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985博士回鄉啃老,要父母照顧,還要妹妹貼補?

「有些孩子是來報恩的,有些孩子是來討債的」

雅億看過一期採訪節目。

一個叫李明亮的男孩,本科985後讀了碩士、博士。

後來,他回到老家,每天把自己反鎖在房間裡,只有吃飯才出來。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兩年。

「不找工作、不出門,理直氣壯地啃老。」

他37歲那年,家人實在受不了了,找了電視台的記者來勸他。

記者一看傻眼了——村里人都蓋新房,李明亮家卻還是磚牆,屋頂漏水,一直沒有修補,李明亮呆在家裡也不管。

已婚的妹妹不得不拿錢補貼家裡,老母親還在做小工賺辛苦錢。

父親年紀大,身體不好,有一次暈倒在地里,被鄰居抬回家。李明亮對老父親不聞不問,家人抱怨說:「他連扶都不扶一下」。

家人希望他出去找工作,他沖父親咆哮說:

「你們只知道賺錢,沒有人知道我的苦。」

原來,他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溝通,也無法融入社會。在讀博期間,同宿舍的同學太吵,導致他每晚只能睡3—4小時。

他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抑鬱了。

後因神經衰弱,他肄業回家。

在雅億看,李明亮是抑鬱了。

但是,他家人缺乏能力與智慧,不知道怎麼幫他,只能指責他不孝、啃老、不爺兒們。

李明亮苦苦煎熬——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樊登曾講過一件類似的事:

有一個孩子,考上北大就自殺了,他在遺書中說:「我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屍體運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很多人性格孤僻,像李明亮這樣只會讀書,與大家格格不入,在生病或遇到失敗後一蹶不振,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自卑的個性+內耗的處事態度+對社會沒安全感,缺乏興趣,其他人無法分享他們的感受與需求。一旦家人與他們衝突劇烈,他們就產生自殺念頭。

我寫李明亮,因為他的故事被很多人看到了,也有專業人士在幫他。更多的李明亮,源源不斷被生產出來,在家庭里啃老等死,折磨家人。

我們不禁要問:教育的出路在哪裡?

最近,雅億在旅行+見讀者。

我看到很多媽媽在焦慮,中產媽媽更焦慮。

焦慮富不過三代,焦慮孩子未來找不到工作。

當下呢?大多數人焦慮孩子打遊戲。

昏天黑地爆粗口,日夜顛倒,以輟學自殘來拿捏父母。

關於教育,我認同清華大學教授劉瑜說的一段話:

正確的教育觀,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孩子拿捏父母,是因為知道你的軟肋——你怕丟面子,你認為孩子一定要高學歷。

其實,不是的。

最好的教育是你在孩子童年傾心陪伴,在青春期的時候懂得放手,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現在的青少年非常聰明——偷奸耍滑,本性的懶惰自私貪婪在這個年齡周期會展現得淋漓盡致。

低段位的父母,高控制。

你以為管住了,就萬事大吉?

雅億看到無數學霸進入高校後,一下子沉淪,打遊戲,混日子,畢業就失業,回家啃老,高不成低不就,不婚不育氣死父母,連高職孩子都不如。

你今天的高控制,只是把孩子的失業問題+社交問題+未來啃老問題,往後延遲而已。

你的做法根本不解決問題,還會拉仇恨——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團隊去湖南一所少管所監獄裡採訪那些人。裡面的人70%的人是恨媽媽,22%的人是恨爸爸,8%的人恨自己周圍的人。

採訪問他們為什麼恨媽媽的多,恨爸爸的少,列舉出來的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子嘴+高控制。

原因確實值得深思——中國媽媽最大的問題是「刀子嘴」,還有習慣性反問,更有鋪天蓋地的焦慮感,這些都是破壞夫妻感情和親子關係的原因,也是人際關係中應該儘量避免的方式。

做媽,要一無懼怕。

孩子不上學,那就去工作。

呆家需要你供吃供喝,那就不可以白吃白喝。給他定規矩,讓他幹活,不干就餓,他要走就讓他走,當然我們也不是完全不顧死活,而是默默跟著、觀察、真遇到危險時幫他善後,等他回頭時再鼓勵他好好上學。

