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十年代,受航空工業水平的限制,飛機往往上升至四千米便已達到極限,並不像今天的噴射機一樣,飛萬米高空如同家常便飯。
然而,二戰期間中美兩國為了抗擊日本侵略,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的極限條件下,共同開闢出了一條物資運輸大通道,這就是著名的「駝峰航線」。
一、企圖困死中國
1941年7月25日,美國政府宣布凍結日本在美資產並對其實施禁運,同時開出了對日解禁條件。此前發生的張鼓峰及諾門罕事件,標誌著日本「北進政策」的正式破產。同一時期的中國戰區,也已進入抗日戰爭相持階段。
當抗日戰爭進入拼資源比消耗的階段,日本戰爭能力的短板就開始暴露,其敗局事實上從1941年就已經註定。但日本政府受制於國民情緒,無法接受美國開出的一系列條件。為了維持侵略戰爭,獲取戰爭運轉所需的軍需物資,日本於當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隨即打響。這,意味著日本「南進政策」的正式實施。
捅了美國一刀,同時給自己戴上了絞索。偷襲珍珠港,圖源:U.S. Navy/Wiki
起初,日本憑藉其區域內的戰爭優勢,一度在東南亞占盡主動。而這一切,始終與中國戰場緊密相關。
諾門罕停火協議的簽署,解決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兩天後,蘇聯入侵波蘭,與納粹德國瓜分了波蘭領土。諾門罕戰役中被俘虜的日軍,圖源:wiki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動用總兵力不到20個師團,約50餘萬人;而在中國大陸,日軍常年保持的兵力高達50至70個師團,總數超過100萬人。中國戰場的相持局面,牽制了日本陸軍半數以上的兵力,同時也在無止盡地消耗日本的戰爭資源。因此,日本歷屆戰時內閣均把中國各地的抗日武裝力量視為心腹大患。
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攫取了東南亞地區一部分土地,除了能夠滿足其掠奪物資的需求外,還擁有了摧毀中國軍需品來源的能力,這是日本一直力求實現的目標。
為了達到孤立中國西南的目的,日本加緊了對華侵略,還決定在東南亞戰場繼續揮師西進,把占領緬甸列為其征服整個亞洲的關鍵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切斷重慶國民政府的外援運輸補給線。
二戰時期的仰光街道,圖源:wiki
日本這項戰略計劃顯然是「陽謀」,中、美、英三國政府都清晰地知道,緬甸戰場在整個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性。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連基本的軍需物資都要依靠外國輸入。日本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以及越南通道後,滇緬公路就成了重慶國民政府惟一的對外通道。緬甸一旦落入日軍之手,這條生命線就斷了。
在越南方向補給線被切斷後,緬甸鐵路+滇緬公路通道就顯得極其重要。但這條通道也實在是漫長且脆弱,很容易被打斷。
1941年12月23日,中英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協定》,重慶國民政府也組建了11萬人的遠征軍於次年2月赴緬作戰。但由於當時中英軍隊既無統一的戰略部署,也無協調一致的指揮系統,英將亞歷山大、美將史迪威和中國遠征軍的一些將領之間在多個戰役部署上意見有分歧,使得同盟國之間的指揮混亂、部隊士氣低下,最終導致第一次緬甸戰役以失敗告終,仰光淪陷。
1942年5月底,日軍控制了緬甸全境。在佛寺內駐足的日軍,圖源:wiki
至此,作為當時中國唯一一條國際運輸線的滇緬公路正式被切斷(蘇聯外援渠道早在1941年斷絕)。時人有所預測,如果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繫,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資源儲備最多只能撐三個月。
滇緬公路,這條抗戰補給大動脈,是20萬老人、婦女和孩子,靠著手工作業修築的。圖源:wiki
二、開闢駝峰航線
