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前言
這幾天英國一片混亂,某膚色青年到幼兒園大開殺戒。憤怒群眾上街抗議,工黨首相說抗議者是極端分子,警方開始逮捕在社媒上發布「不正確」信息的公民。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墜入荒唐時代,讓人驚掉下巴。
有讀者說,記得你幾年前的文章都寫了啊。想想也是,七年前的文章現在重發,一點也不過時。
回顧一下近些年英國相關重大恐襲
~1~
恐襲事件回顧
2017年5月22日
曼徹斯特演唱會爆炸案
一個有兩萬年輕人參加的演唱會發爆炸案,造成22人死亡,近百人受傷。
自爆嫌犯是22歲的薩爾曼·阿貝迪Salman Abedi,他出生在曼徹斯特,來自一個利比亞移民家庭。其兄弟哈希姆·阿貝迪Hashem Abedi因同謀被判處無期徒刑。二兄弟的父母以難民身份在英國居留,是英國社會接納了他們。
2017年3月22日
倫敦國會周邊襲擊案
在倫敦國會周邊道路,發生了使用車輛和刀具的恐怖襲擊,共計5死40人傷。
英國媒體報導稱,持刀施襲男子是中年亞洲男子。亞洲是個大概念,東亞和中東人長相明顯不同,媒體說得這麼含糊,你猜是懶得區分,還是故意混淆?就象法國人報導巴黎打砸搶,用的詞彙都是「某些青年」。
警方確認發動恐襲的是52歲的哈利德・馬蘇德,52歲,在英國土生土長的馬蘇德2004年與一名穆斯林女子結婚,隔年到沙特當英語教師,後於2009年返回英國。
2013年9月21日
肯亞奈洛比商場屠殺事件
事件造成72人死亡,肯亞政府對綽號「白寡婦」的英國女子發布紅色通緝令,認為其可能參與並組織了本次襲擊。
「白寡婦」薩曼莎・盧思韋特,是2005年倫敦爆炸事件犯罪嫌疑人赫爾馬因·林賽的妻子,也是「基地」組織在東非的主要招募者之一和軍事訓練專家。
2013年5月22日
英國士兵倫敦街頭斬首案
倫敦格林尼治區城郊伍爾維奇街頭,英軍士兵李·瑞戈比被菜刀當街砍死,手段極其殘忍。
兩名嫌犯被確認為28歲的英國公民麥可·阿德波拉傑和22歲的麥可·阿德波瓦勒,來自奈及利亞移民家庭。
2005年7月7日
倫敦交通爆炸案
在尖峰時間時間,倫敦三輛地鐵和一輛巴士上同時發生自殺式爆炸。這是英國二戰以來受到最嚴重的攻擊,共有52名乘客遇難,700多人受傷。
4名人體炸彈者是巴基斯坦裔的英國公民,其中年齡最小的才19歲。
這些恐襲事件有啥共同點?
~2~
恐襲共同點
很明顯,襲擊者都是某教徒。
還有呢?
他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英國公民,有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利比亞移民後代,也有英國本土皈依的白人。
這些英國公民,除了在英國國內製造恐怖襲擊,還出國去搞大事。
英國媒體曾報導,2014年英國陸軍中有560名穆斯林,加上英國海軍、空軍為650人,而從英國加入ISIS的本土穆斯林估計有1500人。
也就是說,自願奔赴ISIS的英國穆斯林是加入英軍的英國穆斯林人數的2倍多,這個數字後面還會增加。
那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看似荒唐的結論:
作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二百多年來英國不僅是歐洲領跑者,其文明法治觀念也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各大洲的已開發國家或地區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
歷史仿佛給人類開了玩笑,以前的英國輸出文明法治,現在的英國不僅是恐怖活動的受害者,同時也是恐怖分子的輸出國。
英國到底發生了什麼?英國為什麼會這樣?人類文明之路何去何從?作者將抽絲剝繭,努力帶你看到現象背後的因果。
面對恐怖襲擊,
~3~
英國人都做了啥?
