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漲價了。
一個非常關鍵的信號,是央行最近發布《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其中一條非常明確提到: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合理回升、重要考量、合理水平——這些更急迫更明確的字眼在過去很長時間,還是首次出現,此前的表達都更「溫和」,比如:
5月份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的提法是: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
8月份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的提法是:維護價格穩定,溫和回升。
而這一次的突然變化,熟悉政策的人都知道,很明顯,央行用詞更直接更緊迫背後反映出來的,是央行覺得時機已經趨於成熟,各項經濟金融指標都開始出現好轉,因此要開始重點考慮推動「溫和再通脹」的問題了。
一方面,最近發布的一系列的金融經濟數據都在顯示經濟的回暖現象:
M1環比上升1.3%,是今年以來的首次回升;M2增速7.5%,連續數月高位增長。二者反應著實體經濟中貨幣的流通速度正在加快。
作為基建先行指標的挖掘機銷量,10月份增速大漲15.1%,整體工程機械開工率環比回升1.6%。這些反應國內基建和投資的「風向標」都開始出現好轉跡象。
10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1%,5個月以來首次回到擴張區間。
而另一方面,10月份,CPI指數同比增長0.3%,環比-0.3%,雖然擺脫了去年接連負成長的局面,但依然徘徊在0附近的低位。
換句話說,央行認為,經濟的擴張並沒有體現在價格上,也就無法形成持續的社會預期。
舉個簡單的例子,整個社會就是個木桶,這個木桶的一半是需求,另一半是供給,而木桶能裝多少水,就是經濟水平(或者說是GDP)。
很顯然,經濟水平的高低取決木桶的「短板」,也就是需求和供給哪一方拖了後腿。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專家委員黃益平就非常推崇溫和再通脹,他甚至建議:要將溫和通脹的重要性,提高到與GDP增速同等重要的地位。
GDP增速是追求規模,而溫和通脹是追求效率(價格),二者要並重。
另一方面,是更大的時代背景,我們也正面臨著推動溫和通脹的內外緊迫性。
外部,是全球自由貿易時代終結,新一屆美國政府上台加大揮舞關稅大棒,外循環受阻,必須要通過內循環來對沖,而要實現內循環,就必須推升漲價通脹預期,從而刺激消費。
而內部,全國人大剛剛審批通過地方化債方案,地方政府迎來「化債十五年」,雖然當下的負擔更輕了,但是錢還是要還,必須要通過溫和再通脹來實現債務的消化(債務長期貶值)。