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考研「大變局」!從自命題到統考

在新一輪的統考大潮下,還有高校逆流而上,從原先的統考調整為自命題。比如大連大學中國史專業,2025年專業課考試由全國統考卷改為自主命題。該校一位中國史專業碩士生導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往年統考招進來的學生,有的本科學校他都沒聽說過,「很少有歷史學出身,沒有什麼專業基礎,學生質量不高」。而改為自命題,本校的考生會更有優勢,「想多招一點本校培養的學生」。

2024年10月,北京工商大學發布研究生招生簡章。此前,該校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向學校提交了一份論證報告,論證的主題是「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自命題?」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教育部印發了《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自2019年以來,教育部連續5年發文,鼓勵招生單位選用全國統一命題科目試卷。到了2024年,措辭從以往的「鼓勵選用」,升格為鼓勵「優先選用」。

面對潛在的變化,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長譚勵發現,學生表現得比管理層更緊張。他們接到不少考生的諮詢,「今年要不要改考408?」

408是初試考試科目代碼,指代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區別於招生單位自主命題,這門科目的命題工作由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

目前包括政治、數學、英語等公共課在內,全國統一命題科目有25門。而根據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的調研,在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自命題科目有28874門,涉及879個單位。平均每個單位自命題科目33門,最多的單位有170門。

多所高校的研究生院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減少自命題科目數量,更多選用全國統考卷已成趨勢。在這一背景下,考生報考、複試選拔和調劑工作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相較於名校,雙非院校或將面臨更大挑戰。

「研究生招生考試是一個巨型的複雜系統。」天津大學發展規劃處副研究員張立遷,曾長期在研究生院負責招生工作。在他看來,效率和公平之間存在博弈。隨著碩士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在保證選拔科學選拔效率的同時,也要夯實公平性的基礎。「很難說自命題或是統考科目,哪個是好的,哪個是不好的,而是要逐步尋找一個最優解」。

統考大潮與自命題回潮

2024年8月,離湖南科技大學發布招生簡章還有兩個月,該校研究生院官網更新了一則通知,宣布部分學院的考試科目將進行調整。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鼓勵招生單位優先選用全國統考科目試卷。」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李海萍說。最終,湖南科技大學自命題科目,從上一年的76門,減少到67門。

不只是湖南科技大學,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在2025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多所高校自命題科目改為統考。

計算機是變化數量最多的科目之一。包括四川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在內的多所高校,由數據結構等自命題科目,調整為代碼408的統考科目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寧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新疆醫科大學醫學綜合等科目,由自命題調整為統考科目臨床醫學綜合能力(西醫)。統考科目教育學專業基礎也成為新寵,西南大學、河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都有教育學相關的自命題科目作了調整。

在李海萍看來,教育部雖然沒有強制推行統考,但政策有鮮明的鼓勵導向,高校也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不過他提到,「我們不搞一刀切,教育部尊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研究生院也要尊重二級學院的辦學自主權。」

用他的話說,專業的事情學院更加清楚。但如果已有統考卷可供選擇,學院仍要求採用自命題,則「必須要說服我們」。

中部地區某高校人文學院,就成功說服了學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

歷史學專業基礎(313)的統考卷,考查中國史和世界史兩部分內容。該院沒有世界史專業的導師,只招收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如果選用統考卷,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招到擅長世界史的高分考生,但這不利於今後的培養。

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和院系選擇統考的趨勢下,同樣按兵不動的,還有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慧學院。

事實上,自2006年起,教育部就啟動了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科目改革,連續4年增加11門全國統一命題科目,要求招生單位必須按有關規定確定考試科目並使用相關試題。

因此,早在十幾年前,北京工商大學就曾由計算機自命題改為統考卷。但譚勵回憶,這給招生工作帶來了「創傷性的影響」。

彼時,該校計算機學科實力並不算強,原本就有一部分調劑生源。在用統考卷後,「有時幾乎招不到一志願的學生,全靠調劑。」她解釋說,奔著北京工商大學來的考生,不一定能上線。如果考生準備得很好,完全可以報考更好的學校。在對各學科尤其是招生情況開展評價時,會考慮一志願率指標,軟體工程碩士學位點一度被校方要求暫停招生。

