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交通不能說在世界上沒有同類,但在中國基本可以說是孤例,它的交通邏輯是——如果沒有交通工具,就無法出行。
北京是一座幾乎完全沒有步行空間的城市。這裡不是說北京沒有人行道,相反,北京的人行道很多而且很寬,但很少有人認為在北京步行是一種享受,也很少有人在北京出行時選擇步行,這裡面有幾個原因。
第一,道路生態。北京的底商極度貧瘠,北京的城市結構是以大單位/大辦公大樓/大小區/大公園為主體的。街道兩邊幾乎都是與行人無關的不可進入區域,沿街的門面很少,這就導致在北京的街上步行是一件相當枯燥的事情,因為你就像遊戲中的人物一樣,兩邊都是空氣牆,只能按照規定路線前進。
你在香港/上海的街上行走,可以眼花繚亂的接受各種信息,在普通的小城市行走,也可以不斷看到道路兩邊的底商,至少總有相當的信息素映入眼帘,而如果在北京行走,那麼大多數情況下就只是走路而已,如果從遊戲設計上講,在北京步行的體驗甚至還不如開放式遊戲。而且,除了步行道兩邊完全封閉的空間外,北京還擁有著中國最寬的馬路,以及規模恐怖的車流。城市街道上的噪音極大,而由於車道太寬,城市綠化也顯得微不足道。
沒有人願意在一個了無生氣,噪音極大的道路上行走,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
其二,城市尺度。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北京擁有恐怖的物理距離。
在北京生活久了以後,你會覺得十公里以內的距離是近在咫尺,二十公里的出行距離也是平平常常。
這在北京以外的城市幾乎是不可想像的。我初到南京的時候找我同學,我在新街口他在元通,他說太遠了你別來了,我一看距離才八公里,八公里也叫遠?這就是北京人的邏輯。
由於城市尺度過大,出行距離過長,北京在物理上就斷絕了通過步行出行的可能,基於同樣的原因,騎行也僅適用於比較少的場景。與北京形成鮮明對比的,比如香港。香港是一座步行相當友好的城市,只要你願意,在九龍半島或港島上完全可以通過步行出行,因為你去的大多數地區都在五公里以內,是通過步行可以接受的距離。
如果說,香港的步行優勢是因為物理上的小的話,那麼同樣作為一線城市,上海的面積並不比北京小,但上海的步行出行人數顯著的比北京多,甚至上海人的City walk還能成為一種風潮,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第三個原因——城市結構。
第三,城市結構。上海的城市面積並不比北京小。
但上海的特點在於,它的幾乎所有的重要地標、商圈、CBD以及市民經常去的,需要去的地方,都在內環以內。上海很大,但內環不大,在內環以內的出行並不十分困難,這是上海的巨大優勢。而北京的城市結構則主打一個「散」。它的二環內空間被各大機關填滿,導致著很多重要區域成環型分散在了北京周圍。西直門、知春路、五道口、西二旗、望京、國貿、亮馬橋、三里屯、十里河、大紅門、亦莊、麗澤、五棵松。
凡是在北京生活過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些地名各自代表著什麼。環繞著北京,在上百公里的尺度上,北京遍布著不同的辦公中心/商業中心/教育中心/交通中心,這就導致人們在不同的中心之間往來的尺度被大大拉長。
有朋友可能會說,城市分散,多中心發展難道不是更科學的嗎?問題在於,北京的「分散」和其他城市的分散是不一樣的。
正常的多中心式的分散,是讓城市的多個地區形成多個小生態,每個小中心都有辦公/居住/商業/教育等多項功能。是以時間為尺度,設計一個人八小時的工作區,八小時的休閒區,八小時的娛樂區。
而北京則不然,它是在整個北京規劃功能區,它把高新科技辦公區放在西北五環,把最好的商業放在了東三環,把最好的教育放在西北的海淀,卻把最好的CBD放在了東邊的朝陽。從宏觀上講,北京擁有最完整的城市功能,但功能中心的距離則不在考慮範圍之內。如果說地其他地區的設計思想是將24個小時分為三份的話,北京的設計思想是將24個人分為三群,有八個人在工作八個人在生活八個人在休閒,這些設施我都具備,但問題是——如何從此端到彼端?
比如,如果兩個居住在偏遠地帶的上海市民想要聚會,他們交通路徑可能是從閔行和浦東出發,在靜安區會合,是從邊緣到中心。
但兩個北京人的聚會很可能是一個在西北的西二旗,一個在東北的望京,兩個人卻不得不在東三環的三里屯見面,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因為西二旗和望京附近沒有像樣的大型商業中心,最終大家只能去更遠的三里屯。
這種從邊緣到邊緣的出行需求,是其他城市很少見的。由於以上三點,在北京,步行出行幾乎是一個不被考慮的出行方式,讓這個城市基本可以默認為——只要出行(除非下樓去便利店這種),就一定需要交通工具。這就導致了北京這個城市看著雖然連續,但整個城市實際上是由一個個孤島所組成的。比如西二旗,西二旗作為大廠聚集地,如果西二旗的地鐵出了問題(地鐵故障,或者天氣原因排隊過長等),那很大一部分的西二旗打工人是根本無法回家的——搭計程車排到一千多號,地鐵上不去,你要如何返回二十公里外的家?這種通勤距離在西二旗並不少見。
如果是北京是一片汪洋,那西二旗/望京/國貿就是一個個島,地鐵就是橋,計程車是船,將打工人送往回龍觀/天通苑/東垻這些彼岸,而如果缺少這些載具,北京人是游不到對岸的。交通的極度困難,導致了一個很糟糕的後果——如果沒有明確目的地,在北京是不應該出行的。由於交通必須有工具,導致北京不存在「隨便溜溜」的可能,「逛街」在北京是一個只存在於商場裡的選擇。對於大多數的北京人來說,地鐵是唯一的出行選擇,沒有人會選擇坐地鐵散心,這就導致北京人的移動基本都是帶有目的性的,是從A點到B點,中間過程在地下的黑暗中度過的一個過程。當這種通勤和出行方式成為日常,一個城市的生活氣息也就基本被消磨殆盡了。
因為對於這個城市的大多數市民來說,這個城市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地鐵隧道中的一個名字,是高架橋上向下俯瞰的一處樓群,是與自己同處一座城市卻終身無法涉足的一塊背景板,你身處於這座城市之中,卻很難稱得上與這個城市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北京其實不是「不像是東亞城市」,它幾乎不像任何城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城市都是為了生活而設計的,但北京並不如此,它是作為一個巨大國家的中心而設計的,功能性遠重於舒適性,這才是北京看著如此特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