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以後,沙俄不僅對清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對中亞的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等也非常感興趣。
因此,當1858年到1881年這段時間,沙俄從清朝奪取了15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同時,其實他們在中亞也掠取了數百萬平方公里。加上1847年滅掉的哈薩克汗國,沙俄累計從中亞掠取了4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些土地落入沙俄之手後,對清朝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因為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就是從新疆經過中亞、伊朗等地,從而抵達歐洲各國。中亞被沙俄占了以後,清朝高層極有可能放棄這條貿易線路。這或許就是李鴻章為何堅持海防更比塞防強的原因。
李鴻章認為,陸上絲綢之路已經走不通了
從漢朝打通西域開始,陸上絲綢之路,便是中原王朝對西方的貿易之路。其實歷史上的中國,是非常開放且積極對外開拓的一個國家。尤其是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逐漸頻繁,也讓中原王朝了解了更多中亞、中東、歐洲等地的風土人情。
在歐亞非大陸板塊上,幾乎沒有任何文明可以完全封閉,這些文明全都是在發展中不斷接觸,從而慢慢得以進步的。
只不過由於過去交通太差,東西方溝通交流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才顯得這些文明之間,好像交流不是很多。
比如說,羅馬帝國的貴族們,特別喜歡穿漢朝的絲綢。由於絲綢之路上的中間商太多,賺差價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在漢朝平價的絲綢,到了羅馬,可謂是供不應求。
當年班超鎮守西域的時候,曾經多次想要打通和羅馬之間的直接聯繫。奈何山高路遠,還要遠渡重洋,單純靠一國之力是很難辦到的,更何況漢朝未必會全力支持這一行動。
唐朝的時候,曾經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爆發過戰爭,史稱怛羅斯之戰。由於唐朝這邊有人反水,導致這一戰輸給了阿拉伯軍隊。
那時候阿拉伯帝國滅了波斯帝國,波斯王子卑路斯甚至跑到唐朝來求助,被唐朝封為大唐波斯都督府都督。由此可見,唐朝的時候,中東、中亞和唐朝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
宋朝失去了西域的控制權,陸上絲綢之路這才被斷絕,中原王朝和西方的聯繫,也逐步減少。元朝彌補了這一空缺,但蒙古鐵騎成了歐亞大陸上的噩夢,將一切都給改變了。但由於大蒙古國幾乎占了整個亞洲大陸,絲綢之路也因此得以恢復。
明朝和清朝,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陸上絲綢之路一度斷絕。但是海上絲綢之路,其實從宋朝開始就已經逐步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斷絕的是民間和外國之間的往來,這麼做有利於他們的統治,可以理解。但是官方的對外之路,不僅沒有斷絕,而且十分繁盛。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崛起,比如說鄭和下西洋、隆慶開關、康熙四口通商等。
自從沙俄占了中亞以後,這條陸上絲綢之路,基本就走不通了。李鴻章認為,應該大力發展航海事業。航海業發展壯大,不僅可以加強清朝的海軍力量,而且對外貿易也可以走海運。畢竟沙俄這個鄰居,是很難打交道的,只有他們占便宜的份,你想占他們便宜,除非你長了八個腦袋。
中亞被沙俄所占,新疆也是岌岌可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鴻章的眼光還是很有前瞻性的,他強調海洋的重要性,認為未來中國想要在世界角逐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要發展海洋科技。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英法聯軍打來的時候,都是靠的堅船利炮,這玩意兒太好使了,想打哪裡就打哪裡。
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第一次震撼到國人,是鴉片戰爭中他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廣州一路北上,直接威脅京城。這對清朝統治者的震撼是極大的。
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自然是對此感同身受。他明白,清朝乃至中國的未來,必然是在海洋之上。所以在塞防和海防之爭中,李鴻章是側重於海防的。
尤其是在沙俄征服中亞的過程中,中亞軍閥阿古柏又跑到了新疆來創業,這一系列的行為,幾乎使得陸上絲綢之路走到了絕境。
所以李鴻章認為,如果把錢花在收復新疆之上,對清朝整體經濟發展來說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收復領土一點問題都沒有,但相對而言,發展經濟,維持清朝的運轉,在李鴻章看來,更加重要。
左宗棠則堅決支持塞防,他認為新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必須要收復。如果無法收復新疆,那麼西北將無險可守。到時候西安就成了京城門戶。與英法比起來,似乎沙俄的威脅更大。因為英法無非圖一些經濟上的好處,沙俄是真的要拿走你的土地。錢沒了可以再掙,可土地被搶了,想要收回來,將會越來越難。
海防論和塞防論是否真的針鋒相對
很多人認為這兩位洋務派的大臣,所持有的觀點是針鋒相對的。也就是塞防論和海防論是兩個完全對立的觀點。
實際上李鴻章和左宗棠,作為清朝的頂尖政治家,對全局的把控還是很周密的。他們雖然側重於其中一個論點,但絕對不是完全排斥另外一個觀點。
尤其是左宗棠,他在平定西北叛亂,收復新疆之前,曾經主持建設福建船政,其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屬於清朝的海軍力量。
所以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海防的重要性,相反,他是十分支持發展海上防禦力量的。但是左宗棠更覺得,沙俄對中國的威脅,遠勝於英法列強。一旦沙俄占了新疆,到時候他們將會將整個西北甚至北方,都納入其勢力範圍之內。
到時候京城成了邊境,清朝將會重複明朝的厄運,甚至更慘,因為這次是被一個歐洲列強搶走了土地,到時候華夏道統還能否存續,都是個大問題。
相對而言,李鴻章的觀點則比較偏激,他也知道塞防的重要性,但是清廷兜里的錢不夠花,他為了發展海防,不惜提出了放棄新疆的極端論點。
其實只要把這事兒放在檯面上來論的話,那李鴻章從道義上就徹底輸了。當時的新疆有180多萬平方公里,不乏沃野千里之地,絕對是中國的一塊寶地。任何想要放棄這裡的人,都將會成為民族罪人。
所以,海防論再怎么正確,也無法抵消李鴻章想要放棄新疆所帶來的指責。慈禧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她表面上同時支持海防和塞防,不過更側重於海防,這是為什麼呢?
塞防保衛國家領土,海防保衛清廷
從經濟收益的角度來看,沙俄占著中亞,已經註定了陸上絲綢之路很難走通了。就算能走通,也會被沙俄收取高昂的過路費,所以其經濟價值已經非常低了。
反觀海上的情況就不同了,當時可沒有誰能在海上卡脖子,所以洋務運動以後,清朝和西方的海上貿易是非常頻繁的。
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慈禧更側重於海防,主要還是從清廷的統治角度來看問題的。海防可以防備西方列強從海上打過來,清廷所在的京城,隨時會遭受海上的打擊,所以他們如果能夠建設起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那自然可以確保京城無虞。
保住了京城,那就保住了清廷的統治地位,這才是慈禧最想要辦成的事情。至於收復新疆,慈禧當然也想辦,但相對就沒那麼急切了。畢竟塞防幹得再好,那也只是有利於國家社稷,是為千秋計的大事,海防干好了,不僅可以為千秋立業,而且切切實實有利於清廷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