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請AI給我推薦日本在經濟泡沫之後,人們社會心理變化的書籍。AI掛羊頭賣狗肉,推薦了《飽食窮民》。我看了看,豆瓣評分還可以,就下單了。
到手一翻,這時間好像是日本泡沫之前,也就是那段「出去買房都要靠跑的」的繁榮時光。作者是日本記者齋藤茂男。這本書也被稱為日本泡沫經濟時代社會問題的經典之作。
讀著讀著,仿佛也來到了中國飛速發展的那些年。
社會在繁榮發展的時候,你我都並非「寶總」,更多的我們,都是旋渦裡面的小蝦米。
在社會悲觀情緒裡面,浸潤久了。很容易把很多不順,都歸咎在「行情不好」上。
誠然,很多時候,都是如此。但誰能確定,自己在行情很好的時候,就能抓住機會,發展得很好呢?又或者說,就算發展得很好,誰又能抵抗生命的痛苦呢?
996、暴食催吐、借貸、消費主義、社交倦怠……書里的現象,並非日本人獨有。
01消費主義裹挾的幸福幻滅
留美子是一位銀行職員,她渴望過上如雜誌照片裡那般精緻的生活。她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逐漸陷入了債務危機。
留美子的新婚生活原本充滿憧憬,她想要一個像雜誌照片裡的家,這種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讓她在消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我心中想要的,其實是一個像雜誌照片裡那樣的家,或者說得先把舞台的布景布置像樣了,才能開始我們的新婚生活……」
留美子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不斷購買奢侈品,如在品牌服裝展銷會上,儘管已經負債纍纍,卻還是在銷售人員的勸說下買下了貂皮大衣。她對物質的追求似乎沒有盡頭,最終債台高築,人生陷入黑暗。
消費主義,在各國都非常流行。《工作、消費和新窮人》、《消費社會》等書中,都提到,當代社會的工作本質上都是切割的。人難以感受到創作性的愉悅。同時,由於物質資源的充裕,社會邁入了需求驅動。人唯有消費一個又一個的奇觀時,才會感受到愉悅和意義。
02無法接納自我的暴力催吐
乃梨子出生在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實際上她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情感的缺失。父親是一家大公司的銷售,工作繁忙,在她的生活中常常缺席。母親則因為要兼顧生活瑣事和育兒工作,情感波動較大,無暇照顧乃梨子的情感需求,常常表現得很冷淡。
乃梨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選擇用食物來替代對母愛的需求。她陷入了「暴食催吐——痛苦後悔——無法改變」的死循環。乃梨子對女性的乳房、月經等代表女性的事物存在強烈的厭惡,這體現了她內心的矛盾和掙扎。
同時,厭食暴食在更上進的女性中更容易發生。
對於自我發展的強烈上進心,以及對於男權社會的順從,雙重壓力碰撞,擠壓自我。一方面覺得自己一定要瘦,要美,不然就是無法控制自我的廢物,另一方面,從丈夫身上得不到愛意,讓她們在食物中尋找安慰。
對於自我的無法接納,讓她們重複暴食和催吐。
03計算機為仲介的人情淡漠
這個現象,我深有感觸。我也很容易感受到自己,對於人的沒有耐心。
有時候,他人跟我敘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會沒有耐心地打斷:「所以結論是什麼?」又或者說"so?」
在這種社交場合中,人是可以說些廢話來寒暄的。
但我還挺討厭寒暄的。
用金錢買時間、結論先行、金字塔原理……這些是網際網路教我的工作方法,同時我也被以計算機為仲介的媒介塑造了。
書里有很多,996的年輕人。
在如同鬼城的公司上班,早上九點到晚上十二點回去,飯就在便利店解決,夫妻關係一般不好,對sex也沒有欲望,只喜歡二次元。
技術,有沒有能力,一下子就能看得出來。
只有代碼,是就是,非就非,能夠確切地給人答案。
這就像古典哲學家在追求的,月映萬川的那個月。