英國人採取了下列行動:
1、保守派推動公投脫離歐盟;
2、派皇家空軍轟炸ISIS;
3、工黨倫敦市長薩迪克·汗一如際往的煽情:我們都是倫敦人,永遠不怕恐怖分子。接著,吸收少數族裔加入警隊,對涉及種族仇恨的犯罪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可以解決問題嗎?
有一點意思,但總體無效甚至相反。
公投脫歐,方向正確,至少在形式上限制了外部人口的隨意流入,減少外來人員製造恐怖襲擊的可能。但這只是第一步,未觸及英國處理移民/非法移民的遊戲規則,以及內部恐怖分子生成機制。
派空軍轟炸,只是英官方一個堅決鬥爭的表態。按照消滅恐怖分子輸出地的邏輯,肯亞應當派空軍襲擊英國,皇家空軍應當自己轟炸自己。荒唐不荒唐?
而倫敦穆斯林市長的做法更是南轅北轍,明明是外來暴力文化的泛濫導致了現在的社會動盪,卻一方面加大外部輸入,一方面以反仇恨之名打擊批評意見。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問題的人。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英國不能解決恐怖分子的產生機制,那麼內部衝突會越演越烈,最後難免以內戰的形式爆發。
就象伯克所說:如果一個國家缺乏自我改善的能力,就沒有自我保全的機會。如果伯克活到現在,一定會對現在的英國大驚失色,為何墮落至此?
英國社會得了什麼病?
~4~
超越個人體驗
有讀者批評,他在英國住了20年了,非常和平,怎麼可能會有內戰這麼荒唐的說法?
我相信他說的完全是他看到的事實,英國的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小城市和鄉村,都一如既往的安靜,有良好的秩序。
同時,我也相信很多生活在倫敦、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的英國人,有不同看法,正如那位倫敦穆斯林市長薩迪克汗所說:「恐怖襲擊是大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市長大人的看法,在很多大城市肯定不適用,但必須承認,在倫敦確實是這樣。誰叫你是在英國的倫敦呢,沒啥可說的,人家讓你忍著,你就忍著吧。
這位薩迪克先生還自稱女權主義者,他的競選宣言中寫道:
「我很自豪成為一個女權主義者,而且性別平等在我的競選聲明里處在核心位置」,「如果當選市長,會努力改善性別不平等,打破女性的職場玻璃天花板,幫助女性破除成功的障礙」。
在實現如此美好宏大的目標之前,不知道他如何看待中東穆斯林女性的悲慘處境?
這些質疑對他當然不是問題,最標準的回答應該是「請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吧,如果還有人批評,那就是反穆/穆恐/種族歧視/仇恨言論,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這位穆斯林市長的嘴裡,女權和伊斯蘭實現了統一戰線。雖然在正宗的伊斯蘭世界,女權顯然是沒有活路的。
關於這一點,女權者與LGBT驕傲者有共識,從來不去中東那些最需要的地方活動。
~5~
包容和多元
正如這位穆斯林市長遇到的自洽難題,那些打著現代文明旗號的「個人主義者」「自由主義者」都需要回答一個問題:
為什麼英國人一邊不斷重複「王在法下」的經典名句,一邊在「文化多元」的旗幟下製造不可批評的例外群體?
為什麼英國社會女性平權運動轟轟烈烈,卻對穆斯林女性被壓制被奴役視若不見?那些人連頭巾不敢摘下黑袍籠罩全身,卻高喊著裝自由?
