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捲成傻缺了!上海幼兒園,可能要分文理科…

本以為幼兒園的「幼小銜接」課程已經足夠超前,然而上海一所幼兒園再次刷新了家長們的認知。

上海一家幼兒園不僅開設了「理科班」,還打出了「中學競賽預備」的招牌,從袋鼠數學到AMC預備課程,再到托福、雅思等語言考試通通安排上。

魔都的教育總是走在時代最前列,「內卷」已從幼兒園拉到了中學水平。

這場教育搶跑遊戲變得越來越魔幻了。

01

最近,有網友發帖稱,上海一所幼兒園的家委會上,園方提議「從中班開始為孩子開設理科班」,並展示了班型設置、課程安排和收費標準等信息。

網友透露,這家幼兒園會從中班開始對孩子進行選拔,入選的孩子將接受專門的理科學習,學習預備AMC(pre-AMC)課程。

另外幼兒園還在周末開設了針對所有孩子的補習班,課程種類繁多,涵蓋小托福、袋鼠數學、AMC8/10/12等內容,甚至還有托福和雅思等考試準備課程。

所有周末班的學生都需通過入學測試方可參加。

事情曝光後,該幼兒園的招生諮詢人員解釋稱,中班和大班主要教授袋鼠數學,所謂的「AMC理科班」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從幼兒園階段開始為AMC競賽做準備。

諮詢人員還表示,AMC、小托福、托福、雅思等課程屬於周末班系列,幼兒園畢業後也可繼續在其培訓中心學習,該中心課程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不同階段。

目前,AMC理科班的收費為8800元/月(全天)。對於在該幼兒園就讀的學生,周末課程將享有一定折扣。

是的,大家都沒有看錯,這是一所幼兒園推出的課程。

眾所周知,AMC是美國數學競賽,由美國數學協會(MAA)主辦,AMC是頗具含金量的數學競賽,是很多國際教育賽道學生的必備。

但是AMC按年級參賽,不同年級難度不同,AMC8是美國初中數學競賽,由美國數學協會(MAA)主辦,面向8年級及以下的學生,年齡不能超過14.5歲。

從幼兒園就開始為數理化做準備,居然把中學難度的競賽提前到了幼兒園階段,這未免也太卷了!

但在家長群體中,意見也逐漸分化。一方面,不少家長拍掌叫好,他們認為數理化學習得越早,越能為以後競賽打下基礎,未來可以省點力氣;

另一方面,也有家長質疑這種提前競爭的做法,擔心孩子過早學習數理化會因此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對學習產生牴觸。

02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二十五條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

幼兒的教育應當以遊戲為主,寓教於樂,讓孩子在自然、自由的探索中獲得成長。

然而,當前一些幼兒園的課程設置卻逐漸背離了這一初衷,紛紛向「小學化」傾斜。

這種「超前教育」現象,不僅背離了學前教育的規律,可能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帶來不利影響,存在揠苗助長的風險。

在一些幼兒園的課程安排中,原本屬於小學或更高階段的識字、英語、珠算甚至編程等內容正逐漸向低齡兒童滲透.

這些內容本不應在幼兒園階段出現,卻成為了不少幼兒園爭相推廣的「賣點」。

針對這種現象,教育部在11月1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將繼續加強學前教育保教質量管理,深入開展清理整頓,堅決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等不規範的辦園行為。

教育部此舉表明,超前教育或小學化的傾向,如幼兒園開設的「理科班」等,都與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政策精神相違背。

學前教育應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過早引入高難度課程,不僅容易讓孩子感到學習的壓力,也難以實現讓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目標。

實際上,幼兒園的「小學化」並不僅僅是園方的單方面行為,而是由家長和社會的多重因素共同推動的。

正是家長們普遍存在的「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才使得不少幼兒園把過於「超前」的課程設置當作賣點,從而吸引追求「優質教育」的家長群體。

尤其在一些私立幼兒園中,「教學質量」被打造成一種營銷策略,類似國際教育的「預備班」或「理科班」成為其吸引家長的招牌。

很多家長往往有「幼兒教育應以遊戲為主、孩子應當快樂成長」的教育意識,但卻在社會競爭和其他家長的壓力下,早早將孩子送入補習或「超前教育」班,以求心安。

《家庭教育藍皮書(2024):中國家庭養育環境報告》曾對全國34萬家長進行調研,顯示出許多家長在教育理念和實際行動上存在「知行不一」的情況。

家長們普遍認同現代教育理念,但在現實中,由於面臨來自他人和社會的競爭壓力,他們的行為卻與理念產生了巨大偏差。

這種矛盾心理,實際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感和焦慮情緒。

由此可見,解決內卷的幼兒教育,除了規範幼兒園辦學之外,更需要緩解集體性的焦慮,把家長從不斷內卷化的賽道上解脫出來。

03

學好數理化,從娃娃抓起。

一些家長認為,越早開始數理化學習,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就會越強。

但是專家指出,這種想法並不符合幼兒的心理和認知發展規律,過早的數理化教育可能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在不同時期的思維模式有著明顯差異。

他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0-2歲)、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

在學前階段的幼兒,認知主要處於前運算階段,思維依賴於感官和具體事物,抽象思維能力尚未發育成熟。

在這一階段,幼兒對數學的學習主要集中在對數量、形狀和空間的基本感知能力,而不是複雜的計算或邏輯推理。

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數理化教育如果過早、過於抽象,可能違背他們的認知發展規律,既難以理解,也會導致學習興趣下降。

以數字為例,孩子們可以通過玩具或圖形了解「多」「少」的概念,但如果要求他們去理解加法或乘法的意義,尤其是抽象公式或概念,往往會難以消化。

因此,如果將小學甚至中學的數理知識提前灌輸給幼兒,很可能讓他們在不能理解的情況下機械記憶,不僅效果不佳,反而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另外,如果幼兒階段的教育方式過於刻板,採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很容易打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是發展的關鍵期,通過遊戲、藝術、自然探索等活動能夠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

如果讓孩子過早接觸模式化的數理訓練,反而可能限制他們的自由表達,導致創造力的減弱。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幼兒園就是玩,玩就是浪費時間,不如儘早開始為學科學習做準備。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里說:

我們總是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可我們卻從沒有想過,自己又能坐下來多長時間,不發火、不生氣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彈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遊戲呢?在我們心中,完成手頭的工作或者做好一頓飯,才是頭等大事,於是乾脆走開不管孩子。

殊不知在幼兒階段,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運動技能比學科重要。如果過於關注數理化忽視其他能力的發展,會導致成長不平衡。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Letsight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1118/213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