《理想國》中的理念,這世界上存在一個圓的理念,其餘在世界上的物質的圓,都是這個圓的投影。
04為了工作背上債務的大冤種
這個案例獨屬於日本人,擔得上「奇奇怪怪的日本人」這個標題。
並且,在日本人中,是很普遍的。在書中,舉了兩個例子,給了我非常強烈的文化衝擊。
以杉崎祐二郎為例,他是貧困山區燒炭翁的兒子,夜校高中學歷,懷揣著夢想來到東京打拼。他從事保險銷售工作,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為了保住業績和實現晉升,他不斷地付出努力。
然而,這種努力卻讓他陷入了困境。為了在殘酷競爭中維持業績,他經常自掏腰包宴請客戶、維持部門業績的虛假繁榮,導致入不敷出。他把身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變成了客戶資源,為了維持業績,甚至不惜貸款。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被債務纏身,最終走向絕望。
佐地健一是一家證券公司的銷售員,大學畢業後就進入了證券公司。他的銷售業績一直排公司的前三名,但在看似光鮮的外表下,卻隱藏著巨大的危機。他在工作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公司每年都會制定更高的目標,讓他永遠處於拼命工作的狀態。「公司每年都會制定更高的目標,我們每年都必須超額完成公司的目標才行。
在這種制度下,無論你怎麼拼命,都永遠不會有解脫的那天。」為了維持業績,他甚至自掏腰包為客戶填補本金和手續費。當客戶突然要求取消一筆他好不容易銷售出去的一百萬信託產品時,為了不影響整個分公司的業績,他選擇自己承擔損失。這一行為讓他陷入了債務危機,最終承受不了催債的還款壓力而在上班途中消失了。
之前,我曾經誤入歧途,去過銀行。銀行的指標壓力是非常重的,有些任務是非常不靠譜的。無奈這個指標,那個指標,有些適合,只能靠靠認識的人。
但是,日本人的恥感也太強烈了。
工作完不成,就完不成。為了完成指標,還要自己背上貸款。
那不是有病嗎?
關於日本人的恥感,有一本很有名的書《菊與刀》。
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矛盾的。
既極度好戰又極度溫和,極度黷武又極度愛美,極度粗魯傲慢又極度彬彬有禮,極度死板又極度靈活,極度恭順又極度討厭被使喚,極度忠誠又極度反叛,極度勇敢而又極度膽小,極度保守而又極度喜歡新事物。
在藝術方面,日本有著優雅的茶道、精美的花道等追求寧靜與美的文化形式,但同時日本在歷史上又多次發動對外侵略戰爭,表現出好戰和黷武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對待他人時可能會表現出非常禮貌和謙遜的態度,但在某些情況下又會顯得傲慢和無禮。例如,在國際會議等場合,日本代表可能會表現得彬彬有禮,但在二戰期間,日本士兵對其他國家的人民卻表現出了殘忍和粗暴的行為。
恥感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日本人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他們的行為往往是為了避免受到他人的嘲笑或指責,追求一種外在的認可和榮譽。如果自己的行為違背了社會的期望或規範,就會產生強烈的羞恥感。
在戰爭中,日本士兵認為投降是一種極大的恥辱,即使面臨絕境也不願意輕易投降,他們奉行「傷損棄之」的態度,視榮譽高於一切。而當戰爭失敗後,日本能夠迅速地轉變態度,對美國表現出極度的忠誠和合作,這也是因為他們認為投降已經是一種恥辱,既然已經發生,就只能通過後續的行為來儘量減少這種恥辱感。另外,如果一個人在公共場合犯了錯誤或者出醜,會感到非常羞愧和不安,這種對他人看法的過度在意,充分體現了恥感文化對日本人行為的影響。
最後,本來想看日本在泡沫之後的社會文化心理,現在看到了很多同為東亞文化圈的映照。
無論時代好壞,快樂會出現,痛苦也會出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