強調一下,這不單純是外來者的問題,更是英國人的選擇。根據英國人的文化傳統,本來不應該這麼做的。
以前的英國人驕傲的是法治和秩序,現在的英國人驕傲的是價值多元和包容。前者是公共問題,是強制,後者是個體選擇,是自覺。很明顯,英國人對世界的理解已經跑偏了。
多元,本是世界的常態,五彩繽紛、百花齊放,你樂於助人,我獨善其身,都體現了個體的差異和價值。
但多元並不是秩序本身,而是秩序的結果。多元的後果,涉及社會基本價值觀問題,包含著秩序敗壞的趨勢。
如果法律與「多元」衝突怎麼辦?是法治基礎上的權責對等、彼此尊重,還是以文化多元之名,打著「宗教信仰自由、保護少數群體、包容不同文化」的旗幟,卻製造某些群體超越法律的特權?
很明顯,無論包容還是尊重,都建立於對等基礎。對不包容者的包容是軟弱,和包容無關。對不尊重的尊重是綏靖,和尊重無關。
這是天道,天道超越人道。
~6~
想起二個故事
故事一
二百年前印度寡婦的殉葬傳統
印度社會有「薩蒂」的寡婦殉葬傳統,男人死了,妻子要殉葬。殉葬者要著盛裝在木柴堆上活活燒死,如果死者多妻,則正妻才有資格與丈夫一起殉葬,其餘妻子要單獨自焚。
1829年英國人宣布殉葬非法,於是印度人就怒了,說這是印度教的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你必須尊重,甚至有部分印度婦女上街示威遊行,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
英國人說,我們尊重你們的傳統文化、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你們喜歡燒就燒吧。但是在英國法律實施的區域內,誰組織燒寡婦的,我們就按法律的謀殺罪處理,謀殺罪是絞刑。
就這樣,在英屬印度的省內,寡婦殉葬習俗基本絕跡。
備註:英國法律的管轄範圍只限英屬印度的11個省,對其餘600多個土邦國無權干涉。
故事二
現代羅奇代爾市的群體強姦案
本案發生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英國羅奇代爾市海伍德鎮,這個不到3萬人的小鎮,由於當地政府部門的玩乎職守,近47名未成年少女長期被數名男子虐待、強姦、賣淫,最小的受害者只有13歲。
罪犯主要是巴基斯坦裔英國人,他們多是當地享有良好聲譽的已婚男子。其中年紀最大的一名施害者,艾哈邁德是本次事件的罪魁禍首,左邊的大腦袋。
這些人行為暴力、毫無人性,他們給受害者灌酒、讓她們嗑藥、威脅她們的生命和家人,其中5名罪犯曾在一周時間內多次虐待、輪姦同一名少女。這些少女被強姦、性騷擾、毆打,長期生活在無邊的地獄中。
在接到報警或投訴後,當地警方和行政部門知悉嫌疑犯是少數族裔,擔心被指責種族歧視或者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c,因此採取不作為政策。
受害者曾告訴陪審團:「警方一直都知道發生了什麼,他們知道那些人的罪行,但他們卻只是告訴我父母,這是我為自己做的人生選擇。他們沒有意識到一個亞裔男人毆打和強姦白人女孩並非種族歧視,而是犯罪。」
直到檢察官納齊爾·阿夫扎爾上任後,開始重新調查此案。2012年,通過阿夫扎爾的努力,這件震驚全英的性暴力犯罪事件終於公布於眾。嫌疑犯們告訴陪審團,這些女孩是自願的,59歲的艾哈邁德甚至在法庭上大喊,聲稱那些女孩是妓女,這些都是白人的謊言,並辱罵法官種族歧視。
這不是好萊塢的電影,如果你心理承受能力足夠,可以去找一下BBC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三集電視劇《三個女孩 Three Girls》。
備註:
1、羅奇代爾市,屬於演唱會爆炸案發生地曼徹斯特地區。
2、納齊爾·阿夫扎爾,巴基斯坦裔英國人。如果不是他的少數族裔身份,本案的判決很可能大不相同,甚至案件都未必能夠進入司法程序。
再有想像力的人也無法編出這樣的故事,多麼荒唐,多麼諷刺,卻是活生生的現實。
強姦就是強姦,犯罪就是犯罪,怎麼能以宗教、種族、文化、習俗的名義來掩飾?瀆職就是瀆職,怎麼能以擔心種族歧視、宗教歧視來推諉?
