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當局終於開始採取廣泛的刺激措施,但此舉的效果可能會受到一個根本性問題的制約,那就是習近平對西方模式的排斥。
隨著中國經濟整體偏離西方世界的市場模式,中國經濟增長逐漸減弱。
大西洋理事會地緣經濟中心(Atlantic Council’s GeoEconomics Center)和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展開了一項為期四年的中國經濟發展道路追蹤項目,研究習近平放棄市場改革與經濟後果之間的關係。
除非習近平放下對市場力量的懷疑,或者像榮鼎集團創始人榮大聶(Dan Rosen)所說的那樣重歷「西遊記」,否則這一趨勢不太可能逆轉。
重歷「西遊記」需要這位中共領導人履行他在2012年底掌權後誓言要做的事。2013年,中國政府制定了一項遠大的改革議程,承諾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但十多年後,中國更多地是朝著計劃經濟的方向發展。上述改革議程只是起到了幫助這位最高領導人集權的作用。
現在,中國政府在引導資金和其他資源的流動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並為企業家和投資者設定了更嚴格的限制。結果就是私人投資驟減、外資枯竭。
榮大聶和他的搭檔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喬什·利普斯基(Josh Lipsky)將在周三發布的「中國探路者」(China Pathfinder)項目最新一期報告中闡釋,中國政府自身的政策決定是如何影響中國的增長軌跡的。
他們說,換句話講,就是不要再將責任歸咎於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或海外需求疲軟。
「許多分析師不敢將適用於所有人的邏輯套在中國政府身上,」榮大聶說。「沒有市場改革,增長就會停滯。」
「西遊記」
報告強調,中國政府對國內外許多人要求其支持消費者的呼聲置若罔聞,支持消費者會使中國經濟更像美國經濟。
中國的做法是加力發展製造業,這導致國內生產過剩,還加劇了與西方經濟體的貿易緊張局勢。中國的出口激增,但整體經濟舉步維艱。
這份新報告還指出了許多全球投資者和企業如今面臨的複雜情況。「與2019年相比,現在分析中國經濟會在數據方面面臨更多障礙,包括數據滯後和延遲,這些都妨礙了研究,並對公開討論中國經濟問題產生了寒蟬效應。」
在中國面臨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放緩之際,習近平已在加強防範外國影響。他是否能借鑑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向西方取經並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