力。
財富增值的造富神話,已經徹底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