時至今日,受害者薩曼莎剛在新聞頻道談論了特爾福德Telford的巴移民犯罪團伙問題,第二天警員就上門造訪,要求談談採訪。多年不作為的警方,卻在報導後高效恐嚇受害者。
問題越發惡劣,這真的是英國?
二百年前,工業革命中的前民主時代,英國法律保護了殖民地女性的權利。
二百年後,信息革命中的泛民主時代,英國法律卻不能很好地保護本國的女性,最後是來自前殖民地的一個移民後裔用法律保護了英國女性的權利。
今昔何昔?
~7~
以多元之名
為了社會多元化的理想,為了保護宗教自由,為了保護少數族裔的權利,英國人真的是付出了很多心思:
英國監獄改建一半以上的衛生間,因為穆斯林囚犯抗議馬桶朝向麥加違反教義。
英軍只提供清真食品,這是為維護其650名穆斯林士兵的宗教自由,其它士兵也在不知情情況與穆斯林士兵共同食用清真食物。所謂的清真,並不是衛生標準,重點是屠宰牲畜的時候需要念經文。
英國很多地方禁止懸掛英格蘭國旗,是為了讓穆斯林感覺舒服。英國Radstock郊區議會投票禁止懸掛英格蘭國旗,工黨議員稱此旗冒犯了該地的穆斯林,該地區共有居民5,620人,其中有16名穆斯林。
當然,英國監獄早就禁止懸掛英格蘭國旗,駕照與車輛註冊局,以及Heathrow機場,也都禁止懸掛英格蘭國旗。
英國王室也很努力
查爾斯國王,英國國教領袖,是伊斯蘭文化的粉絲。他除了身邊有一個穆斯林專家小組,還將鄉下的一個別墅改造為伊斯蘭花園作為他的行宮。
911事件發生後,當時的查爾斯王子馬上參觀了倫敦的一座清真寺,還為穆斯林組織的重要成員舉辦了一次晚宴,作為對穆斯林的支持。
2006年查爾斯身著伊斯蘭長袍,在沙特利雅得伊斯蘭大學發表演講稱:「作為英國人,今天我們都是穆斯林。」
2010年查爾斯在牛津伊斯蘭研究中心演講,敦促環保人士要「按伊斯蘭的方式去拯救世界」。
英國聖公會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士也認為英國可以部分採用伊斯蘭教法。他說:「英國採取伊斯蘭法的某些方面,看來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說,可以讓穆斯林在伊斯蘭法庭解決離婚或財產爭執問題,而無需按照英國法律處理。」他表示這樣做有助於維持社會融合,因為英國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穆斯林。
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英國的穆斯林比例雖然沒有法國德國高,但英國政治的伊斯蘭化是超越法國德國的,2016年英國已有超過三百名穆斯林議員和鎮長,還選出來一位穆斯林倫敦市長,
而在今年5月的英國選舉,選出了11個城市的市長,其中9個是穆斯林,除了倫敦市長,包括伯明罕、利茲、謝菲爾德、牛津、盧頓等地,包括前面說到的案發地羅奇代爾市,市長都是穆斯林,這在法國德國是不可想像的。
英國每日電訊報調查顯示,61%英國穆斯林希望在英國生活在伊斯蘭教法之下,40%英國穆斯林贊成《古蘭經》在穆斯林集中的區域優先適用。坎特伯雷大主教其實應當推動全面實施伊斯蘭教法,這樣就可以維持社會的完全融合,大家都不會有任何衝突了。
當然,那位幫助英國女孩伸張正義的巴基斯坦裔的檢察官納齊爾·阿夫扎爾肯定不會同意。因為伊斯蘭教法裡面用不上他學的那些普通法,如果英國實施美好的伊斯蘭教法,他當初何必移民呢,老家一直是啊。
一個社會,只能有一套法律體系。現代法治文明的創始國,正在放棄了自己的法治原則。法治的倒退,必然帶來道德水平的普遍滑坡。
面對外來專制文化的侵蝕,曾經是現代文明領跑者的英國人為何如此平靜地面對自已文化傳統的末落?
