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學期開學不久,部分孩子已經出現了不適狀況:
肚子痛、噁心嘔吐、入睡困難,甚至性情大變......
很多家長不以為意,認為是「裝的」,矯情,逃避上學。實際上這是病:開學焦慮症。
數據顯示,開學前一周,中小學生出現焦慮症狀的比例高達60%。
開學成了孩子的「渡劫日」。
這些焦慮的孩子,很可能會為抑鬱症比例貢獻分子。
近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澄清:中國的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大概2%左右。
雖然只有2%,但基於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也意味著有300多萬青少年被抑鬱症折磨。
而且,抑鬱症的診斷主要靠看外表現象,如果患者故意隱瞞等(比如有種「微笑型抑鬱症」),診斷就會出錯。
而目前抑鬱症就診比例僅為9.5%左右。
有種邏輯是,不去醫院看病的,就沒毛病。
比抑鬱症還可怕的心理疾病
更可怕的是,年輕人正面臨一種新的困境——空心病。
早在2016年,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觀察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面臨著類似一種「空心病」的困境:
他們感到自己活著的意義被剝奪,生活失去了價值。
空心病與抑鬱症同屬心理疾病,但有本質差異。
抑鬱症屬於臨床精神疾病,表現為情緒低落、食慾紊亂等軀體症狀,以及自責絕望甚至求死等極端情緒。
空心病從症狀上可能符合抑鬱症診斷,但表現不明顯,能完成學習、工作甚至表現優異,但內心空洞,生無可戀。
抑鬱症患者如同被困在黑暗房間,但渴望被治癒,渴望走出黑暗。
而空心病人群卻像置身白茫茫的雪原,內心空洞,在光明中迷失方向。
抑鬱症是不分年齡階段的,但是空心病多發於剛成年的人身上:
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得過旦過
找不到同類人覺得沒人了解我
沒有濃烈的愛與恨,也沒有努力想要接近的人
沒有遇到什麼挫折,但依舊無法打起精神
在喧鬧的快樂後,感覺更加疲憊
對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抑鬱症是「心理流感」,空心病則是「靈魂失重」。
當靈魂失去燈塔
「空心病」更青睞「別人家的孩子」?
徐凱文教授在2016年發布了一組統計數據:
在北京大學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30.4%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
普羅大眾更難以理解,這群「別人家的孩子」,條件優渥,成長順利,滿載讚譽,未來不可限量,為什麼還會丟失了人生的意義?
因為職業關係,徐凱文接觸到的基本都是北京大學的學生,這是他提出「空心病」的樣本基礎。
而廣義上的「空心病」人群可以指基本符合上述症狀,但不一定成績很優秀、表現很突出的群體。
「空心病」易得卻難治
有一組數據說,中國的青年人群當中,78.4%的被調查者處於心理損耗的狀態,抱怨心好累。而其中21.7%的被調查者處於較為嚴重的「空心」狀態。
很多「空心病」個體接受國內最好的精神專科醫院治療,甚至用了電休克治療,但都沒有效果。
徐凱文教授也因此認為生物學因素並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連死亡都是「平靜」的
20年前,自殺者往往會有某些跡象,而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孩子在離世前表現得異常平靜。
他們甚至在自殺前一天還正常吃飯、考試,與同伴談笑風生,第二天卻突然消失。
陷入存在性危機,好比失去動力的船隻,隨時可能被風浪吞噬。
更可怕的是,這種虛無感具有傳染性,正在解構整個社會的價值基石。
教孩子學習,更要教他們為什麼活著
《三聯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
6歲的女兒對我說:我沒什麼可期待的了。
不期待上學,也不期待回家,什麼都不期待。
答案也許藏在她的一天生活中——
每天6點50起床到5點20放學,課間除了上廁所不能出教室,除了體育課不能出教學樓。
在這簡短的、緊湊的、卻又漫長的將近14個小時中,能找到什麼「期待」嗎?更何況是一個剛入學的孩子呢?
新浪財經報導,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滿為患。
近年來,中國中小學生厭學現象日益嚴重。據統計,目前中小學學生厭學率已經超過70%。
這些厭學的群體,並不是傳統認為的「學渣」,幾乎席捲了包括學霸在內的所有人。
有一個自殺未遂的北大狀元,一直以來都是父母的驕傲。但是這個學生卻對心理諮詢師說:
「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四分五裂的小島上,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要得到什麼樣的東西。我經常感到恐懼,19年來,我也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每天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有多少孩子面無表情?拿著筆答題的孩子,有多少生無可戀——
「我沒什麼期待的」!
孩子最需要的是幸福的能力
幾年前,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團隊調查30多萬中國中小學生,發現很多孩子出現「四無」現象:
學習無動力、社交無能力、對真實的世界無興趣、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彭凱平說:「我們現在最該給孩子的,不是吃苦的能力,是幸福的能力!」
知乎上的一個回答獲得了上萬的點讚:
從來沒人教你友誼破裂,家庭不和睦,感情受挫,親人離世,寵物生病,遇到創傷,被欺凌,抑鬱,焦慮,孤獨,寂寞,壓力大時該怎麼辦。
不愁吃穿,滿黑板的公式和文字,知道發燒了吃藥,成績差了惡補,唯獨沒有人把你的情感生存當回事。
這個回答道出了多少學子的心聲!
當老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你如果考上985,你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了,卻沒有人告訴他們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當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你如果在大城市買房設籍,你就可以生活得舒服了,卻沒有人告訴他們到底什麼才是幸福。
需要一場認知和行動革命
很多家長不理解,現在的小孩精神壓力哪裡來的這麼大?怎麼這麼脆皮?
人類學家項飆提出「生命力」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統正在大範圍「捕獲生命力」。
通過無止盡的上課、刷題、考試等捕獲學生的體力、長期注意力及意義賦予能力,只是為了獲得高分。這種「捕獲」是無聲的、巨大的,又是持續不斷的。
而推動它的這雙手,恰恰是「為你好」的成人!
成人把自己的價值觀、過去的認知灌輸給孩子,卻忘記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的需求。
很多孩子成長的過程收到的信息都是:如果那樣你就很好,就叫成功了。
很多孩子就這樣活成了別人期望中的好的樣子,卻不知道它有什麼意義。
而事實上,這個時代正在經歷從「生存競爭」到「意義追尋」的文明躍遷。
梁文鋒、王興興、餃子導演這些年輕人的成功告訴我們:
成功的意義已經重新定義,教育的底層邏輯已經顛覆。
建立在恐嚇和製造焦慮的基礎上的教育只會讓我們失去更多有天賦的孩子。
當我們不再用KPI衡量靈魂的豐盈程度,當成功學讓位於生命哲學,那些在意義荒原上徘徊的年輕人,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星空。
防治空心病不僅是對個體的救贖,更是文明存續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