為了防止重慶國民政府因孤立而倒向日本,打破日軍的封鎖、開闢新的運輸線,便成為了盟軍在東方戰場的最主要任務。
1942年1月31日,時任民國外交部部長的宋子文提出開闢印度-昆明的空運方案,獲得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贊同。因該線地勢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達7000米,山峰起伏連綿,猶如駱駝的峰背,故而得名「駝峰航線」。
當年2月,羅斯福指示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此作為最緊急的任務下達。3月19日,美國陸軍空運中心派出1100多名人員,以27架老式運輸機在21日組成援華空運大隊。
至於落實情況,雖說中美兩國提前通了氣,但畢竟雙方只是盟國關係,並不是一個國家,相互之間依然存在底線,尤其航線可能會涉及中國的新疆、西藏等地區,十分敏感。若單方面貿然提出具體線路,會引起雙方之間不必要的猜忌。
所以,駝峰航線的運輸工作雖然是中美合作,但駝峰航線的勘線卻是兩國各自進行的,雙方實質性聯合勘線並不多。比如駝峰東南航線,就由中國飛行員陳文寬於1942年中旬駕駛C-53軍用運輸機(雙發)開闢。該線路途經:重慶-成都-蘭州-烏魯木齊-伊犁-天山-喀喇崑崙山-白沙瓦-德里-加爾各答。
「你真他媽的是個了不起的飛行員!」轟炸東京的美國空軍英雄杜利特,這樣評價陳文寬。陳文寬,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美方曾派出過一架B-24(四發)轟炸機,試圖飛越喀喇崑崙山前往新疆,卻因為山峰險峻、氣候多變而沒有成功。
不過,陳文寬開闢的這條線路,並不是駝峰航線的主線。其主線為印度汀江-中國昆明,位於在喜馬拉雅山脈和緬甸茂密的叢林上空。
駝峰航線主線大致方向此外還有大量支線
然而,這條最主要的航線臨近日占區,需要戰鬥機為之護航。同盟國「先歐後亞」的政策,導致大批戰鬥機在歐洲和北非作戰,而美國駐印度第十航空隊一共只有三個中隊的P-40戰鬥機,且在性能上無法與日軍的「零式」戰鬥機匹敵。至於陳納德的「飛虎隊」,則主要在中國戰場執行作戰任務,他們只能為部分運輸機群提供護航,因此駝峰航線的安全保障就成了問題,變得兇險異常。
飛虎隊的總部恰好設在昆明,戰事頻仍之際,他們也曾護航過駝峰航線。圖源:wiki
當日本占領緬甸全境和怒江以西地區後,緬甸的臘戌和密支那機場就變成了楔在駝峰航線主線上的兩座空中「炮樓」。大批日軍「零式」戰鬥機不分晝夜地在緬北高空巡航、搜索,攔截攻擊每一架在中印之間來回飛行的盟軍飛機,其中滿載物資的運輸機更是日本人眼中的重點獵物。
由於同盟國空中力量在性能和數量上,都無法同占領緬甸的日軍陸軍第五師團航空隊正面對抗。因此,盟軍運輸機群不斷遭到日軍戰機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
這種情況下,緬北高原這塊突入喜馬拉雅山脈的三角地帶,成了讓盟軍飛行員聞風喪膽的「死亡之路」。許多人寧願去歐洲戰場,也不願執飛駝峰航線。但對中國飛行員而言,他們已經別無選擇。因為,祖國就在身後。
有飛行員回憶: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在駝峰航線上,完全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緊咬美國軍機的日本「零式」。圖源:Shutterstock
為了躲開「零式」戰鬥機的截擊,盟軍運輸機不得不繞開緬甸,從印度阿薩姆邦的汀江機場起飛後,向北進入西藏,緊貼世界屋脊的邊緣飛行一小時,再折向東方,繼續飛越地勢險峻的怒江山脈和橫斷山脈,然後經川滇康交界的大小涼山抵達昆明。
當時的昆明機場,是駝峰航線上的重要樞紐。1944年,昆明機場上的維修工作,圖源:ww2db
運輸機繞過緬甸,使得距離比以前拉長了將近一倍,並且還要面臨惡劣天氣和險峻地形的挑戰。新的線路要橫穿青藏高原東南部和雲貴高原,飛機必須時刻將高度保持在4000米以上。這些地區多屬高寒無人區,氣候變化無常,飛機失事率非常高。
一名中國航空公司飛行員在執飛駝峰航線時拍攝的高原,圖源:china.usembassy
儘管危險重重,但戰時軍令如山,駝峰空運一開始就是按緊急軍事運輸的要求,而不是根據天氣狀況的好壞來執飛的。這一局面直到1943年盟軍反攻日軍,奪回緬北後,才有所緩解。
1945年,駐緬日軍向英軍投降。圖源:wiki
三、成果顯著