~8~
英國人的福利生活
一個群體的和平末落,問題肯定在於自身的墮落。讓我們來看一下英國工黨引以為豪的全民醫療福利和教育福利,還有無所不在的弱勢群體補充福利。
1、生育福利
在英國,用於兒童相關福利的開支,僅次於養老,高於教育、醫療、甚至住房等任何一個公共福利的開支。16歲以下的兒童有生活補貼。無論家庭狀況如何,一視同仁都有補貼,俗稱「奶粉錢」,還有孕婦福利、兒童稅務補貼等,報導有人為了賺津貼,能生10個孩子,單兒童生活補貼每年領3萬多英鎊。
註:英國福利體系因不堪重負出台新政,規定2017年4月後出生的第三個寶寶,暫停此項補貼。
2、弱者福利
英國一名重達177公斤的女子因貪圖國家福利津貼7萬5000英鎊,多次拒絕健康機構(NHS)提供的減肥手術。傷殘生活福利津貼,患有糖尿病的辛克萊目前有專屬的洗澡工定期幫她清理腿部。她有男朋友,也沒有工作。當然,如果她沒有男朋友,也許國家會提供她性福利。
3、性福利
英國福利管理部門為一些年輕人報銷了從英國到阿姆斯特丹的往返機票,他們聲稱,公民的性需求是人的天然權利,性福利應該得到保障。當然,這和北歐國家提供的性福利還是有差距,人家一度提供直接上門服務。
4、宗教激進分子的福利
根據不完全統計,英國接受福利接濟的人口中超過30%是外來移民。
而宗教激進分子學習能力極強,充分利用英國社會的守法觀念和權利文化。一邊享受著納稅人提供的各種社會福利補貼,一邊圍坐在一堆圖紙旁密謀策劃著偉大聖戰。
阿布哈姆扎Abu Hamza是英國著名的激進派阿訇,在因被指控煽動謀殺而入獄後,他在獄中向政府提出上訴,認為其家人除每周應收到1000鎊的福利救助外,還應獲得來自政府的額外補助。
阿布卡塔達Abu Qatada是基地組織的頭號人力主管,一直享受著英國政府的各種福利,直到有一天發現他的銀行帳戶上有115萬英鎊的存款。
《泰晤士報》還曾報導,2005年7月21日倫敦自殺式連環爆炸未遂案的四名嫌疑犯,他們通過英國的福利救助制度積攢了高達50萬鎊的資金。
國人常說「衣食足而知禮節」,這種無微不至的福利制度,是否讓人們知書達禮、道德提升,並努力工作回報社會呢?
下
我們的政府不具備能力去對付不受倫理和宗教約束的人類情感,我們的法律只適合有道德與信仰的人民。
----亞當斯
前文說了,英國人享受了從生到死無微不至的福利關懷,結合福利的民粹機制,形成一種無解的:
~9~
福利死亡螺旋
任何規則的推行,都需要理解二個關鍵問題,一是鼓勵的方向,二是財富的走向。是鼓勵人們努力,還是鼓勵人們躺平?是鼓勵創造財富,還是鼓勵分配財富?