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準:保護自己的機制是否更加高級。

比如,我的一個朋友,習慣壓抑憤怒,討好別人,她使用的是「壓抑」這種低級的防禦機制。後來,她學會說「NO」,有能力去捍衛自己的意願。她的保護機制升級了。

比如,李明亮保護自己的方法是縮到家裡,因為他覺得家裡最安全。

雅億陪伴金先生走過類似李明亮的至暗時光。

我的經驗是,他不願意出家門,你可以邀請一些智慧人到家來。

我們要持續為這樣的人付上守望的代價——要為ta的懼怕來悔改,趕走他心思意念里的「紙老虎」、「ge利亞」。

一方面,要有看不見爭戰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勵他搞腦力激盪+認知升級,把各式各樣的策略在大腦里融合、升級,形成一個更靈活、飽滿的反應模式。

雅億看,李明亮不是不愛父親,不是不想把家裡漏雨的房頂給修不好。

是他沒有能力啊。

如果家人定罪他,他的唯一出路就是以死謝罪——金先生很多年都是這麼想的。在家裡抑鬱久了,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會「退行」。

你如果把他當成年人,定罪他、推動他、結果會適得其反。「有些孩子是來報恩的,有些孩子是來討債的」——遇到李明亮這樣的孩子,父母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終其一生,我可能得不到他半點的回饋與孝心——因為他裡面是癱子啊,是死的啊。

當然,身為抑鬱者的家人或朋友,我們第一功課是做好「期待管理」。

先求他活下來,不給任何要求。

該看病去看,該養著就養著。

建立與他更親密放鬆的關係後,慢慢「盤」他。

比如,你可以找最簡單的活兒讓他先在家裡干。

8年前,我賣貨,金先生在家裡打包,他覺得這個事兒很舒適,是安全的。他找到一點點的成就感。再接下來,我出書,讓金先生聊一段;我出課,就讓金先生出鏡聊一聊。到現在,金先生不但可以輔佐我的事業,他也可以獨立出門去做他的事業。

雅億一路走來,深知「抑鬱在家」的人有多痛苦,多需要家人他的忍耐、節制、智慧、與上面同工來m養。

貌似是廢掉的、失去社會功能的人,無論他幾歲,家人都只能像對孩子那樣耐心,一步步來,讓他一點點找到感覺。

比如,你40歲的孩子宅家幾年了,你想一想有啥事情他可以干,挑戰他做稍有難度的家務——比如,拆洗油煙機。

他幹了,你付他100塊錢。

接下來,你邀請「串通好的親戚」來家裡吃飯。親戚誇讚他油煙機洗得好,請他去洗,給他錢。

再讓鄰居來請他去洗油煙機。哪怕剛開始,這些錢都是你偷偷給的,但是你孩子找到了「賺錢的成就感」。

然後,幫他在業主群里發廣告,讓他自己「接業務」。做得好就往死里夸,做不好你就想辦法悄悄善後。

久而久之,孩子就找到自信心了。

這時候,再提一個小目標——你能不能請我吃頓飯啊?能不能給你媽買束花啊?

他一旦做了,就往死里誇他「孝順」。

其實,這個孩子非常善良,他渴望讓你們引以為榮,只是他真不知道怎麼做也做不到。

家人對ta的期待不應是「你要養活自己、娶妻生子、給我養老」,而要降低為「你能自己賺錢請家人吃頓飯,給媽媽買花,就是孝順」。

這樣一來,親子關係緩和了,孩子找到自信了。

過段時間,再定一個社交的小目標——能不能請過去的同學吃頓飯啊?做不到?沒關係,能不能給過去同學的朋友圈點讚啊?

一步步來,螺旋上升。

生命是有周期的,下一個周期來到的時候,孩子不再是過去蹲家自責內疚的「ta」,而是蛻變為新人;孩子還是不太正常,有嚴重的社恐,可能一輩子都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ta活著就好了。

我家金先生就是這樣好起來的。

凡事感恩,凡事讚美,用另一雙眼睛去看——ta是珍寶啊!ta比過去又進步了一點點。不久後,她還會走向未來,自我在成長中繼續推陳出新。

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條路——我們的能力到哪裡,對躺平擺爛這件事情的認知到哪裡,ta就被托舉到哪裡。

與其說是廢人更新,不如說是我們悔改,走上不斷看見新自我的旅程,放下過去,活在當下,努力面前。

當然,今天講的成人案例,都是亡羊補牢。

應該未雨綢繆,趁著孩子小,趕緊培養情商與社交能力。

把自己當作小孩子,重新養育一次也很好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終其一生,我們要學習提高情緒控制能力,好好與人相處,在社會上有所建樹、有所立足。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吃瓜樂翻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027/2121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