據張立遷了解,計算機統考卷由全國頂尖的專家命題,試題涵蓋的範圍較廣、難度較大,曾經一連多年平均分都偏低。不少考生過不了線,給後續劃線錄取工作帶來影響。

此後,初試科目統考進程放緩了步伐。

從2013年開始,在改革措施連續實施6年後,教育部允許招生單位自選部分統考試卷。同時明確指出,2006年後增加的11門全國統考科目中的8門,由原來「必須使用」調整為由招生單位「自主選用」。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科研處處長陳睿曾在2016年發表的論文《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內容與形式的再思考》中寫道:「此規定從2013年出台後,已有50%的高校不再使用這8門專業基礎綜合全國統一命題試卷,重新回到自命題。」

譚勵說,政策鬆動後,她所在的學院也立馬改回自命題。這次堅持使用自命題,正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保證碩士點有較高的一志願率,「學科聲譽可能會好一些」。

有受訪者進一步解釋,一志願率越高,意味著整體生源越好。如果某個專業招不滿,需要大量調劑的考生,「領導臉面上也掛不住」。

在新一輪的統考大潮下,還有高校逆流而上,從原先的統考調整為自命題。

比如大連大學中國史專業,2025年專業課考試由全國統考卷改為自主命題。該校一位中國史專業碩士生導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往年統考招進來的學生,有的本科學校他都沒聽說過,「很少有歷史學出身,沒有什麼專業基礎,學生質量不高」。而改為自命題,本校的考生會更有優勢,「想多招一點本校培養的學生」。

虛高的分數與安全性

「心裡沒底」,是張曉曉備考時最大的感受。

張曉曉本科就讀南京郵電大學,在參加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時,報考了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統考已是趨勢,「統考的學校比自命題的多一點」。

彼時北京交通大學仍是自命題,外校考生不占優勢。好處在於,同計算機統考卷有4本參考書相比,北京交通大學的自命題只考2本,而且都是她本科學過的課程,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劣勢也很明顯,「別的學校老師出題,不熟悉題目風格」。

她通過考研輔導機構,買到了十多年來的考古題。但詳細的題目只到2018年左右,最近幾年只有考生憑藉記憶還原的試卷。

不光是北京交通大學。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劉希偉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近年來很多學院也不再公布考研考古題,「參考書只有一兩本,考上10年還能出什麼題目?」

對自命題的高校而言,命題質量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陳睿在前述論文中比較了全國統考卷和自命題的區別。全國統考卷的內容多數涵蓋四五門科目,一張統考卷的命題教師達到12到15名,經過單獨命題、二級學科內討論研磨、集體討論、修改、審題、再修改、最終定稿、反覆校對等程序,命題至少需要7天,後期還要花2天時間審校。

而自命題內容通常只涉及一兩門科目,命題人員通常只有1到3人,基本無研磨和審題程序,考過的試題反覆使用。不同於統考卷,自命題高校很少會分析試題難度等數據,也很少對試題試卷質量、考生和教學現狀展開評價。

李海萍坦言,一般而言,統考卷的命題水平更高,當然不排除有的高校學位點實力雄厚,自命題質量也很高,「但作為地方高校,命題水平肯定不平衡」。

譚勵在調研時發現了一個規律:以計算機專業為例,中游高校用統考卷的比較多,一頭一尾的學校自命題居多。好的學校目的是選拔人才,自命題難度很高。而尾部高校採用自命題是為了招攬生源,試卷難度比統考低,「專業課不是丟分的,而是給考生提分的」。

劉希偉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

他認為,這導致部分自命題高校有意降低試題難度,考生分數虛高,「有380多分還沒複試資格」。但這個分數調劑其他學校,就很有優勢,「我們不能成為這類學校的後花園」。

此前,學校的學位點有較大權限。劉希偉說,在調劑過程中,覺得哪個考生更合適,哪怕初試分數低一點,也有可能入圍複試。他打了個比方,清華大學自命題水平很高,哪怕落榜考生分數比其他自命題學校稍低,「我們覺得能考到那個分數也不錯」。

但從2019年開始,教育部規定,對申請同一院校、同一專業的調劑考生,如果初試科目相同,必須按分數從高到低進入複試。

在劉希偉看來,這隻解決了部分公平性問題。

「如果調劑時不依據初試成績,確實可能出現問題。」李海萍說,雖然考生考的是同一個科目,但有時題目並不一樣,分數是不等值的,「也沒有可比性」。對考生而言,如果採用統考卷,用同一把尺子來衡量,「更公平一些」。

張曉曉的調劑就不太順利。她遇到了李海萍口中「報考時愛理不理,調劑時高攀不起」的情況。

第一輪調劑她填報了北京化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和淮北師範大學,沒想到原本作為保本的淮北師範大學,調劑分數線也比她初試成績高三四分。

在一輪又一輪調劑後,報考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的她,最終被調劑到廣東某高校通信專業。由於同理想院校和專業存在差距,入學後不久,她就決定退學工作。

