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熱衷於紀念各種紀念日,畢竟過節令人快樂。這麼多紀念日中,令俄國人比較難以忘懷的,璦琿條約紀念日自然名列其中。
的確是這麼回事,俄國人幾乎每年都在以各種形式來紀念璦琿條約,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俄國人感到驕傲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標誌著他們得到了遠東大片土地以及天然良港。
更令俄國人感到興奮的是,他們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在整個俄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幾乎每一個俄國人,對此都感到不可思議,以至於他們相信了一個謠言:這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俄國的。
沒錯,在俄國的教科書中,遠東自古就是他們的地盤。黑龍江流域是他們在17世紀中葉,率先發現的無主之地。結果在與清朝的戰爭中,被清朝給搶走了。《璦琿條約》無疑只是俄國收復失地的一個標誌。
實際上,《璦琿條約》並不合法
1858年5月28日,沙俄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逼著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這份《璦琿條約》。
這份條約中,沙俄逼著清朝將黑龍江以北的60多萬平方公里,全部割給了沙俄。同時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多萬平方公里,變成了中俄共管地。
早在1847年,穆拉維約夫就派遣了探險隊翻越外興安嶺,進入外東北地區考察。他們發現這裡地廣人稀以後,便不斷派遣俄國探險隊前來駐紮。
因此到了1858年,外東北已經有了不少俄國的營地。這都怪康熙時期頒布的禁關令,關內的人不准去關外開墾種地,關外的人,又大批量入關享福。一來二去,外東北有人才怪。
可問題是,1689年,中俄雙方就東部邊界,已經達成了共識,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外興安嶺是雙方最合適的邊界,這裡山高水遠,道阻且長,大家都沒必要花費大量的軍費在這裡重點駐防。
如果換成黑龍江,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由於黑龍江輕易就能渡過,因此黑龍江兩岸,都得嚴格把關,平添軍費不說,還在無形中傷了兩家的和氣。
穆拉維約夫覺得,條約就是用來撕毀的。所以他在1858年,開始逼著奕山就範。奕山都傻了,他不知道是穆拉維約夫的腦迴路出了問題,還是彼此的翻譯出了故障。奕山作為黑龍江將軍,一個地方大員,怎麼可能有資格簽訂割讓領土的條約呢?
再說了,中俄之間,早就已經劃定了邊界,就是以外興安嶺為界,而且執行了100多年都沒問題。怎麼你說撕毀條約,就能撕毀條約呢?不打一仗,就能得到這麼多土地?想啥呢?
結果穆拉維約夫就是不按套路出牌,非要在黑龍江對岸,放一晚上炮。住在璦琿城的奕山,直接被嚇壞了,立刻與穆拉維約夫簽訂了這份《璦琿條約》。
那麼問題來了,這份條約合法嗎?明顯不合法啊,一個省級大員,能夠決定領土的去留問題?這不是開玩笑嘛!所以說,不合法的條約,壓根就沒有執行的必要。
《中俄北京條約》才是俄國人應該重點紀念的
俄國人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和一個地方大員隨便簽訂一份條約,就想合法搶走人家那麼多土地,這不是痴人說夢,又是什麼?
那為什麼穆拉維約夫非要簽訂這份條約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穆拉維約夫非常明白,當時僅憑自己的威脅恐嚇,根本無法讓清廷簽訂這份條約,所以只能逼著奕山簽。
而奕山簽訂了這份條約後,甭管合不合法,至少沙俄手裡有了一定分量的證據。在沒有這份證據之前,沙俄想要和清廷進行任何形式的割地談判,基本都不現實。
畢竟你並沒有打敗清朝的軍隊,所以沒有資格要求清朝割讓土地。可有了這份證據以後,沙俄就可以利用恰當的時機,向清朝提出相應的要求。
沙俄辦不成的事情,英法聯軍能辦啊。果不其然,1856年剛把沙俄摁在克里米亞半島暴揍的英法聯軍,又在1858年到1860年將清軍摁在地上一頓摩擦。
第二次鴉片戰爭,無疑給了沙俄巨大的利多消息。沙俄明白,是時候拿出《璦琿條約》敲詐勒索一番了!
