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盡頭之所以設置在大海上,為的就是形成敵人無法逾越的分界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作為世界十大建築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最早是由秦始皇時代所建造,儘管是為了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民族的侵襲,但萬里長城歷經了2千年的戰火依舊不倒。不過外界不解,為何長城的盡頭卻是在海上?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中原王朝,頻頻遭受遊牧民族侵犯,為了抵禦外侮,自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就在邊境修築城牆,其中以秦始皇建造的秦長城規模最大,動用30萬人,直到明朝歷經多次大規模修建才有了現在所見的明長城。不過長城的盡頭卻是在海上,也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同時是長城最東邊的盡頭,有「老龍頭」之稱。
根據《搜狐網》報導,老龍頭是明代唯一的一段海上長城,集山、海、關、城於一體,城樓高度約14米,目的是為了防禦,畢竟古代軍隊都是陸上作戰,在這裡設置長城的盡頭,就形成了敵人無法逾越的分界線。
不過從史料發現,明朝中期全國年平均氣溫開始下降,許多年的冬天變得極為寒冷,使山海關一帶海域結冰,北方遊牧民族看準這個機會進行偷襲,也成為海上防禦漏洞。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才會修建入海石城,期間為了增強石城的穩定性,還將入海的岩石表面鑿平,再鋪上條石做為地基,老龍頭才得以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