安全性是自命題存在的最大風險。李海萍說,出於招生安全的考慮,不少高校都曾呼籲推行統考卷。

劉希偉最擔心的就是「萬一通過什麼渠道泄題」。他直言,「我作為分管領導,不願意自命題」。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剛啟用教育綜合統考卷,他所在的學院就馬上選用。

據了解,統考科目的試卷在啟用前屬於國家絕密級事項。而招生院校自命題的試卷密級較低,屬於國家機密級事項。

一位參與自命題工作的負責人表示,命制統考卷的專家會被關一段時間,「但絕大多數自命題院校都做不到這一點」。

「高校教師本身教學科研任務就比較重。」張立遷深有感觸。有的學校有幾十門自命題科目,每門科目最少要兩個教師命題,動輒一二百名教師「消失」,「對學校的日常運行影響極大」。

在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期間,多所高校自命題就出現了事故。

山東師範大學自命題科目《外語教學理論基礎》、青島理工大學自命題科目《城鄉規劃理論綜合》出現試題錯裝;電子科技大學自命題科目《固體物理》試題內容與考試大綱出現偏差,無法考核考生相應學科的真實水平;西南大學自命題科目《自然地理學》試題內容泄露。

此後,全國高校密集出台了自命題工作管理辦法,並對責任追究作出嚴格規定。在問責機制下,命題教師「壓力確實很大」。

複試更加重要

統考的趨勢下,變化也在醞釀。

考研不僅是一場分數的競爭,背後也有選擇的博弈。張立遷認為,如果大家都採用統考卷,站在同一個選拔的基準上,考生的選擇標準也會更加統一,「會選擇更高的目標院校」。

原因也很簡單,不同於此前部分名校採用難度較高的自命題,考生在調劑時分數不占優勢。統考卷便於調劑,「即使沒被目標院校錄取,也還有調劑的通道」。

李海萍也持這一觀點,「我們作為雙非院校,一志願報考的考生數量和質量肯定會降低」。這會倒逼高校練好內功,提升學科辦學質量和吸引力,「客觀上會有這個效果」。

但在他看來,名校招生名額有限,而且不少名額都留給了推免生,消化不了那麼多生源。前述問題可以調劑來解決,「招到高分踩空的考生」。

「有的考生想考好學校,但競爭力還不夠,前面有比他更優秀的人,」李海萍說,調劑能優化生源結構,「對我們來講,他還是優秀的生源。」

張立遷則指出,統考成為主流後,高校或將提高入圍複試的比例和複試所占的權重。複試的自主權仍在高校,在統考更多考查考生的基礎能力後,高校會結合自身的選才需求,更加發揮複試的選拔作用,「體現研究生招生的個性化選拔」。

對譚勵來說,提高複試的比例和權重,「是完全可以考慮的策略」。她坦言,以她所在的學校作為一志願的考生,本身沒有那麼優秀。「統考卷的難度在那擺著,考生的分數拉不開特別大的差距,可能需要加大複試的篩選。」

統考或將加劇考研高考化現象。

與北京工商大學改用計算機統考卷時的十幾年前不同,近10年來,全國考研報名人數呈「井噴式」增長。在這一大背景下,譚勵在調研中了解到,一所層次和北京工商大學差不多的學校,在近幾年改考計算機統考卷後,生源反而變好了。不同於此前在選擇目標院校後,才能針對性複習專業課。她分析說,本科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從大學入學開始,就以備考統考卷為目標。

湖州師範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劉紀蕊也有這樣的擔心。她認為,研究生本應是選拔性考試,更加開放的題目和多元綜合的考評方式,才能選拔出理想的生源。但初試用同一張卷子,更多考的是應試能力,「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還要像準備高考那樣去卷,使得大學高中化」。

張立遷說,多數高校都會考慮到考試內容的連續性,儘量給考生一個緩衝期。如果考試變化較大,會引起報考的波動。比如導致報名人數減少,分數線下降,接收更多的調劑生源。

他強調,教育部鼓勵高校選用統考卷,不等於要求強制選用,「高校絕對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根據學科規律作出選擇。」

譚勵也在考慮這個問題。有了前車之鑑,她想先觀望幾年,在有穩定的一志願率後再作調整。統考卷考查內容比自命題更多。作為過渡,今後或許會考慮在現有1門專業課的基礎上,再增加1門專業課。

招生單位在改用統考卷後,不能保證一定帶來優勢。譚勵說,「改過去容易,改回來就難了。」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1/2128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