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位於秦皇島市西南部,東起狼牙山橋,西至戴河口,海岸線長約15公里,是享譽海內外的旅遊避暑勝地。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西方列強在北京開設使館,為了夏季避暑,老外們選中了這裡開建別墅。
1912年,清廷變民國,北洋高官開始在北戴河修建度假住所,後來北伐軍勝利後,北戴河也繼廬山後,成為國民黨軍政要員的避暑勝地。
1953年秋,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外部風險解除,新中國仿照蘇聯老大哥暑期的索契度假制度,決定每年夏季在北戴河辦公。
作為中國的夏都,北戴河的樓號,既象徵著權力,也能展現出不同人的性格。
彼時,毛主席住1號樓,劉少奇住2、3號樓,朱德住4號樓,周恩來和鄧小平分別住27號和16號樓。
1960年,北戴河為毛主席和林彪分別修建了95號和96號樓。
直至1966年文革爆發前,中央暑期的重要決策均在這裡制定,
新華社北戴河電這樣的字眼頻頻出現在人民日報,黨的重大決策也不斷從北戴河誕生。
文革爆發後,老幹部們紛紛被批鬥,代表著共和的北戴河制度也隨之取消,直到四人幫覆滅後,老幹部們才陸陸續續的返回北戴河。
1984年,隨著老幹部們基本被平反,象徵著共和制度的北戴河辦公制度恢復。
此後,五大班子和中顧委的領導暑期均在北戴河辦公,這裡成為改革開放與中央決策的中心。
從全會決議到經濟建設的三中全會,大量的中央重要決議,都在這裡進行醞釀,很多世界友人也在暑假來此會晤,探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宜,從此北戴河的名單,成為了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風向標。
1987年,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小平同志邀請14位科技專家攜家屬到北戴河休息,開啟了專家度假制度的先河。
2003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台,廢止了北戴河辦公制度,逐步恢復北戴河最初單純避暑的功能。
但北戴河專家度假制度卻得以保存,中央在每年盛夏都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到北戴河休假。
專家名單,由中組部與中央有關部門及各地反覆醞釀溝通、精心遴選產生,各單位一般只有一個提名的名額。
每年邀請專家不一樣,一般都與中央當年重點工作息息相關。
譬如01年南海撞機,重點是國防專家,03年SARS,重點是醫療專家,04年西部大開發,重點是西部東北專家,06年新東村建設,重點是農業專家,08年次貸危機,重點是海外回國創業。。。。。。
18年貿易戰和科技戰陸續爆發,此後的重心基本轉變為了掌握核心技術的院士們。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來訪的高級領導人越來越少,北戴河辦公的地位越來越低,而隨著中央領導派遣回見專家的代表級別越來越高,北戴河專家度假逐步成為每年北戴河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