不難理解,一定的公共救濟是人們基本生存的必須,比如緊急醫療救助和困難生活津貼,畢竟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意外,救濟體現出人與人的關心互助機制,保持社會穩定與合作發展。
但很多事情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福利明顯不同,福利的核心詞是--免費,當免費與自平博掛鈎,就成為一個有著道德光環的高級詞彙。
有些人說福利確實是財富的轉移,但是從富人到窮人的轉移,富人通過交出財富獲得安全感。但很遺憾,這種解讀既膚淺又有害。就像「打家劫社」聽著不好,換上「替天行道」就舒服多了。
福利表面上是財富的轉移,本質上是權力的轉移。看下流程:納稅人---分配者---吃福利者,關鍵節點在於分配者。
納稅人是財富的創造者,分配者與吃福利者都是財富的消耗者。在這個過程中,財富從生產性部門向非生產性部門轉移,權力從納稅人向分配者轉移。
有人喜歡用北歐的高稅收高福利舉例論證,其實人家是吃老本。如果加稅能創造繁榮,那世界早就是美好的天堂了。
在真實的世界中,有很多經濟學家讚美福利,也常有超級富豪呼籲加稅。專家就不說了,畢竟人們都愛聽好話。
作為超級富豪群體,其實納稅比例不高,他們既可以通過各種避稅實現低稅賦,更可以和分配者合作,獲得超額回報。
真想多交稅,實在太簡單。可以把註冊地搬到高稅負的地區就行了,更可以對自己的員工慷慨一點,多開點工資。
可惜,這樣喜歡顯示正義的富豪,就像烏戰中屌絲們的偶像馬克龍,成天喊著勇敢的口號,卻寧願把退役的武器裝備放在倉庫生鏽發霉。
真正承擔稅負的,是中小企業主和中產階級。所以,在真實的世界裡,越是熱衷加稅的地方,越會看到超級隱形富豪和大量貧民的神奇組合。既然大伙兒喜歡口號,如此愉快的收割,誰不喜歡呢?
下次看到超級富豪要求加稅的虛偽呼籲時,直接呸就對了。
現在英國社會的民粹遊戲,就是工黨用福利來換取選票。在這種以合法形式持續損害納稅人財產權的權游中,官僚逐步取代了家庭父母的角色,埋下了社會動盪的巨大隱患:
1、懶惰模式開啟
英國各種名義的福利補貼,雖然數額不算高,讓你的生活品質能達到勉強溫飽,但已經超出很多簡單工作或是體力勞動的工資,那當然就打擊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很多人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動力。
有研究報告顯示,一輩子不工作靠福利寄生的人,約占英國勞動力的5%以上。除此以外,每年還有近百萬人假報受傷失去勞動能力騙取福利。
對於不熱衷工作的英國人來說,一輩子不工作養幾個孩子,全部由政府埋單,日子過得甚至比上班族要安逸得多,2004年英國家庭平均收入為2.1萬鎊,有位43歲的單身母親和2個女兒、2個孫輩生活在一起,不上班住福利房吃福利救濟,每年到手近3萬鎊;也有些人一直混在大學裡,真到38歲還不想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無心工作,領失業救濟金,日子居然過得也很快樂。
英國智庫「社會公平中心」的報告中,在英國部分地區,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完全依靠失業救濟金過日子。這麼高的失業率並非源於金融危機,在經濟繁榮時期,不就業的人數比現在更多,因為工作與不工作收入差不多,他們不願意就業。
本地人因為福利多不願工作,那些比較辛苦的工作都被一些勤勞能幹的移民做掉了,很多英國人就成了又懶又肥又笨的吃福利族,還倒過來埋怨外國人和移民搶了他們的工作。
就象巴黎奧運會上的這類節目,把一種明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渲染為個性化的藝術和審美。
2、生育率低下,生育質量劣化
既然干多干少最後的收益都差不多,那不如享受生活。既然國家把從生老病死都安排好了,家庭有何意義?婚姻有何意義?生育有何意義?
