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PUA還要更可怕,遠離NPD!》《NPD就在身邊,N大特徵看你中了幾條?》……近期,各大社交平台上,動輒能看到這樣的標題。有人能細數NPD的特徵和危害,有人能快速辨別電視上的明星藝人、身邊的朋友伴侶誰是NPD,也不乏有人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這是個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NPD,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簡稱。從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角度看,NPD患者會表現出一系列穩定持久的「自戀行為模式」。誇大自我重要性,痴迷於對權力、成功、完美愛情等幻想,容易嫉妒他人,缺乏同理心,喜歡利用別人……一些描述性特徵,為我們識別NPD提供了線索。
NPD患者不僅自己受折磨,也給周圍人帶來痛苦。「無限放大你的缺點,並讓你看起來像不正常的那個」「激起你的極端情緒,然後反過來指責你」「NPD患者傾向於維持著三角關係或多角關係」……不少和NPD患者深度相處過的網友,自嘲為「NPD倖存者」,分享了他們在與其相處過程中的種種負面感受。
看到這,你是不是忍不住對號入座,思考認識的哪個人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先別急!作為一種精神疾病,NPD的臨床診斷標準非常嚴格,其實際患病率也不高。想一想,誰的身邊沒有幾個愛自誇或者好吹牛的朋友?事實上,自戀傾向和自戀型人格障礙有著本質性區別。一個人如果擁有程度適中的自戀傾向,在想獲得外界關注和認可的同時,也具備反思自我和共情他人的能力。而只有當自戀特徵阻礙了人們適應社會生活,嚴重損害了個體的心理健康以及與他人的關係時,才成為一種人格障礙。
臨床診斷難,並不妨礙NPD成為社交平台的新寵。「如何辨別NPD」「怎麼避開NPD」「NPD最想要的是什麼」……網友們圍繞相關問題展開熱烈討論,舉例子、講故事、現身說法,不少人在這個過程中尋求共鳴、獲得安慰。
也要看到,所有心理疾病概念出現的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幫助那些遇到困難的人,而不是為了孤立和攻擊他們。更需要警惕的是,莫把NPD變成可以隨意亂扣的「帽子」,也不要讓危言聳聽的非理性言論成為流量密碼。要知道,人無完人,一個人的性格、人格特質並非恆定不變,真實的關係中也常有矛盾和痛苦。當標籤被濫用,或許關係中的「負能量」得到短暫宣洩,但我們也在無形中放棄了理解和溝通的可能。而當概念被泛化,消解了真正嚴肅探討的語境,無論對真患者還是全社會,都無益處。
亂扣「NPD患者」的帽子不可取。
近年來,不止是NPD,討好型人格、迴避型依戀人格等心理名詞也都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網絡熱詞。心理學從冷門到出圈,折射人們更為科學、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讀一本心理學書籍,到聽一場心理學講座,再到做一次心理諮詢,越來越多人願意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尋找能夠戰勝負面情緒的方式,折射更加科學的健康理念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不要忘記,再完備的理論,也難以完全解讀生活的複雜性。一個人可能既外向、又內向,時而社牛、時而社恐,常常自信、偶爾自卑。因此,心理學理論的真理性,只能在真實的生活中得到檢驗。這啟示我們,在學習理論概念嘗試理解原理的同時,也要勇敢地去接觸人、經歷事,這才是獲得快樂、平和心態的必經之途。
這正是:
標籤容易遭濫用,概念豈能定始終。
穩定內核需修煉,追尋幸福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