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哪些國家比較受歡迎?看看每天在頭頂上飛來飛去的民航飛機,就可以看出國際政治格局的親疏冷熱。
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程曉農近日發文說,最近,外國航空公司開始停飛中國航線,這件事在國際社會和中國國內都成了一個大新聞。但是,絕大多數媒體都是從民航營運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如此角度似乎有一種潛在的暗示,什麼時候民航成本降低了,飛中國航線的外國公司就會立刻恢復營運。
然而,筆者以為,民航成本只是一個表象,而中國的國際重要性明顯下降,才是各國停飛中國線的真正原因。民航公司送來多少外國旅客,是看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態度的鏡子。因此,當一個國家的國際旅客數量突然大幅度下降時,從這面鏡子當中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國際觀瞻發生了重大變化,此變即該國的國際地位之墜落。面對過去二十多年來國際社會的「中國夢」劃下「終止符」,北京的反應是,對南半球的南太平洋海域發射洲際飛彈,凸顯其對外擴張的戰略威脅。
8月19日中共在香港的一家對外宣傳官媒香港01發出一篇報導,提到好幾家外國民航公司停飛。今年5月起,一連串國家宣布取消飛中國的航線。美國的達美(Delta)航空原定今年秋季恢復洛杉磯---上海的往返航線,現在宣布取消。
然後,英國的第一大和第二大民航公司相繼宣布,停飛從倫敦到中國的航班。8月8日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宣布,從今年10月26日起到2025年11月,暫停倫敦往返北京的航線,以後是否恢復航班,屆時再議。英國航空1980年開通倫敦---北京航線,44年來一直運作,現在卻突然關停了。英國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停飛中國航線的態度更決絕,它也是從今年10月26日起停飛,但停飛無限期。
而澳洲航空(Qantas)則宣布,從7月28日起停飛雪梨-上海航線。這條航線9個月前才恢復飛行,現在則完全取消了。10月27日起,東南亞的汶萊皇家航空也將暫停每周兩次直飛北京的航班。
歐洲大陸國家雖然沒停飛去中國的航線,但班次壓縮了。今年夏季德國的漢莎航空(Lufthansa)從慕尼黑和法蘭克福飛往北京、上海和香港的班次每周35班,僅及疫情前的三分之二。
眼下正值暑期出行旺季,全世界的航空公司正努力恢復並擴大運力,以彌補三年疫情的損失,為什麼這些國家的民航公司突然停飛中國航線呢?它們並未壓縮營運規模,而是把飛機和駕駛員、空服人員轉移到別的航線去了。比如,澳大利亞航空公司停了中國航線,卻開闢了飛菲律賓馬尼拉的航線,也增加了飛新加坡的航班。
圖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多家外國航空公司近來開始停飛中國航線。
還有一些航空公司雖然沒停飛中國航線,但把原來使用的大飛機換成了座位數較少的小飛機。例如,阿聯航空飛往中國的航線全面停用座位多的空中巴士A380,改為體型小一些的波音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