於是,越是世俗化的人,越是趨於享受今世生活,人們打著享受生活、人性自由的旗號逍遙快活,再也沒有對未來對後代對長遠的思考。
人口的快速縮減,意味著文明傳承的困難和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英國的生育率是1.6,低於正常的代際維持生育率。看下理性思想的源頭希臘,有著歐洲最低的生育率,希臘人的美好生活,主要仰仗老祖宗的遺產和大自然的饋贈延續,若遇到動盪,嚴重缺乏自保能力。
更嚴重的問題是人口質量。前面那些吃福利族,為了獲得福利勤生孩子,但只管生,既不養更不教,造就了一個不斷擴大的一個病態階級。全英國有20%的兒童生活在無人就業的家庭,絕對數量接近200萬人。
人口枯竭、質量下降,意味著什麼?
引進外部移民,成為補充年輕勞動力的實際需求。據預估,未來幾年,英國需要引進一千萬移民才能補上社會必需勞動力的缺口。
但是,英國人引進了什麼群體?一群好吃懶做、落後愚昧、拼命生育還高度群體化的大爺大媽們。
看看波蘭總理說得多硬氣,波蘭引進了二百萬烏克蘭勞工,其它一個不要,二十多年從未發生一起恐怖襲擊,少給我們扣什麼種族主義和極右的帽子。
英國人自己引狼入室,責任在移民嗎?
3、弱化公民的社會認同與責任感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趨向不勞而獲依賴政府福利,人們只需和政府進行對接,而無需參與社會工作、進行社會合作,社會趨於原子化。
原子化的結果就是人們對公共事務冷漠,對他人缺乏同情心,形成了大量毫無社會責任感的群體。
前文的性侵案例,警察和政府雇員的體現出來的冷漠,既沒有道德正義感,也沒有工作責任感。而對應的這些問題青少年,父母只生不養更不教,都是野蠻生長,成為問題少年,未來前途渺茫。
有朋友去曼徹斯特出差,結果火車臨時變更車道,但車站各類信息欄竟然沒有提醒差點誤乘,當時感嘆英國人傳說中的嚴謹認真到哪裡去了?
還有人說,現在英國年輕人不會給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讓座(歐洲老年人普遍獨立性好,這裡特指那些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不禁想起一百多年前鐵達尼號沉沒時,面對死亡,逃生工作井然有序,「婦女和兒童先上救生船」,那時人們展現出來的道德感和自我犧牲精神,真是唏噓不已。
4、福利與民粹的死亡螺旋
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
人的貪婪和墮性決定了享受容易吃苦難,一旦人們享受到某種福利,便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討論福利制度的變革,立刻導致民怨四起和政府動盪。
當政府要求控制不斷增長卻使用不當的大學費用時,那些平時不關心社會時政的倫敦大學生們便出手襲擊王室座駕。從來沒有工作過自己掙錢養活自己的學生群體,向來是分配愛好者。
福利社會,結合民粹模式,最後都會進入一個福利死亡螺旋,加福利--買選票—-加稅負--經濟差--多窮人--加福利--買選票—-加稅負--經濟差--多窮人,稅收的增加永遠趕不上支出的增長需求,直至社會破產。
稅收越高,工作就越沒價值。福利越多,勞動就越沒意義。福利社會中的很多英國人,如同溫室的花朵,越是不工作就越找不到工作,越找不到工作就對福利越是依賴,最後依附於官方生存。
福利社會的本質是旁氏騙局。
即使人們心裡明白福利社會不可持續,但人性就是懶惰和貪婪,人們永遠期待自己少工作多假期,渴望少付出多收益。至少誰是代價,未來怎樣,誰管呢?據說路易十四說:「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現在卻成了人們普遍的理念。當年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現在過三十年後倒霉的會是誰呢?
