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跟菌菌說一說,最近一個月里,你們有沒有在煲劇或看電影的時候哭過!
講真,這些年抱著紙巾盒看劇的次數雖然數得過來,但隨著年紀的增加,就會越來越被一些細小的事情給感動,也越來越容易emo……
曾經,本菌天真地以為,這是共情能力強,但最近的一項研究卻徹底打碎了這種觀念,因為,在這項研究顯示:
如果你在看電影時哭泣、將一些普通情況視為威脅,或害怕被拒絕,那麼你早逝的風險就會更大。
以上這些例子都屬於神經質行為,這項新研究發現,這種性格特徵會使過早死亡的可能性增加10%。
畢竟,神經質與恐懼、悲傷和煩躁等負面情緒有關,而它是由孤獨、焦慮和煩躁等各種成分組成的,這些成分會對身心造成嚴重破壞。
研究人員稱,科學家認為孤獨是過早死亡的最強預測因素,因為這種感覺可能導致故意自殘、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疾病。
至於神經質的其他方面,如情緒波動和厭倦感,也與較高的死亡風險有關。
總體而言,研究小組發現,這種聯繫在男性中最為明顯,在54歲以下和沒有大學學歷的人群中尤其明顯。
這項研究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分析了英國生物庫的數據得出的。
這個資料庫非常龐大,在2006年至2010年間,生物庫中存儲了近50萬人的生物樣本以及基因、生活方式和健康信息,並完成了神經質評估。
此後的17年裡,科學家一直在追蹤這些人的生存或死亡。
研究小組利用這些「生命狀態」數據以及參與者的神經質分數,來調查人格特質及其某些組成部分是否比其他特質與過早死亡有更密切的關係。
在這17年間,約50萬名參與者中有43,400人死亡,約占總樣本數的8.8%。
數據顯示,老年人的平均死亡年齡為70歲,首要死因是癌症,其次是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
而因呼吸系統或消化系統問題死亡的人,大多表示在評估期間感到「厭煩」。
據報導,其中有約291人(0.7%)有故意自殘表現,這些人表示,他們在生活中感到內疚、情緒波動,並且持續感到壓力。
而且,神經質得分較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孤獨。
孤獨和過早死亡之間的聯繫被解釋為:當一個人接近死亡時,孤獨感會增強。
資深作者、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老年醫學教授Antonio Terracciano就表示:「令人驚訝的是,孤獨感比神經質的其他成分的影響要強烈得多。」
「研究結果表明,那些表示孤獨的人比那些感到焦慮或內疚的人死亡風險要高得多。」
其實,孤獨是一種病,這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
在美國,美國衛生局202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即使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大約有一半的美國成年人就報告稱經歷過孤獨感。
這份報告還警告說,社會孤立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包括使老年人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9%,中風的風險增加32%,患痴呆症的風險增加50%。
而今年年初時,法國基金會( la Fondation de France)也發布過一份關於孤獨感的報告。
報告顯示,有12%的法國人感覺自己處於完全孤立的境地,有五分之一的人感到孤獨。
事實上,有報告指出,孤獨會使過早死亡的風險增加到與每天吸15支香菸相當的水平。
此外,先前的研究也發現,神經質是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以及中風、腸易激疾病(IBD)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其他疾病的有力預測指標。
所以,想要治癒孤獨這種病,真的還需要很多努力啊。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3987541/Neuroticism-increases-risk-early-dea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