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刷到了一個求助帖。
發帖者說,同事請大家喝下午茶,等到外賣到了,才發現唯獨少了自己一份。
她本想裝作沒看到繼續工作,誰知這時同事訕訕地一笑說:「不好意思呀,點的時候忘了你了。」
這不說還好,一說,發帖者心裡就有點不舒服了。
她思來想去,既無言以對,又咽不下這口氣,於是轉頭髮帖向網友吐槽。
帖子底下,網友紛紛評論。
有人直接點明,主打不內耗:「是嗎?我還以為你故意的呢!」
有人建議,說得諷刺點兒好:「沒事的,能省一點是一點,我能理解。」
還有反其道而行的:「太好了,下次我請客的時候就不用請你了。」
……
網友們的評論,固然有意思,但放到現實生活中,還是要視情況應對。
如果同事確實忘記點下午茶給你,而你卻因對方的無心之舉耿耿於懷,最終只會陷入內耗。
有一陣子,#INFP最差人格#的話題上過熱搜。
猶豫、社恐、高度敏感、情緒化......INFP似乎聚集了各種負面人格特質,因而被網友評價為「宇宙第一內耗人格」。
這一類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是典型的高敏感、高內耗人群。
他們極易因為他人的言行、外界的評價而陷入痛苦,折磨自己。
在辦公室匯報項目時,他得到了領導的表揚,結果當場被一個同事調侃:「你這麼拼命,是不是想搶我們風頭啊?」
無心的玩笑,@番茄炒雞蛋卻當了真,整晚都耿耿於懷,越想越覺得不是滋味。
沒想到第二天來到辦公室,卻發現那個同事像往常一樣和自己談笑風生,完全沒將昨天的事放在心上。
這下@番茄炒雞蛋心裡更堵了,因為他為了一句根本不值得在意的話,失眠了一個晚上。
職場不順利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問題,也不是外貌問題,而是無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在反覆糾結和焦慮中,不斷透支自己,最終耗干精力。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需要想得太複雜。
應對這類問題,無非就是簡單的四個字——一笑了之。
在職場中,最優秀的員工不一定是能力最強、最聰明的,而往往是那些擁有「職場鈍感力」的。
他們善於拋棄無用的情緒,專註解決問題核心,不被他人的言論與情緒左右,從而實現職場的高效交互。
《請叫我總監》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片段。
老闆因一名總監的失誤大發雷霆,這時,熟悉領導秉性的秘書趕來救場。
過程中,秘書通過詢問盛怒中的老闆喝什麼飲品,讓老闆轉移了注意力。
發現被秘書精準拿捏的老闆有些不爽,陰陽她「長本事了」。
秘書見老闆怒色已消,只是還有些掛不下面子,於是順勢說:「是您帶得好。」
這下老闆聽了,臉上的表情終於「由陰轉晴」,直說拿秘書沒辦法。
但凡秘書心思敏感一些,都難以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更無法成為老闆心腹了。
弱者自困,強者自渡。
如果你是脆皮的職場打工人,不妨試著給心態「松鬆綁」:
在沒有涉及原則底線的事情上,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聽取他人的惡評。
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忽視化,才是職場生存智慧。
回到帖子的問題本身。
如果出於想要維護好雙方關係的目的,其實做法還可以更加柔和些。
我們不妨笑著跟同事說:「那下次記得給我點兩杯補回來哦!」
不僅化解了尷尬的氛圍,也替同事圓了場。
所謂高情商,就是在合適的場合說合適的話,讓氣氛變得和諧又融洽。
適時發揮一點幽默感,就能巧妙化解矛盾,化戾氣為祥和。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面試情節。
主人公克里斯因面試前的一系列倒霉事,導致他只能衣裝不整地參加面試。
面試官看到克里斯的模樣,覺得有點生氣,質問他:
「如果有個人連襯衫都沒穿就跑來面試,最後還被雇用了,你會怎麼想?」
面對面試官的責難,克里斯笑著回答道:
「那他穿的褲子一定十分考究。」
面試官聽後,愣了一秒,便忍不住哈哈大笑。
一場緊張的面試,就這樣在歡樂的氛圍中結束。
最終,面試官聽完克里斯對自己遲到的真誠解釋,決定錄用他。
克里斯也憑藉自己的高情商回答,得到了至關重要的工作機會。
面對交際中的突發情況,很多時候我們不必鑽牛角尖、急於解釋或辯解。
遇到進退兩難的情況,不妨試著打個圓場,把話說得好聽一點。
既寬了他人的心,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又建立了良好的職場關係,何樂不為?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寫了一本書,叫《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書中寫到情商包含了自我察覺、自我管理、動機、同理心和社交技能五個方面。
高情商不只是社交的潤滑劑,還能幫助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再進一步說,很多時候,情商可以是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正如一位房地產老闆所說:
在現代生活當中,智商在人的成功中占的分量越來越低,主要是情商決定成功。
各行各業成功的人絕不是讀書最好或智商最高,是情商最高。
可見,在職場中,情商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運用好高情商話術,既不得罪人,也能掃除職場溝通盲區,幫助我們進一步提升人際關係。
當然,遇上「同事請客下午茶,偏偏忘記給你點」這種事,還存在一種特殊情況。
那就是:同事故意不給你點。
換言之,同事不在意你,也不願意與你維持良好的關係。
這種情況,我們也不必為了維繫關係而去討好、迎合。
融不進的圈子,不必強融。
畢竟,同頻才能共振,彼此三觀不合,終究難以同行。
國內知名商業顧問劉潤,在跟公司的一位高管經歷過兩次事件後,發現兩個人始終不能同頻。
兩人在討論產品口碑差的原因時,劉潤建議,可以從用戶評價方面入手,歸納要點後對症下藥。
高管則認為,評論區都是競爭對手的惡意發言,沒必要花時間看。
劉潤又建議從員工處多方聽取意見,改進產品。
高管卻說,員工年輕、經驗不足,他們的意見不值得考慮。
不論劉潤提出什麼建議,高管都有意無意地拒絕接受,不願意與他溝通合作。
最後,劉潤選擇不再與他討論任何問題,因為他意識到:兩人之間存在的不是意見相左,而是認知鴻溝。
他也因此發出了感嘆:「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就是認知不對稱。」
說白了,認知不同頻的兩人,是無法走進同一個圈子的。
而真正的聰明人,善於選擇同頻的圈子、挑選能並肩的夥伴。
在社會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定律,叫「圈子定律」。
它源於社會學裡很著名的「鄧巴數字」理論。
說的是,人類的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圈子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也就是只有150人。
怎麼樣,這個人數是不是比想像中少很多?
沒錯,實際上,人一輩子的活動範圍是很有限的。
如果社交圈越大,那麼接觸到的社交噪音也越多,人也越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啊,不必為了表面的合群,強行融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多出來的時間和精力,不如用於投資自己。
相同磁場的人,會互相吸引;同樣優秀的人,會惺惺相惜。
職場本就是戰場,人際交往就是資源互換,只有當你擁有了足夠強大的能力和突出的成績,才能站穩腳跟,掌握職場話語權。
到那時,會有更優秀的人被你吸引,更優秀的圈子向你靠近。
《讀者》中有句話讀來讓人頗有感觸:
「真正的職場,不是遊樂園,而是試煉場。」
把工作當作一場修行,遇人修心,遇事修性。
拒絕自我內耗,高情商處事,遠離無用圈子。
既能成就事業,也能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