當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大沽口時,沙俄以調停人的身份,主動給英法聯軍獻上了大沽口布防圖,讓他們順利攻克了大沽口,繼而拿下了天津。
當英法聯軍打算就此罷手時,沙俄覺得火候不夠,又慫恿他們繼續攻打京城,並且一再強調,只有打下了京城,那你們向清廷提出任何條件,他們都會答應。
不得不說,沙俄當局還是太懂清廷的,都是一路貨色,誰還不知道誰啊。在沙俄的慫恿下,英法聯軍果然打下了京城,此後就是談判了。
英法能從談判中獲得大量好處,這並不意外,畢竟人家在戰場的確打敗了清軍。可沙俄沒有耗費一兵一卒,卻取得了比英法大得多的好處。
1860年,在沙俄的逼迫下,清廷與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這份條約不僅承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而且還將《璦琿條約》中規定的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俄共管地,一股腦也全都割給了沙俄。
這麼一來,整個外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就實實在在被沙俄給割走了。《中俄北京條約》可是清廷與沙俄簽訂的條約,自然是有效的。因此,俄國人要紀念,也應該紀念這份條約才是。
《璦琿條約》的象徵意義更大
其實倒不是俄國人不願意紀念《中俄北京條約》,而是這份條約的簽訂過程,畢竟沒那麼光彩。這份條約在侮辱清廷的同時,也變相地將俄國的本性給暴露了出來。
首先,這是一份秘密條約,當時簽訂的時候,沙俄特地強調,不准清廷公開。為啥?因為沙俄擔心英法不答應。畢竟出力較多的是英法,但獲利最多的卻是沙俄,英法自然不會答應。
其次,沙俄基本沒出力,卻假借調停人的身份,通過威脅恐嚇的手段,得到了這麼大一塊地盤。這要是傳出去以後,誰還願意請俄國人來充當調停人呢?你小子說是來調停的,結果是來吃大戶的啊?
還有,不費一兵一卒,輕易得到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甭說俄國人不敢想,放眼世界,英法等列強,也不敢想啊!這哪裡是人類能辦得出的事情呢?俄國還想留著清朝這個大戶慢慢吃呢,他們可不希望秘密泄露出去以後,英法這些比俄國強的列強,先下手為強,到時候俄國豈不是只能喝湯了?
所以說,自帶太多不便利的成分在裡面,因此《中俄北京條約》拿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卻一直不會被重點拿出來做紀念。
至於《璦琿條約》,對俄國來說,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份條約,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
當穆拉維約夫逼著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後,立刻寫信給沙皇報喜,因此海蘭泡得到了「布拉戈維申斯克」的名字,其俄文意為「報喜城」。
沙皇對穆拉維約夫的表現也非常滿意,不僅寫了嘉獎信,而且還加封其為阿穆爾斯基伯爵,也就是黑龍江伯爵的意思。
《璦琿條約》之所以能超越一系列中俄其他條約,主要是因為這份條約的意義重大,這是俄國首次戰略東移後,取得巨大成果的標誌,是如今600多萬遠東俄國人,能夠擁有安身立命之所的主要原因,自然會被若干俄國人尤其是遠東的俄國人銘記於心。
寇可往,吾亦可往,《璦琿條約》對我們的教育意義也很大
雖然很令人氣憤,但咱們如果冷靜下來去看待這件事,就能從中學到東西。當年沙俄是趁著清朝腹背受敵之際,乘火打劫,從而通過《璦琿條約》這份不合法的條約,得到了外東北的大片土地。
那麼如果某一天,他們也遇到了腹背受敵的情況,咱們是否可以如法炮製呢?別在這個時候講什麼禮義仁智信,在大是大非面前,那不是道德,而是束縛。寇可往,為何我們不可往?
《璦琿條約》不僅教育著每一個俄國人,讓他們在東方人面前可以昂首挺胸。同時也教育著每一個華夏子孫,在遇到機會的時候,就應該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放下思想包袱,才能一雪前恥,成就不世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