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的最大城市海參崴,為了籌備2012年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俄羅斯展開了道路鋪設工程。
在此過程中,工人們在施工中偶然發現了一個萬人坑,並從中挖掘出200多具屍骨。
經進一步探查,他們在獲得許可的挖掘區域中又發現了495具帶有彈孔的頭骨,其中大多數屬於年齡在25至35歲之間的男性。
據俄羅斯媒體報導,這些不幸遇難者很可能是當年「清洗百萬街區」事件中的中國公民受害者。
1936年4月17日,蘇聯中央政治局通過決議,清理中國人在海參崴聚居的「百萬街」。
這個行動的背後是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政策的影響。
當時,蘇聯正處於史達林時期,對外面臨著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壓力與威脅。
在國內,為了鞏固政權和維護國家安全,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清除被認為可能對社會主義制度構成潛在危險的群體。
1937年6月23日,蘇聯發布00447號命令,對邊疆地區的「不可靠分子」進行大規模遷移和驅逐。
這一舉措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緊張局勢,導致許多無辜的華人居民被迫離開他們的家園。
他們不僅失去了財產和生計來源,還遭受了身心上的極大創傷。
1937年12月22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委員葉若夫下達絕密命令:「所有中國人,不論其所屬國籍,凡有挑釁行為或恐怖意圖者,立即予以逮捕。
」命令要求將中國居民趕出街區,沒收屬於中國公民的所有財產。
這一決定引發了大規模的逮捕行動。
從1937年12月底至1938年3月底,蘇聯針對遠東地區的華人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逮捕。
此外,還有數次小規模的抓捕行動。
由於在濱海州的中國人人數最多,所以那裡的逮捕規模最大。
而海參崴就是濱海州的首府。
在這次大規模的逮捕行動中,共有5816名中國居民被認為有罪並被判處死刑。
然而,實際執行死刑的人數為3123人。
這些數字令人觸目驚心,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和無序狀態。
負責抓捕行動的遠東邊疆區內務管理局局長柳什科夫在1938年6月13日經滿洲叛逃到日本。
他揭露,當時在整個遠東地區有11000餘名中國人被逮捕,另有8000餘名中國人被驅逐。
華人被迫遷徙後,海參崴的百萬街變成了一座無人問津的荒城,商店的招牌被拆除,仿佛華人從未在此生活過。
1989年11月14日,蘇聯發表了《關於承認對各民族進行強制遷移的迫害行為為非法和犯罪並保障這些民族權利》的聲明,明確指出:「對任何民族進行強制遷移是極其嚴重的罪行」。
當時的中國東北一直流傳著一首歌謠:
過了海參崴,
便把話來改,
大的巴利稍,
小的卜勒甩。
「巴利稍」是俄語「大」的音譯,而「卜勒甩」則是俄語「小」的音譯。
這些詞語在漢語中可能顯得陌生,但在俄羅斯文化中卻非常常見。
它們代表著大小、長短等概念,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當這些詞彙被用在特定的語境中時,它們的含義就變得豐富起來。
比如,「巴利稍」可以表示一個物體或者人的大小程度,而「卜勒甩」則可以用來描述某種事物的微小之處。
這些詞彙在不同的場合下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應用方式,體現了語言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過了海參崴,就要說俄語了。
這句話表達了一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和交流的重要性。
它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背景下,人們使用的詞彙和表達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暗示著海參崴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海參崴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割捨的領土,其地位在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9月7日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得以明確確認。
這一條約首次在國際法的框架下使用了「中國」一詞,將海參崴劃歸中國版圖,體現了中俄之間對邊界問題的正式界定。可以說,這是一切中俄領土關係的基礎,一切脫離甚至顛覆這一條約的行為,都是非法的。
然而,歷史的風雲變幻,到了咸豐八年(1858年)4月16日,隨著《璦琿條約》的簽訂,清政府不得不割讓黑龍江以北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近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被置於中俄共管之下。
《璦琿條約》的後續確認則在兩年後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中完成。然而這個條約,從頭到尾,都是非法的。任何對這種非法條約的承認,也不具備永遠的法律效力,因為沒有人有資格代表子孫放棄祖宗的遺產!
俄國隨後將海參崴更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征服東方」,以此彰顯其向東擴張的野心。然而,每一個有良知,有歷史記憶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東北人,永遠只會把用那片土地本來的名字稱呼她「海參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