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在企業工作的朋友聊天時,他吐槽說半年報告上面讓改了好幾次才過關,並不是自己文筆有問題,而是數字不達標。
報了兩次上面都說增長的太少,讓再加點,把數據搞得好看些。
最後實在沒辦法,只好向上請示問到底需要寫多少,給個痛快話就完了。
上面並不會給痛快話,只是不停地進行暗示,直到把數據造得滿意為止,這麼做是為了撇清關係,以後揪出來就是企業虛報問題,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
其實,數據造假向來不是什麼新鮮事,你不造我不造,總有人會大膽地造,這樣才能政績顯赫,才能步步高升。
最近廣東、河北兩省公布的審計報告,揭露出多地花樣百出虛增財政收入問題。
其中,廣東有3市3縣通過國企買賣國有資產,憑空造出171億收入。
河北的思路更開闊,1市7縣靠處置公益資產、多繳國有資本收益等手段,虛增近25億。
四川、青海、內蒙古、遼寧也都有地方政府在玩財政數字遊戲。
數據造假似乎司空見慣、人畜無害,但是製造的全是假象,很容易把決策者帶進溝里。
驢糞蛋子兩面光,數據節節攀升,年年喜人,就會讓人以為整個社會都在高歌奮進,以為人人都享受到發展紅利,實際真沒那麼簡單。
宏觀數據上升了,還需要微觀體驗跟得上,否則就是華而不實的虛假繁榮。
在製造虛假繁榮方面,一些人駕輕就熟,深諳其道。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孫述濤當地市領導時,除了大肆受賄,還為謀求個人進步搞經濟數據造假。
據說他任職過的一個地級市,為了讓財政收入好看,年底從銀行貸款交稅,以實現連續高速增長。
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也被通報「政績觀偏差,為謀求個人進步搞經濟數據造假」。
曾任西寧市市長的孔令棟,被指出「不正確履行職責,脫離實際制定並強行要求完成經濟指標任務,致使統計數據造假,造成不良影響」。
由於存在龐大的剛硬需求,現在衍生出一些專門服務數據造假的公司,他們為一些地方量身打造吸引外資等各種數據,讓領導講話和年底報表多了幾分精彩,少了些許尷尬。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數據造假之所以會成為普遍現象,主要在於數據在幹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權重太大。
同時還有種僵化思維,就是數據就像糧食產量一樣,必須年年上漲才舒心。
如果一個單位或者部門拉稀擺帶拖後腿,別人皆醉他獨醒,統計數據不好看,主要領導離下課也就不遠了。
第四次經濟普查後,山東省對GDP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擠水分」,總量從7.6萬億擠到了6.6萬億,減少高達萬億之巨。
擠掉水分才會發現,經濟發展到底是什麼底色,人民生活水平到底有沒有提高。
前總理曾為會計學院題詞「不做假帳」,對統計部門來說也需要有一種操守,那就是「不虛報數據」。
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足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