駝峰空運開始後,規模逐漸擴大,援華空運大隊的人員由初期的8000多人增至80000多人,各類運輸機到1945年8月已達629架(有歐洲戰場結束的影響)。此時中國航空公司參加空運的飛行員,從1943年初的不足百人到戰爭結束前,已增到約200人,飛機也由10架增至30架。
中國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1942-1945年間,中國飛行員執飛駝峰最高紀錄近1千次。(中國航空公司C-47運輸機在駝峰航線上)圖源:china.usembassy
時間緊任務重,損耗也十分驚人,平均每運送一加侖汽油,運輸機就要消耗一加侖汽油;每投出一噸炸彈,隨之消耗的物資就達18噸,即使能夠安全飛抵中國,每架運輸機一次也只能運來5噸物資。
C-46是駝峰航線上的主力運輸機,飛行員們管它叫「迪士尼的小飛象」,圖源:Shutterstock
因此航線的流通量巨大。據統計,航線上每天有20~30架飛機起飛,繁忙的時候每75秒就有一架運輸機起飛。1943年8月,僅是美國空運大隊,日均就有100架飛機在航線上執飛。
到戰爭臨近結束,中美用於駝峰航線的運輸機達659架(含中航30架),動員了空勤、地勤人員85643人。
這些中國士兵即將乘坐美國運輸軍機前往戰場,美軍飛行員背上縫的,是當時國民政府發給的身份證明。圖源:china.usembassy/ wiki
在當時中國惟一的這條國際空運線上,中美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使得空運量也舉世矚目。從1942年5月駝峰航線啟用,到1945年11月停航,盟軍運輸部隊共運送物資70多萬噸,總飛行時間達150萬小時。所運送的物資相當於滇緬公路與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總輸入量的約三分之二、中越通道運量的5倍左右。這對支援中國抗日戰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駝峰航線抵達重慶的援華美國女兵。圖源:NARA
另一方面,駝峰航線對戰事本身還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正因駝峰航線的存在,東條英機為此指示日軍,駐緬陸軍航空隊的最大任務就是截斷中印空運航線。如此一來,駝峰航線便大大牽制了日本的駐緬空中力量,為其他戰區減輕了不少了壓力。
駝峰航線的存在,讓日軍如芒在背。第二次緬甸戰役中,一架C-47運輸機在密支那戰場空投補給。圖源:wiki
另外,駝峰空運的物資還為盟軍B-29重型轟炸機從中國基地出發,對日本進行摧毀性戰略轟炸提供了後勤保障。1943年以後,從中國、印度起飛的盟軍飛機不斷對日本的海、空軍基地、海運線、本土工業設施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可以說,駝峰航線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戰事。
19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盟軍B-29重型轟炸機轟炸神戶的港口碼頭圖源:wiki
這些勝利,是中美兩國用無數人的英勇犧牲換取的,來之不易。
戰後,美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在持續三年多的援華空運中,美軍航空隊在駝峰航線上一共損失飛機468架,平均每月達13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共計1579人......」
而中國方面的運輸機損失近半,168個飛行員為國捐軀,永遠留在了這片空域。
中美飛行員並肩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位於昆明的駝峰飛行紀念碑,圖源:壹圖網
參考文獻:
[1]佘湘,唐艷華.「駝峰航線」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
[2]劉小童.駝峰航線[M].作家出版社,2005.
[3]徐霞梅.開闢駝峰航線的中國人陳文寬[J].中外書摘:經典版,2017(3):14-17.
[4]業從盛.向駝峰航線致敬[J].海內與海外,2017.000(012):P.28-30.
[5]王之泰."駝峰航線"——二戰期間物流的一大亮點[J].中國儲運,2015(7):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