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下,香港當局執法手段強硬,整肅公民社會反對力量不遺餘力,甚至表明「軟對抗」也不會放過。但偏偏香港經濟不受指揮,保全當局對不利本港經濟的「軟對抗」行為也束手無策,說好的「由治及興」兌現無期,不僅有負國家所託,更顯露國家安全的軟肋。
最新經濟數據顯示,本港私人消費開支正拖累香港經濟復甦,其增長幅度由2023年開始下滑,而有五、六十萬從業員的零售業更屬重災區。今年頭八個月零售總額較上年下跌接近8%,比2011年還要低,而8月份跌幅擴大(10.8%),其中汽車、珠寶鐘錶、家俬等跌幅更大,由21%至35%不等。
北上日本游遠超留港消費
疫情過去,香港人盛行北上消費,旅遊日本人數亦迅速回到疫前水平,每月超過二十萬人次而且花費不菲。反觀留港消費的開支卻下降,加上來港旅客人數仍未恢復五年前的水平,歐美旅客更減少九成,而大陸客則消費不高,令本地消費市場疲弱。有飲食業人士估計,三月至八月期間有近一千間食肆先後倒閉。
從習近平總書記廣闊的國家安全觀念看,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不僅打擊經濟和就業,更導致社會不穩,窒礙「由治及興」大業,更且損害國家尊嚴,最後危及香港的經濟安全以至國家安全。更甚者,既然政權以改善經濟民生為提升其合法性的手段,不滿者不難發現,抵制本地消費或者北上消費,便成為不涉暴力但可削弱政權基礎的「軟對抗」手段。
不過,政府發言人認定,零售總額下降有三大原因,即消費模式轉變、港元匯率偏高以及較多市民在暑假外游。換言之,政府對此無能為力,大家只能接受,因為港元與美元不會脫鉤,只有望天打卦美元轉弱,才能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其餘原因屬於消費者抉擇,政府無從干預。
「躺平」政府無從干預「北上」絕對政治正確
政府只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不等於沒有國家安全意識。其實特首即使按照總書記的觀念判斷局勢,依然是束手無策,正如中央面對大陸民眾儲蓄率高但消費意欲低、物業市場低迷,或者人口生育率低,或者故意「躺平」,不論是否出於惡意,當局也莫奈之何。
經濟「軟對抗」從來比政治硬對抗更難應付。一是經濟行為有其合理性,你是否有心藉此搞「軟對抗」,也難分辨清楚。例如哪裡消費決定於性價比,在深圳和日本消費的性價比都比香港「夜繽紛」高,即使你真正目的是「軟對抗」,也可以得到合理的掩飾。二是香港融入大灣區是國策,公開鼓吹到大陸消費,無疑有損香港經濟,但政治絕對正確,誰追究誰便犯政治錯誤。三是人多勢眾跟大隊,2024年上半年香港人每月北上消費高達720萬人次,到日本旅遊超過二十萬人次,只要不宣諸於口,呼朋換友齊齊外游,香港賺錢外地消費,「軟對抗」的又如何入罪?
「移民潮」加「拒絕生育」拖累經濟發展
消費以外,其他防不勝防的「軟對抗」,如移民外地和拒絕生育,都會帶來負面經濟影響。經過2020年以來一波移民潮,近三十萬人離港,政府立即推出輸入人才計劃,估計近年「人才」帶同家人來港者總數超過二十萬,或能填補流失人口。
不過,今年第三季勞動人口數字顯示,總勞動人口及就業人數仍未恢復2019年的水平,後者比五年前少了大約十六萬人(6%),可見移入人口的數量和質素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拉低經濟產值。再者,生育率下降,由2018年每千人有11.027個嬰兒降至今年只有10.591個,五年前後降低4%,估計日後生育率繼續放緩,人口老化速度進一步加快,到時不僅經濟有損更會動搖社會穩定。
全力支持港府「錯誤透頂」施政以削弱其財政能力
還有一招「軟對抗」,政府更是無法招架,就是全力支持錯誤透頂的施政,讓它一錯到底,一敗塗地。例如香港人口未來增幅有限,但近年大力主張開發大量土地,除了交椅州人工島(「明日大嶼」)提供三百公頃土地外,北部都會計劃亦會分階段開發土地三千公頃,可興建五十萬個單位,居住250萬人。
這兩大項目上馬的話,都會直接削弱政府的財政能力。目前香港政府財政儲備不足六千億元,單是交椅洲人工島工程開支已不只此數,加上未來兩三年每年都有財政赤字,因此不惜令債務總額上升至經濟生產總值13%,依然每年發債一千三百億元左右,也要集資發展基建。
收入方面,政府寄望通過大規模賣地建屋收回開發成本,奈何近年地產不景氣,政府賣地收入微薄,今個年度只有不到八億元(賣地收入預算2.2%)。同時,未來三四年,一手樓供應超過十萬伙,日後推出大量用地,若地產商未能承接則打擊市場信心,若賤賣收場則無法收回成本,政府陷入財政危機。
當支持和反對政府者都同樣贊成大量舉債開發數千公頃土地,政府也樂於走向自設的陷阱,它又如何應付「軟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