有朋友不同意這個觀點,堅信北歐國家是例外,福利比英國還好而且當地人依然努力工作。希望他儘早去,趕上高福利的末班車,因為很多人早就去了,還有大批人在去的路上。早去的話有機會趕上時間窗口,晚去的就只能是代價了。當時局動盪,經濟下行,會有越來越多的布雷維克湧現。
福利社會的生存方式,就是通過把人原子化製造大量的吃福利群體。在社會階層流動漸固化後,分配者掌握越來越多的權力和資源。
英國人越來越依賴於分配者生活,但分配者本身,就是問題的製造者,於是,英國法治呈現出
~10~
禮崩樂壞
當發生對幼兒園孩子的恐怖襲擊,本地人憤怒上街,並抗議官方隱瞞信息,工黨首相威脅要成立常備軍對付國內抗議者(特指本土人)。
英格蘭和威爾斯檢察長直接說了,「如果你轉推,轉發網絡上散布仇恨內容(指對穆和移民不滿),你會被逮捕,我們有專門的人在網絡巡視......」
老大哥在看著你,這可不是開玩笑,大英帝國目前的司法標準是這樣的:
本土人發幾句牢騷,說些首相不喜歡的話就去吃牢飯,現抓現判,效率奇高。強姦12歲女孩的特定人,參加一個月社區勞動不坐牢。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樣荒誕的事竟然在大英?
這並非個案,法官總特麼有愛心
本土人網上牢騷要坐牢,而特殊群體大白天公開揚言要消滅本地抗議者,人家都是明著來,警方對此視若不見。發生這樣的事情,其實也不奇怪,因為人家已經充實到了各城市的管理與執法隊伍中。
喬治·奧威爾寫的小說終於變成了現實,所以老馬發了一個圖諷刺英國現在的司法體系
這個老馬和一些美國人總是嘰嘰歪歪說著讓首相不舒服的話,搞得英國警方很不爽,威脅要跨境通緝。
別看今天鬧得歡,就怕將來拉清單。
老馬現在蹦躂得厲害,如果年底哈哈姐上任,若是他和X平台再不閉嘴,大概率罰到破產,或者進監,甚至被弄死。
大英如此,那些以英國為模板的大英國協國家能好到哪裡去呢?
在遙遠的紐西蘭,各種場合都是表演原始土著跺腳瞪眼吐舌頭的動作,實在看不出有何美感。
在大西洋彼岸,通過小土豆的多年努力,加拿大經濟將在已開發國家中第一個崩潰,而小土豆已在著手制定反仇恨言論法案,說不中聽的話最高判十年。
學好不容易,學壞一出溜。
小結
英國的福利民粹模式,並非通向天堂。
有人給你安排一切,也意味著他人控制你的一切,剝奪了你獨立生存的能力,形成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不服從者不得食。
正如亞當斯密所說:「個人的經濟獨立是精神獨立和美德養成的基礎,也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在斯密看來,沒有什麼比這種依附「更加腐敗、奴化和敗壞人的心靈」。
溫室里長大的英國巨嬰們,在原子化的過程中,原有的文化共同體被摧毀,隨著信仰和道德的沉淪,自由也就漸漸喪失了。
所以,看著現在保障健全、衣食無憂的英國人,既無力捍衛自己的傳統,也無法抵禦強勢專制文化的入侵,不僅內部再無寧日,還成為恐怖分子的輸出地。
有背書家說,沒事沒事啦,現在外來人口比例不到10%,有啥好擔心的呢?嘿嘿,人家確實不到10%,但人家是婆羅門啊,10%的高等階級人口還不嫌多啊?人家確實不到10%,但人家是鐵板一塊,10%還不夠消滅90%的游兵散勇嗎?人家確實不到10%,但一萬隻羊,能幹過一百隻狼嗎?
英國還能自救嗎?
從今年的投票看,現在的結局並非外敵入侵所致,而是自己的選擇。自尋死路,氣數將盡。也許,在1945年7月戰爭即將結束那個不屈老頭被拋棄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現在的結局。只是這次,再也沒有山姆大叔來幫忙了。
也不要太悲觀,任何國家都有潮起潮落。腐朽的大英雖然沒落了,虔誠的中部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